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匈奴已与中原地区有所接触。战国末期,匈奴开始强大。此时,匈奴的单于名为头曼,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匈奴单于。在秦灭六国、中原混乱之时,匈奴经常趁机南下骚扰、掠夺,一度占领河套地区,打通了向中原扩张的门户,对秦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秦朝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与匈奴有较大规模往来的第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开始全面整顿,对内对外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面对北方气势汹汹的匈奴,秦始皇决意用兵讨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大将蒙恬将兵三十万大举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第二年,秦军渡过黄河,“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2]。为加强边备,秦始皇还把原先燕、赵、秦三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征调数十万民夫重新整修,向四周扩展,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还派蒙恬拥兵坐镇上郡,戍守边疆。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秦朝复迁移内地百姓三万户至北河、榆中以实边。秦朝的徙民实边和屯田开荒之策对开垦边疆地区和加强边防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秦王朝对匈奴实行的军事打击和积极防御相结合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蒙恬“威震匈奴”,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北纵”,“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3]。而对于秦始皇的用兵匈奴和修筑长城之举,后人也给予了不同的评论。否定者如汉文帝时晁错、汉武帝时王恢等。晁错云:“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4]他认为秦出击匈奴并不是为了守卫边疆、救民于难,而是为了扩张领土,反而使民陷于水火,是造成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恢则说:“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夫匈奴独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也。”[5]亦有人对秦出兵和防御匈奴的举措给予肯定,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征服匈奴。王莽时将军严尤另有评价。他说:“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6]由此可见,文臣武将对秦朝针对匈奴实施的政策各有说法,褒贬不一。后世对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行为更是颇有非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壮举和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见证,在防御北方民族(尤其是匈奴)南下侵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以长城为界,以北为游牧区,以南为农耕区,长城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