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管理:可控性与选择性研究

高校管理:可控性与选择性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管理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可控制性”和“选择性”的功能。本研究把这种在高校管理职能的作用下形成理想的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称为“温室效应”形成的过程。实践证明,依靠管理措施,高等学校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温室效应”的。营造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温室效应”,本身就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一项措施,其目的在于优化和利用外部的环境因素,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高校管理:可控性与选择性研究

从本质上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环境因素;就高等学校创新教育而言,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环境的营造。相对于家庭环境、其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高等教育环境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高等学校能够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和利用校外环境中各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调节和控制校外环境中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甚至可以使校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大学教育的影响取得协调,使教育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国外有些研究表明,大学教育可以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激发“文化背景不良”的学生的创造动机。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控制、调节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做过研究。他指出,教育是要在学生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新能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2]

有了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并不一定就有创新的产生。也就是说,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学生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取决于每一个学生与这些环境关系的性质和状态,取决于他们对这些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弄清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其与学生关系的性质与状态,目的在于优化和利用这些因素,使它们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使环境中大量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成为学生创造活动的背景,“最大的责任是在那些控制教育上的种种做法的人的身上”。[3]

如何优化与利用环境,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问题。高等学校管理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可控制性”和“选择性”的功能。它能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对校外社会环境这个“大气候”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和选择,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高等学校社会环境。在这种“小气候”的熏陶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加强。(www.xing528.com)

本研究把这种在高校管理职能的作用下形成理想的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称为“温室效应”形成的过程。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气候的有利因素,人们常要设置一种人工气候室——温室,让幼小的作物在其中迅速而健康地成长。高等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恰似一个人工气候室,它必须而且可能形成一种“小气候”,如形成某种组织气氛、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一些具体的心理气氛。这种“小气候”由管理职能来控制:一方面利用“大气候”中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控制和排除“大气候”中的不利因素。这样,就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实践证明,依靠管理措施,高等学校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温室效应”的。

相对于社会而言,高等学校内部的可控制性比较大。因此,设计和控制一所学校的内部环境条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反映,是学校内部心理环境的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也是“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设计和建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温室”,控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条件,对于他们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营造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温室效应”,本身就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一项措施,其目的在于优化和利用外部的环境因素,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建立了“温室”,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应,还要看这个“温室”是否符合于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说,“温室”的效应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温室”的特点之一是其封闭性,但封闭性并非意味着与外界的绝对隔离。创造和提高“温室效应”,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以使他们在走出“温室”,步入社会之后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和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