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乌桓趁匈奴连年旱蝗、灾荒严重之时,出兵进攻匈奴。匈奴不堪一击,北退数千里,致使漠南地空。建武二十五年(49),南匈奴左贤王莫将兵大破北单于帐下。北单于大为惊恐,亦“却地千里”。东汉初年,经过这几次大规模的北退,匈奴大部已退居到漠北地区。在匈奴分裂之后,南匈奴部众一直活动在漠南地区和汉匈边境一带,并与北匈奴对抗。北匈奴不时南下侵犯,与东汉和南匈奴发生冲突,直到公元91年北单于携众西逃,北匈奴再未能返回漠南。
“幕北(即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43],“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44],“胡地沙卤,多乏水草”[45],“秋冬甚寒,春夏甚风”[46]。漠北地区寒冷、干燥、多风沙的恶劣状况可想而知。祁连山、焉支山、阴山及河套南北地区原是匈奴人的生存地。然而,在公元前127年的汉匈河南之战中,匈奴失去了黄河河套南北及阴山一带;在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中,汉兵攻下了匈奴右地,又夺回了河西走廊的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再未能够收回这些水草肥沃之地。因此,对匈奴来说,回归故地和南下已然不可能。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不得不退居条件恶劣的漠北。
北匈奴人在漠北继续过着游牧狩猎生活。在南北分裂初期,“北匈奴犹盛”,较南匈奴占优势地位。但异常的气候条件、草场质量的下降和可用放牧面积的大大缩小使得北匈奴的经济水平急速下滑,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自然环境的继续恶化和沙漠化的日益扩大也在不断威胁着北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2—3世纪席卷欧亚大草原的特大旱灾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就在蒙古草原上有所显露。匈奴活动地区深受其害。光武帝建武年间,匈奴接连数年发生大旱和蝗灾,河流干涸,草木干枯,人畜死耗大半。公元88年,北匈奴大乱之时,又遇饥荒蝗灾横行,因而南下附汉者络绎不绝。(www.xing528.com)
自然灾害的持续发生和日益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使畜牧业和狩猎业出现萎缩,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匈奴的经济基础。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愿和亲,修呼韩邪故约。和帝以其旧礼不备,未许之,而厚加赏赐,不答其使”。元兴元年(105),北单于复遣使至敦煌贡献,并“辞以国贫未能备礼,愿请大使,当遣子入侍”。当时临朝的邓太后仍未准许,亦多加赏赐而已。[47]从中可以看出,汉王朝以北匈奴“旧礼不备”为借口,不愿应允北匈奴的和亲请求,这也着实反映出北匈奴当时的“国贫”状况,甚至连向汉朝乞和亲、请通使、表诚意的礼品都难以备齐。此外,东汉安帝初年,汉因为西域远阻且数有背叛,长期派吏士屯田则耗费无已,故罢西域都护,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北匈奴因此“复收属诸国”,并遣使责令西域诸国以更高的税额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数偿清积年所欠的租税。这正是北匈奴经济不济、产品不足的一个侧面反映。在重新控制西域后,北匈奴急于搜刮西域诸国的财富以满足自己生存所需的强烈欲求显露无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