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汽车碰撞维修实例及技巧

汽车碰撞维修实例及技巧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首次碰撞损伤修复除了有效地恢复原车的结构、性能外,还必须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二次碰撞损伤修复提供必要的结构保障,如施工工艺、使用的更换结构件的品质等。

汽车碰撞维修实例及技巧

伴随着现代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上升,二次碰撞事故也频频发生。二次碰撞损伤修复与首次碰撞损伤修复相比,显得更为艰难。因此,如何对汽车的二次碰撞损伤进行修复,成了广大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首次碰撞损伤修复质量是决定二次碰撞损伤修复的关键。因为首次碰撞损伤修复除了有效地恢复原车的结构、性能外,还必须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二次碰撞损伤修复提供必要的结构保障,如施工工艺、使用的更换结构件的品质等。下面以轿车后翼子板为例,说明首次碰撞损伤修复与二次碰撞损伤修复之间的关系,以及施工技术、防锈处理等工艺。

结构件是指在车身上起到主要支撑及承载作用的构件,是车身零部件的安装基础,常见于纵梁、横梁、门柱及下边梁等部位。这类构件通常具有非常高的强度,结构多为封闭式的箱形截面。

车身后翼子板经常会遭受碰撞,有时会发生严重变形、撕裂,从而无法整形、校正和修复,必须进行更换处理。现代轿车车身的后翼子板往往与车身结构侧板连在一起,统称侧围。车身后翼子板遭受的碰撞,除了那些特别严重的碰撞外,一般损伤只发生在后灯角位置或波及后翼子板腹部区域等,很多时候无需更换整个车身侧围。此时如何对更换的侧围进行切割、焊接,将对整车以后可能发生的二次碰撞损伤修复带来影响。现代车身修复理念与成功的维修经验指出,更换侧围的锯割点应选择在远离碰撞损伤变形严重的区域,很多时候不少的维修人员为了方便焊接,减少焊接工作量,就把切割点选择在后翼子板与车顶外皮的连接处,此处表面窄、位置高,如果施工粗糙也难以被发现,这样的做法会给二次更换留下不少焊接余渣,这些余渣的防锈处理近乎无法实现。如果相同位置不幸再次遭受碰撞时,其损伤就要比前次更严重,甚至波及车顶。因此,首次切割点可选择在顶角下部15~25cm处较为妥当、科学。如果不幸遭遇“二次碰撞”必须更换时,也方便切割,也可以选择在顶角下部8~18cm处,这样前次的焊接点在二次更换时就被切割了。车身上没有留下多余的残渣,而且在这两个点位切割、焊接都可以进行有效防锈、防腐处理。图4-1所示为后翼子板二次切割的位置说明。

原车身电阻点焊、点切割与焊接注意事项:切割一般使用孔锯钻削,残渣使用高速砂轮磨掉,孔留在需要更换的废旧后翼子板上,孔深尽量避免波及其他结构连接件。不少车身维修人员将整个点焊点钻透,然后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塞焊,塞焊时从里向外焊接,这样二次更换时,就会在焊点处留下大量的焊劣,而这些焊劣的防锈、防腐处理是无法彻底实现的,很容易造成锈蚀,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如果使用电阻点焊,这些孔又将造成麻烦,还需要进行惰性气体保护焊塞焊,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其实,这时采取惰性气体保护焊塞焊的孔,可在更换件点依据原点焊点的位置直接钻成即可。如果采取电阻点焊,就更简单了,只要对焊接面进行电阻点焊要求的表面处理即可,这里要使用可透焊底漆或底剂进行表面处理,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塞焊时,表面也需处理。新的点焊点要较原先的点焊点增加20%~30%。转角处不能焊,以避免结构变形、变性。

一般车身后翼子板上的原电阻点焊点的直径不会大于ϕ8,依该直径的大小选用ϕ5或ϕ7.5的孔锯钻削即可。新的后翼子板上的焊孔可使用ϕ6或ϕ7,成熟的焊接技艺可使得:原孔ϕ6焊成型后的结点在ϕ7~ϕ8.5之间;原孔ϕ7成型后的结点直径为ϕ8.5~ϕ10,二次更换时也方便钻削,而不损及其他连接结构件,有效保持原车构件品质与性能。对纵深位的焊点、焊缝,还需使用PU结构胶处理,以防锈蚀。

978-7-111-38002-3-Chapter04-1.jpg(www.xing528.com)

图4-1 后翼子板二次切割的位置

新的后翼子板的切割可使用气动切割锯或手锯锯割,切忌使用氧—乙炔火焰焊割。新的后翼子板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应使用连接件,锯缝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连续焊接。连接件与新的后翼子板、原车身使用钻孔塞焊技术。连接位的表面处理必须使用可透焊底漆或底剂处理。

在对车身后翼子板进行更换修复时,采取以上所提及的步骤方法以及钻削、切割、焊接技巧技艺,能够方便该件在不幸遭遇二次碰撞损伤后的二次更换,同时也可有效地保证二次更换后车身的结构性能。

结论:车身修复过程中,关注车身构件的形状与功能恢复能够有效抵御二次碰撞,恢复原车设计性能;注重车身加强件的修整与更换原则,能够为车身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关注构件的二次修复与更换技巧、技艺是现代车身修复理念的要求。

车辆一旦发生碰撞,采取科学合理的修复技艺、技巧,运用符合原车设计要求的工艺施工,是可以做到形状与功能的恢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