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单于永为蕃蔽与北单于倾耳而听:匈奴发展史研究

南单于永为蕃蔽与北单于倾耳而听:匈奴发展史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王朝成为南北单于都想要拉拢和依赖的对象。使者要求单于“伏拜受诏”。对于北匈奴这种急于与东汉和好的态度,东汉政府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北单于希望结束战争、和平往来的欲求日益强烈,对东汉王朝有所谦恭。恰逢南匈奴单于再次“上书求灭”北匈奴,于是,东汉政府大举出击北匈奴。

南单于永为蕃蔽与北单于倾耳而听:匈奴发展史研究

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舆死,其子乌达鞮侯立。不久,乌达鞮侯死,其弟蒲奴继立为单于。这就破坏了呼韩邪单于立下的“传国与弟”的约令,引起了日逐王比的极大不满。日逐王比与蒲奴单于心生嫌隙。建武二十四年(48),日逐王比所领南边八部大人共同拥立比为呼韩邪单于(史书称为南单于,蒲奴单于为北单于),比率众南下附汉。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此一时期,匈奴单于对汉王朝的态度大为改观。东汉王朝成为南北单于都想要拉拢和依赖的对象。蒲奴单于继位之初,匈奴连年发生旱灾和蝗灾,赤地数千里,草木干枯,饥馑严重,疫病流行,人口和牲畜损耗大半。单于担心汉王朝乘匈奴窘困之时出兵攻打,于是派遣使者至渔阳向汉朝求和亲。与此同时,日逐王比也在密谋向汉“内附”之事,甚至将匈奴地图献给了河西太守以表其决心。建武二十四年(48)春,比率领所辖的南边八部和乌桓部众合四五万人叩五原塞,并明确向汉表示“愿永为蕃蔽,扞御北虏”[49]。建武二十五年(49),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50]。次年,东汉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协助南单于设立单于庭。单于乃出迎东汉使者。使者要求单于“伏拜受诏”。南单于虽极不情愿,不时地四下观望,犹豫不决,但最后还是伏地接诏。由此可见南单于对东汉是比较谦顺的。此外,南匈奴一直对东汉王朝存有感恩之心。首先,在南匈奴入居西河之后,南单于即列置诸部王于北边各郡地,“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助为扞戍”[51],帮助东汉守卫边疆。而且南匈奴还积极出兵协助东汉政府抵御外虏。因此,尽管后来南匈奴部分人众出现了反叛之举,但总体看来,南匈奴单于对东汉王朝还是比较谦恭的,能够做到“奉藩称臣”。

南匈奴在内附后得到了东汉王朝的优遇,给北匈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北匈奴也在不失时机地努力改善与东汉的关系。北匈奴不仅主动归还了以前所掳掠的汉人,“以示善意”,而且还一再强调“非敢犯汉人也”[52]。从建武二十七年(51)始,北单于不断遣使至汉,“比年贡献,欲修和亲”[53],开互市,甚至请求与西域各国一同觐见。对于北匈奴这种急于与东汉和好的态度,东汉政府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54]北匈奴“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遣名王,多所贡献”,这些无非是因为“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55]。因此,东汉政府对北匈奴的数次遣使贡献与求和亲持既不积极响应也不完全拒绝的态度,羁縻而已。北匈奴见对汉的种种示好成效不大,所以仍间或侵扰边境,并与东汉王朝在西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汉帝常以为忧,有志北伐,分别于明帝永平十六年(73)、和帝永元元年(89)至永元二年(90)多次大规模出兵征讨北匈奴。此外,又因为南匈奴、丁零、鲜卑等族群起离叛,所以不断有北匈奴部众南下投汉,北匈奴遂大衰耗。北单于希望结束战争和平往来的欲求日益强烈,对东汉王朝有所谦恭。公元89年,窦宪派军司马吴汜、梁讽奉金帛遗送北单于,于西海上宣国之威信,“以诏致赐”,单于稽首拜受。当听到梁讽提及汉有意重修呼韩邪之事时,北单于非常喜悦。永元二年(90)九月,北单于再派遣使者款居延塞,准备觐见,希望能挽回残局,双方讲和,恢复正常交往。恰逢南匈奴单于再次“上书求灭”北匈奴,于是,东汉政府大举出击北匈奴。直到永元三年(91)时,北单于不堪四面受敌,见大势已去、惨败已定,被迫逃走,而不知所往。北匈奴与汉王朝的关系从此再未出现转机,只是还有部分北匈奴人存在于北方草原与汉朝断断续续地发生一些联系。

[1]参见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崔明德《略论两汉时期匈奴首领的“自尊”意识》,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2]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421页。

[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54~3755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6页。

[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7页。

[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9页。

[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1页。

[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4页。

[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5页。

[1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6页。

[1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7页。

[1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1页。

[1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72页。

[1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72页。

[1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3页。

[1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1页。

[1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2页。

[1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4页。

[1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7页。

[2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0页。

[2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2页。

[2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2~3783页。

[2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3页。

[2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7页。

[25]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页。

[2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7页。

[2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8页。(www.xing528.com)

[2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1页。

[2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1页。

[3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18页。

[3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7页。

[3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92页。

[3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8页。

[3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9页。

[3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6页。

[3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1页。

[3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2页。

[3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4页。

[3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7页。

[4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9页。

[4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3页。

[4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69页。

[4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9页。

[4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二《卢芳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06页。

[4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0页。

[4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0页。

[4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0页。

[48]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页。

[4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5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3页。

[5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5页。

[5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5页。

[5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7页。

[5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5~2946页。

[5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