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高素质培养模式

改革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高素质培养模式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容涉及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访谈中,一位高职院校的校长明确表明:“课程,在职业教育更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把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各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企业,跟踪企业现有的技术动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发展趋势,调查了解企业的需求,更新课程内容。

改革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高素质培养模式

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容涉及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33]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构建高职院校科学、合理和优化的课程体系,选择富有个性的课程内容。访谈中,一位高职院校的校长明确表明:“课程,在职业教育更要大刀阔斧地改革。”

(一)课程开发主体上多方参与

企业专家、教师参与到高职课程的开发中。来自企业或行业的专家由于处于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对工作任务最为熟悉,对生产技术的应用最了解,能够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不能闭门造车,高职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使企业或行业专家成为课程设置的主体之一,可以有效防止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与生产实际脱节,使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真正以工作岗位为基础,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达到最佳匹配。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高职课程的设置同样离不开教师。课程设置还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课程的直接相关者,是和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人。

(二)课程结构上,构建高职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就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首先,高职的课程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不能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学科式模式加以组织。科学、合理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当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把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且还非常重视人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科学精神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首先,科学、合理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课程;第二,实践课程;第三,基本素质教育课程。(www.xing528.com)

其次,注重个体差异,加大选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开设选修课,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综合国内外经验,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之间的比例在学分上以5∶3∶2为宜,在课程数量上为4∶4∶2,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可能将知识轴线和技能轴线贯穿在每一类课程中。[34]

再次,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融合。面对高职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元分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当更加关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整合起来,融为一个逻辑整体,构建“学”与“做”、“知”和“行”的一元化模式。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流行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项目本位模式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的例子。

(三)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个性和特色

高职课程内容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还要紧跟经济技术的发展步伐。[35]为培养高职高素质创新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必须进行认真挑选。课程内容上,要更加体现出个性与特色。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化、自主化、特色化是校本教材的最大特色。鼓励高职教师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编制校本教材,使教师能够及时把生产一线的知识、技术引入课堂中,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针对性、适应性。让课程内容关注个体,以个性化为终极追求,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特色。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性强。各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企业,跟踪企业现有的技术动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发展趋势,调查了解企业的需求,更新课程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