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后汉书·窦宪传》亦云:“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后来,大约在公元374年,一支号称“匈人”的强大骑兵队伍横扫东欧,推动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罗马帝国崩溃,对扫除西欧奴隶制、促进封建关系的产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之后的几十年,他们又席卷欧洲大陆,使全欧大震。
那么,这个“匈人”是什么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直至18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德·葵尼首次推断公元4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并描述了匈奴不断西迁入侵多瑙河流域的历程。[42]这一说法无疑给处于混沌状态的“匈人”早期历史问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天窗。[43]此后,西方学术界就“匈人”与匈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各持己见,众说不一。现在学术界的看法基本趋于一致,大都认同德·葵尼之说,但不同看法仍是存在的。
应当说,中国学术界对匈奴西迁问题的研究受西方观点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最早将欧洲的“匈人”即匈奴人一说传入中国的,是清代内阁学士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之后,王先谦将这种说法引入《后汉书集解》。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中认为,“匈奴为汉所驱,皆转入欧洲”。丁谦在《汉以后匈奴事迹考》中指出北匈奴逾金微山,西走康居,建悦般国。一部分匈奴人于公元374年进入黑海北境,尽逐当地哥特人,接着深入欧洲腹地,余部于公元508年在悦般国王的率领下进据匈牙利平原。后来,梁启超又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征引中外史籍,考订了北匈奴西迁欧洲的经历。此后,中国学者多以匈奴、匈人同族论及匈奴西迁欧洲之说为基点,围绕匈奴西迁欧洲的过程问题展开探讨,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齐思和在《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一文中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悦般时期、康居时期、粟特时期、阿兰时期;还通过分析各阶段的迁徙过程,得出北匈奴人经过一万二千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欧洲东境的结论。林幹先生认为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游牧区,第二站是康居,第三站是阿兰聊(奄蔡)。[44]杨建新先生与林幹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也认为匈奴人越阿尔泰山入乌孙,由乌孙到康居,再到阿兰,到欧洲。[45]近年来,又有国内外学者尝试着从考古学和器物类型的角度来探索匈奴西迁的路线。[46]学者们根据铜鍑的发现将匈奴西迁分为五个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91年,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至黄河流域;公元91—160年,主要分布在新疆到阿尔泰地区;公元160—350年,主要分布于乌拉尔地区;公元350—374年,主要分布于顿河以东、北高加索一带;公元374—455年,主要分布于东欧。以上不同假说的提出表明学者们从史料和考古发现等各个角度对匈奴的西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在此,笔者赞同林幹先生的观点。下面再做一些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公元91年,北匈奴战败于金微山后,逃亡不知所踪。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转徙进入其地。因匈奴留下的十余万落也都随之以鲜卑为号,鲜卑由此逐渐强盛起来。在东、南、北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北单于只得率领一部分匈奴人向西逃遁,开始了漫长的西迁历程。
西迁的这支匈奴人首先进入乌孙之地。《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云:“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后汉书·袁安列传》亦云:“明年(永元三年),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余部不知所属。”就其地理位置来说,《汉书·西域传》载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乌孙在今伊犁河上游一带。乌孙与匈奴距离如此之近,又曾臣服于匈奴,所以匈奴人西迁的第一站为乌孙的说法较为属实。永元十六年(104),北匈奴单于派使者向汉进贡,表示愿意和亲、重修呼韩邪故约。汉和帝因其旧礼不备没有答应,只是厚加赏赐罢了。第二年,北匈奴再次遣使到敦煌进贡,表示要遣子入侍,并请求东汉派遣使者。临朝听政的邓太后未予理睬,仍加赏赐而已。双方由此断绝联系。北匈奴遂采取掠夺政策,再次给汉朝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安帝永初元年(107),东汉一度撤回西域都护,“北匈奴即复收属诸国,共为边寇十余岁”[47]。永宁元年(120),北匈奴攻没伊吾守军,杀死长史索班。其后,“北虏连与车师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48]。匈奴呼衍王常辗转于蒲类海、秦海一带侵扰汉边。东汉遂起用熟识西域情况的班勇为西域长史,多次打败北匈奴。顺帝阳嘉三年(134),车师后部加特奴率兵掩击北匈奴,坏其庐落,斩首数百级,获单于季母。翌年,北匈奴呼衍王又率兵侵车师后部,大败东汉援军于勒山。桓帝元嘉元年(151),呼衍王将兵寇伊吾,被汉军击退。永兴元年(153),车师后部王阿罗多逃入北匈奴,未几归汉。至此,北匈奴的活动便不见于史书记载了。
从以上北匈奴与西域及汉朝如此频繁的接触也可以推测,西迁的北匈奴应该是先到了距离汉朝并不是太远的匈奴故地西面的乌孙地区;之后,可能迫于东面强盛起来的鲜卑族带来的强大压力,北匈奴才离开这儿,继续向西迁移。(www.xing528.com)
北匈奴在乌孙不断侵犯、扰乱西域和汉朝。在这之时,其东部的鲜卑族迅速强大起来,在首领檀石槐时期,达到了兴盛时代,史称鲜卑“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兵利马疾,过于匈奴”[49]。鲜卑“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50]。
在鲜卑的威胁下,北匈奴在公元160年前后继续西行进入康居地区。《魏书·西域传》载:“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龟兹西北的悦般国,实即汉时乌孙之故地。[51]史料所记载的时间和地域都不是很清楚,但仍可以看出北匈奴人离开乌孙西行进入康居,而且将一部分羸弱不能行者留在了乌孙,留下来的这部分人后来建立了悦般国。《史记·大宛列传》云:“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大宛在今费尔干盆地,位于中亚锡尔河上游东面,康居在大宛西北,即其地当在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一带。[52]《魏书·西域传》云:“者舌国,故康居国,在破洛那(今费尔干盆地)西北。”《魏书》与《史记》所载恰相吻合。
在北匈奴进入康居时,大月氏早已占领了阿姆河流域的大夏,以后发展成为强大的贵霜王朝。大月氏与匈奴素有积怨,北匈奴迁入此地,双方自然不会长久相安无事,而北匈奴当时的力量显然无法同贵霜王朝相抗衡。所以,北匈奴再度西迁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大月氏人的驱赶和攻击。之后,康居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关于北匈奴的去向更是无从查考。
直到公元292年前后,西方史籍中才出现关于匈奴活动的记载。美国学者麦高文云:“此后二百年间……我们对于这些北匈奴人的情形,差不多全无所闻……无论是希腊的或拉丁的作家,对于匈奴人的活动皆无所述及。只有一次,他们述及亚美尼亚国王泰格兰纳斯(Tigranes约当公元290年时)的军队中,不但有阿兰那佣军,且还有一队匈奴士兵。半世纪后(约当公元356年),我们又听见波斯北境遭受‘Chionites’人的攻击。这些‘Chionites’人,也许就是一群匈奴人。”[53]公元4世纪中叶,匈奴人击败了顿河以东的阿兰聊国,震动了西方。罗马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约330—390)在其所著《历史》一书中云,匈奴人蹂躏了……阿兰人的领土。匈奴人大肆屠杀以后,就和残余的阿兰人缔结同盟条约,迫使他们参加自己的队伍。匈奴人和阿兰人联合之后,声势更加壮大了。
阿兰亦称阿兰聊国,又名奄蔡,是康居西北的一个国家。《史记·大宛列传》载:“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汉书·西域传》载:“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后汉书·西域传》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魏书》注引《魏略·西戎传》曰:“转西北则乌孙、康居……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以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由此可知阿兰的地理位置在今南俄草原顿河以东一带,“大泽”即濒于顿河注入的亚速海。大抵顿河以东至伏尔加河之间及南至高加索山脉之地,都是阿兰人的领土。[54]北匈奴从康居离开之后,继续向西北进入阿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武力冲突后,才在此地站稳脚跟。匈奴人击灭阿兰人的战争的确切年代和具体经过,中外史籍均无明确记载,西方学者估计战争约始于公元350年,结束于公元374年。至此,匈奴人到达了欧洲的东部地区,开始了在西方的活动,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