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只不过面对的“问题”不同。理论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解决的往往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耗时较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应用创新解决的是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时效性。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指有较强才能或某种特长的人。从生产、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从广泛的意义上讲,除专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其他都可以说是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转化到社会实践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较为完善的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或生活文化领域的专门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创新是应用型的创新,它不同于理论型的创新,而是把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如技术人员将科学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管理人员将科学的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本公司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掌握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应用型创新与理论型创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发点不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理论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但不同的是,理论型创新人才往往是“为思考而实践”,这种实践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他们从思辨中得到快乐,满足对未知知识的渴求;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往往是“为实践而思考”,他们学习理论并思考理论,但这种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他们从行动中得到快乐,进而升华自我。

2.解决的“问题”不同。理论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只不过面对的“问题”不同。理论型创新人才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的未知”,他们要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实的难题”,他们要发现工作中的现实需求或难题,并将其实现或解决。

3.耗时不同。理论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解决的往往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耗时较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进行的应用创新解决的是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时效性

4.效应不同。理论性创新成果一旦产生,可能会带来质性的突破和变化,新的理论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人类生活;应用性创新成果一般来说没有理论性创新成果的影响巨大,但它直接决定了理论成果是否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比如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各种类型的应用型创新,与现实息息相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质量。

基于此,这种不同于理论型创新的应用型创新,在人才的创新素质结构上也应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广博的知识使人易于触类旁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引发创造力。另外,博学多识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孤陋寡闻和呆板迟钝。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广博,就难以正确理解问题,难以有创见性的见解和思路。因此,应用型人才要想有所创新,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解决的问题是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同时,一个人知识再广泛,如果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就不能使自己的知识储备集中在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上,更不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发明、发现和创新。因此,应用性创新人才同样要正确注意处理好“广博”与“专精”的关系。创新必须以宽厚的知识作为底蕴,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知识的深度和准度制约着创新水平,知识掌握得不够精深和准确,创新就会营养不良

2.行业相关知识

行业一般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旅游行业、机械行业等。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多按学科来划分专业,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是在学科的基础上,按行业需求设置专业。因此,理论型创新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知识,通常跨越不同的学科,并且跨度可能很大,他们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并且能掌握多学科的基本理论。而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他们所需要的跨专业知识,虽然也跨越不同的学科,但相对来说跨度较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所掌握的跨专业知识一般都是与本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

应用型人才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对本专业有深刻的了解,还要熟悉所处行业的现状、规则、发展阶段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了解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对行业的影响力度,并且学习与本行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对其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创新风险有一定的预估。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来适应旅游服务工作,还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求,适时地提供优良合适的服务,在导游解说过程中除涉及历史知识、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地理、经济、管理、农林等学科知识,这些都是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

3.专业实践技能(www.xing528.com)

知识并不仅仅限于各种理论、概念,各种技术、方法、经验也是人类重要的知识形式。1958年,英籍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缄默的知识”,或“内隐的知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它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波兰尼之所以提出默会知识,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将知识看成是完全客观的、静态的一种挑战。因为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用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都是明确的、可表达的。默会知识的范例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等。而这些,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现实问题,仅仅满足于显性知识的获取显然是不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掌握一线操作的专业实践技能,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反复摸索,才能在经验中获取创新的灵感。

(二)能力方面

1.价值思维能力

价值思维不属于科学思维所能解决的范畴,它由深厚的人文关怀观念及其价值判断活动所产生,规定并制约着主体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的道义方向。应用型创新人才相对于理论型创新人才而言,应该更加“关心社会”,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来服务社会。只有那些接受了社会的价值定向并且通过了价值检验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满足社会的需求,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在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同时,要考虑问题的环境和他人需要,因此必须具有健全的价值思维能力和终极关怀意识,否则他的创新能力越强,对社会而言就越危险。[1]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包含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还需要有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的配合。不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就没有良好的国际关系人际关系,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必然受到损害。未来社会,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合作中的人又要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浩如烟海,单枪匹马难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尤其如此。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涉及产品的方案设计、研究开发、实际操作、市场预测、工艺改进的整个过程,需要靠集体力量来完成。如果一个人难以与人合作,过分追求个人的私利和荣誉,那么他在创新活动中必然单包独揽,因而,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具备以诚相待、管理有方、精诚团结或甘为人梯等优良品质

3.实践应用能力

无论是理论型创新人才还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进行创新,最为核心的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型人才发现的问题是“科学中有待探索的未知”,这种未知往往比较抽象,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创新者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发现的问题是“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这种难题往往比较具体,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创新者有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一种外显能力,能够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应用型创新人才相对于学术型创新人才而言,要求有更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这类人才在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能较强地适应岗位需求的同时,要对现实的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有良好的把握,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发挥科学知识的经济效益,最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是生搬硬套,而要能够举一反三。有些学生学过的东西基本没问题,但只要稍加变换,就容易卡壳。这就需要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经验,从经验中迁移类推,这样才能够触类旁通,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起来,整理成框架,最终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人格特质方面

1.成就动机

应用型创新人才通常发现的是社会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处理、改进,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这一结果是直接能够服务社会的,是能够直接体现其价值并取得经济效益的。因此,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的动机多是其成就欲、进取心或者叫事业心,这是一种个人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活动中总是尽最大努力地完成任务,力求获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人的认同或事业的成功能够使应用型创新人才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并激励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而理论型创新人才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是从自己内在的好奇心出发,关注事物的内在秩序,喜欢探究事物的深层次原理,而对知识是否可以获得社会功利没有兴趣。可见,理论型创新人才主要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感兴趣,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对事物的外在功效感兴趣,经常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别人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然后是我能够做什么。[2]墨克勒伦研究表明,创新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创新性较强的个体成就动机高,喜欢对问题承担个人责任,并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困难任务,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渴望和追求新奇事物,有征服困难的强烈愿望,常常选择成功率约在50%的任务。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因此也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3]

2.社会责任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10所大学也比不上一种社会需要更能推动科技的产生。创新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如果将创新活动放在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它就像人类其他实践活动一样,把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作外在的发展动力。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他们要解决的本身就是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就无法发现问题,也就难以有所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