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应当具备三大特征: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如果把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人才比作一个三角形的话,那么这三大特征则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缺一不可。“高素质”、“强技能”处于下方,表明它们是基础,“善创新”处于顶尖,如图7-1所示。
图7-1 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人才三大特征示意图
(一)高素质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创新的基础,是高职学生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没有综合素质,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都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综合素质,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也不能成为人才。“高素质”是广义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2]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较好的社交能力、一定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二)强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种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技能。强技能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
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其中,专业技能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技能。(www.xing528.com)
(三)善创新
善创新是高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各类人才都可以进行创新活动。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从一线操作者变成了创新者。这不仅要求掌握具体岗位和局部生产环节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对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3]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发现事物的缺陷,找出新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不同,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学术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与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区别主要有:
第一,出发点不同。学术型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他们能动地反映客观规律,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或抽象劳动,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很少有直接联系。[4]他们往往是“为思考而实践”,这种实践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他们从思辨中得到快乐,满足对未知知识的渴求。技能型创新人才往往是“为实践而思考”,他们学习理论并思考理论,但这种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他们从行动中得到快乐,进而升华自我。他们的创新是建立在生产建设中的创新、产业服务中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5]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学术型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活动,但二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学术型创新人才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的未知”,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理论知识[6];技能型创新人才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现实的难题”,他们要发现工作中的现实需求或难题,并创造性地将其实现或解决。
第三,创新活动的场域不同。学术型创新人才进行的创新活动多在实验室、研究室或研究所进行。大多数身处于大学这座象牙塔内探究真理。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多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与企业或行业联系密切,共同开展创新活动。
第四,出创新成果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学术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解决的往往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不少研究是基础性研究,耗时较长;技能型创新人才解决的是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多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工作,进行技术革新,强调时效性和经济效益,因此,耗时比前者相对要短。
第五,创新成果的效应不同。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旨在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但是创新成果一旦产生,可能会带来质性的突破和变化,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人类生活。技能型创新成果一般来说没有理论性创新成果的影响巨大,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但它直接决定了理论成果是否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