1.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大多专家学者认为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活动课程的总称,它们侧重于思想理论教育,属于显性教育。“思政课程”是以课程为主的概念,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一表述指明了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思政课程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作用。
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通过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上的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范畴,课程思政都指向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目标维度上,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最根本的指向;在方法层面上,“程思政侧重于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以思政为主的概念,是以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举措。
3.融 合
“融合”在《国语辞典》中的解释是“融化汇合,合成一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就是指“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课程与思政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共识,更要在实践过程中“落地生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二者在核心目标上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为了育人。
4.方 法
“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50]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具体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毛泽东在对方法的选择上曾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5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方法的选取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融合之后的课堂能否得到学生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它关乎融合的教学效果。如果方法不对,那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只能是“生拉硬扯”,课程思政建设将会大打折扣。我们所倡导的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的方法。在本书中,谢瑜老师运用对话教学法,覃世艳老师运用中国话语教学法,杨成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孙燕云老师采用关联教学法,杨桓老师采用实践教学法,为我们展开了具体的阐释。
5.评价与反馈
所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融合过程中的各个运行要素、活动效果及其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以及教学活动的调整。本书主要探讨了三个层面的评价反馈,包括专业知识层面、思想道德层面以及管理工作层面。
(王晓婷 谢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5-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8]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9]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10]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1]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21-25.
[1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5]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1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7]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18]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19]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21-25.
[20]韩进.破解思政工作的“孤岛现象”[N].光明日报,2017-04-06.(www.xing528.com)
[2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4):4-5.
[23]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24]何宏莲,魏名萱.“课程思政”推行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1-3.
[25]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26]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27]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121-128.
[28]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29]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30]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31]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3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3]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34]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79-83.
[35]张驰.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9):71-76.
[36]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3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8]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论教育,2021(1):70-74.
[39]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40]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1(5):1-9.
[41]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42]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4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44]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45]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87.
[46]陈艳.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10-112.
[47]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48]陈艳.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10-112.
[49]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38-1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