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包含有许多因素。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与高校中“创新教育”相关活动已开展多年的情况是不相称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的影响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它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的形成,能够在创新教育难以直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起作用。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

影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包含有许多因素。研究表明,校外环境因素往往通过校内环境因素起作用。而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内环境因素的集中体现和折射;各种因素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都会通过校园文化而起作用。

鉴于上述,本节主要研究校园文化环境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与高校中“创新教育”相关活动已开展多年的情况是不相称的。反思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土壤”——良好的环境。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这既包括宏观方面的,又包括微观方面的,只有二者良性互动,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宏观环境方面看,国家正实施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宏观的环境已发生较大的改变,各种社会资源、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等都在逐步改善,这无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仅此是不够的,高等学校要借助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所提供的支撑力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让创新人才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施展才智,最终为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这里所指的微观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都在这一环境中度过。因此,为创新人才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课外活动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其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有“第二课堂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有“文化氛围说”,认为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有“学校准文化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区别于学校主文化范畴,以学生为主体的准文化(亚文化);有“规范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以及“校园精神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7]综合看来,校园文化首先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主体包括了学校中的全体成员,即学生和教职人员。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了人们所熟知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的各种物化的环境,而且更重要的还包括其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校园文化。(www.xing528.com)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的影响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它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在整个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形成更依赖于其主观能动性。道德品质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决定了个人所选择的成才道路是否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随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越来越强,灌输式的品德教育早已不再被学生们接受,甚至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抵触心理,这使得现行的德育难见实效。而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学生道德素质发展问题的良好途径。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目标、教育思想、道德、传统、办学风格以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作用于学生。有人曾把智力和体质俱佳而品德不好的“人才”比作社会的“危险品”,对这个观念我们表示赞同。显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道德品质是其最基本的一种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着导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的形成,能够在创新教育难以直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起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方式,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促进作用。没有课堂上正襟危坐的学习,没有铺天盖地的理论灌输,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知识与娱乐活动的融合中习得的,这样就很好地化解了正规德育教育所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校园文化是一种观念和舆论的约束,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一种道德的力量、一种心理的力量,它可以达到制度纪律所达不到的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使得身处其中的学生或教职员工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内化为一种心理定式,形成一种响应机制,用这种机制来“软约束”自我的行为,在校园中能够比较容易地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

其次,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智育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补充作用。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从而为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园中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都是传播前沿领域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活动,大学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得到论证与实践,在活动中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不仅促成他们知识的更新,扩大了信息量,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日后的学术创新活动。

再次,校园文化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个集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为一体的良好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从而提升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伊顿公学的校长在1861年时提出的“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表达在一瞬间注意到一项新的学术动向的艺术;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艺术;重视细微差别的习惯,准时完成工作的习惯;以及要学会判断、学会鉴别的习惯,增强精神上的勇敢无畏并保持头脑清醒”[8]。好的习惯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必需的。校园内的各式建筑、绿色美化、现代化的设施等不仅仅是其物态形式本身,它们往往是一所学校的标志、象征,可能体现着建校者们对于学校的各种精神寄托,也可能体现了学校成员所具有的各种精神风貌,抑或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治学态度等。正如我们常说的,“美”能引“善”、“美”能导“真”,身处于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们受到各种先进精神思想的熏陶,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必然会引出对真理的追求,迸发出许多的奇思妙想来创造美,激发出创新和奋斗的力量。

最后,校园文化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多彩的体育类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能够长期从事的体育运动。“宿舍—教室—食堂”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早已不能满足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了,做学问、搞研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也要有好的身体条件。通过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既达到锻炼体格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在这过程中培养自我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随机应变的灵活度等。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使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同时,校园文化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它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但了解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而安全感、归属感、客观认识和完善自我、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等,正是个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