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北匈奴力量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以及他们的所向无敌、勇猛无比使全欧人猝不及防、大为震惊。西方史学家甚至称其为“神奇”的“上帝之鞭”。从公元374年这支北匈奴力量击败阿兰人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到公元468年北匈奴势力在欧洲彻底瓦解,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匈奴人马不停蹄地对欧洲各民族进行武力攻击,不断扩张。匈奴人的入侵推动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对欧洲政局的变革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匈奴的不断西进推动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公元4—6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民族大迁徙虽是其内部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但匈奴的不断进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公元374年,阿兰国被匈奴打败后,多数阿兰人屈从于匈奴人并加入匈奴队伍继续西征,一部分向南逃入高加索山中,另有一部分则向西进入东哥特境内。不久,匈奴人渡过顿河,进攻东哥特。东哥特人仓促应战,无力抵御匈奴人的入侵,于公元375年投降。兵败的东哥特人大部向西退至西哥特地区。匈奴很快又越过德聂斯特河攻打西哥特。西哥特人早已成惊弓之鸟,不战而溃,匆忙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避难。东哥特人则逃入了意大利。此时,匈奴并没有停止西进的脚步,不时地越过多瑙河侵扰。西哥特人只得于公元401年又开始西迁,进犯意大利,于公元410年攻入罗马城,大事劫掠。随后,意大利南部也遍遭蹂躏。公元412年,西哥特人辗转进入高卢南部,又侵占了西班牙半岛的大部分地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为避免遭受匈奴的侵扰,居住在巴诺尼亚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以及之前曾被匈奴人驱逐的阿兰人也踏上了大迁徙的征途。他们最先到达雷希亚和诺里康两省,不久因续受压力,继续西移,于公元406年进入高卢,在此与越过莱茵河前来进犯的法兰克人发生大战,伤亡惨重。后来,乘西罗马空虚,他们改途南下,翻过比利牛斯山进入西班牙半岛,并各自割据,分别建立了三个王国。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匈奴人还企图征服北部的日耳曼民族,迫使他们也纷纷踏上了西迁和渡海北移的征途。
匈奴人在欧洲的大肆扩张对欧洲无疑是一场灾难。匈奴强悍、无可阻挡的军事力量使欧洲人民不避艰险和战争离开故土、举族迁徙,打破了欧洲原先的社会秩序。但在客观上说,匈奴又成为欧洲诸民族反对罗马帝国的催生力。匈奴人的不断进击迫使他们大量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并起来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使他们争取自主并建立了各自的王国,使欧洲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匈奴在欧洲的活动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瓦解,加速了欧洲古典奴隶制的覆灭
西哥特人在匈奴人的追击下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帝国地方官吏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发了西哥特人的叛乱。西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到处烧杀掳掠。不久,东哥特人也出现在这里,劫掠了色雷斯和马其顿等地。之后,匈奴人和阿兰人的前锋也加入骚乱之中。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帝国无力驱逐他们,国王战死。罗马帝国的基础动摇了,只得妥协。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公元400年,匈奴人继续向西挺进,长驱直入欧洲腹地,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匈牙利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境域辽阔、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帝国最初由奥克塔和路加两兄弟共治。及至公元422年和426年,匈奴人曾入侵东罗马帝国。色雷斯和马其顿等地惨遭蹂躏。东罗马帝国被迫答应每年付给匈奴350磅黄金,并允许匈奴在境内的几个城镇进行“互市”,这样才换得匈奴不再侵扰帝国边境。在公元432年左右,路加向东罗马帝国提出引渡逃入帝国境内的匈奴逃亡者的要求,并宣布所有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各小部落都要向其称臣纳贡,东罗马帝国原先与各小部落签订的各种协定不再生效,以后东罗马帝国只能与匈奴王廷谈判,以及签订各项协定。腐朽没落的东罗马帝国只好答应匈奴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以求得暂时的安宁。由此可见,匈奴帝国这时已经在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建立起了绝对的权威。
在阿提拉统治时期,匈奴帝国发展到了顶峰。其统治范围西起莱茵河以东(也曾到过大西洋),东至咸海,北至波罗的海,南至阿尔卑斯山,对东、西罗马帝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公元435年,东罗马和匈奴订立条约。条约规定岁币由350磅黄金增至700磅黄金,两国可在多瑙河边的一些东罗马城市进行“互市”。公元443年,阿提拉兵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外,东罗马几乎全军覆没,被迫与匈奴订立条约。条约规定岁币每年增至2100磅黄金,另付6000磅黄金以清偿旧欠。公元447年,匈奴再次攻入东罗马,使100多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翌年,东罗马请求和谈,阿提拉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匈奴不仅要求东罗马割地,而且要求东罗马按期向匈奴交纳岁币,不得拖欠。在匈奴连年不断的掠夺破坏和无休止的经济勒索下,东罗马经济萧条,财政紧缩,到处残破不堪,国力日趋衰退。
在匈奴与东罗马战事紧张之时,匈奴与西罗马却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直到公元450年,阿提拉向西罗马提出和亲请求。阿提拉要求娶西罗马皇帝弗伦铁年三世的妹妹荷诺丽亚为妻,并要求西罗马以帝国领土的一半做嫁妆。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西罗马的断然拒绝。阿提拉于是以此为口实挑起对西罗马的战争。公元451年,阿提拉率五十万大军进攻西罗马的高卢地区,攻占多个重要城市并围困奥尔良。双方均死伤惨重,最终阿提拉的军队遭挫败而退兵。公元452年,匈奴军队再次向西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入侵意大利,直捣罗马城。适逢匈奴军中粮食短缺、瘟疫肆虐,加上东罗马的援军也已到达,西罗马多次对匈奴发起反击。阿提拉不得不从意大利撤兵。公元453年,阿提拉血崩而死,匈奴帝国崩溃,匈奴人逐渐融入欧洲各民族之中。西罗马帝国也在匈奴的屡次进犯和摧残下,日渐萧索,终于在公元476年寿终正寝了。
匈奴人在欧洲近百年的“横冲直撞”使欧洲各族人四下逃窜,使欧洲人民人心惶惶,使整个欧洲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匈奴人的西进和入侵同时冲击了罗马帝国长期以来在欧洲森严的政治权势,加速了欧洲古典奴隶制的覆灭,促进了封建关系的产生。
[1]参阅林幹《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110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1页。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4]参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7页。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7]马勇:《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5页。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6页。
[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6页。
[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9页。
[12]马勇:《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3页。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3页。
[1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9页。
[1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9~2950页。
[1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1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2页。
[1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2页。
[2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〇《祭肜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45页。
[2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5页。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59页。
[2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页。(www.xing528.com)
[2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九《耿恭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0页。
[2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4页。
[2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4页。
[2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2页。
[2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52页。
[29]参阅林幹《匈奴史》(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22页。
[30](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三〇《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59页。
[3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5页。
[3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1页。
[33](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三〇《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36页。
[3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5页。
[3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6页。
[3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0页。
[37]Huntington E:The solar hypothesis of climatic change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14(25):477~590。
[38][苏]列·古米廖夫:《亚洲和欧洲的匈奴》,载《苏联历史问题》1989年第6、7期。
[3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4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4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6页。
[42][法]德·葵尼:《匈奴、突厥、蒙古及西部鞑靼各族通史》,巴黎,1770年版。
[43]贾衣肯:《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9期。
[44]林幹:《北匈奴西迁考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45]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46]埃尔迪·米克洛什·兹:《遍及欧亚中部的匈奴鍑及其岩画形象》,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1页。
[4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1页。
[4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91页。
[5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9页。
[51]林幹:《北匈奴西迁考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52]林幹:《北匈奴西迁考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53][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3页。
[54]林幹:《北匈奴西迁考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