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代的中国认同建构与多元文化交流

隋唐时代的中国认同建构与多元文化交流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中原社会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呈现的社会景观,一方面上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外族南下中原后胡、汉族群融合的趋势,胡俗、汉风交相浸染的局面得以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又得到唐帝国开放进取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鼓励,使得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等皆得以进入中原社会的文化空间。

隋唐时代的中国认同建构与多元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原社会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呈现的社会景观,一方面上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外族南下中原后胡、汉族群融合的趋势,胡俗、汉风交相浸染的局面得以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又得到唐帝国开放进取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鼓励,使得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等皆得以进入中原社会的文化空间。观察当时的信仰文化空间,除了已经汉化的佛教和原生的道教之外,隋唐之世进入中原社会的外来信仰还包括波斯之袄教、大秦之景教、回鹘之摩尼教,以及随同阿拉伯商人来华的伊斯兰教。于科技文化而言,印度的制糖术、历法算学和眼科医术,粟特、拜占庭、萨珊、大食等国的金银器、铜器、陶瓷、玻璃的制作工艺,都对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产生相当的影响。于艺术文化而言,外来的蕃乐胡音、胡姬胡舞不仅充斥于京师社会的酒肆坊间,而且逐渐成为官方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隋唐宫廷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就包括了高丽、康国、龟兹西凉、天竺、疏勒、安国等多种外来音乐门类。

中外文化交流所呈现出的开放多元的社会景观对中原居民观念具有重大的重构作用,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急剧地开拓了其原本相对封闭的文化想象和舆地观念,从而有助于中原居民通过他者的镜子建构形成更为客观的“镜中我”式的身份意识。一方面,在与“他者”文化群体的跨文化交往中,中原居民开始不断地对“我-他”之间的文化差别和各自特性进行对比和审视,进而为其重构更为客观的、社会化的华夏文化认同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标准和多元的文化语境;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原王朝可感知的对外来族群的文化吸引力,以及其所获得的来自“他者”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深化了中原居民对于自我原生文化优越性的认知,进而为强化中原文化群体的华夏文化认同提供了真实的感观体验和经验参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