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中发现,虽然宏观层面推出了许多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如“2011计划”、“挑战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及各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但是在本科生群体中的了解程度和认知情况并不如预期,项目实施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许多学生在谈到有利于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经历时,很少提及这些项目。本研究认为,存在这一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造成大学生群体对实现自我创新潜能还缺乏激情,表现得比较冷漠。同时,在调研中本科生对创新表现出畏惧心理,如不少本科生表示“畏惧创新”、“害怕被质疑”、“不愿意被人笑话“、“只讲求平稳,不想有所突破,害怕失败”、“没有质疑权威的意识”等,反映出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对本科生的思想和心理有很大影响。但是应该看到,总体而言,传统思想文化中消极的东西是次要的,是支流,积极的东西是主要的,是主流。在当前国家提倡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创新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从国家层面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解放思想,去旧革新,扫除创新道路上的障碍,为创新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任何创新与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与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为当前的创新和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和无限可能。如何将这种资源的优势、潜在的能量转化为现实的创新与创造,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在这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传统文化中追求情理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与和谐精神,这与当前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致的。和谐发展是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看,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这两种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同样,人的个性发展一定要为社会服务才有意义,也只有为社会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人自身的个性,体现自身价值,两者相互促进。过分突出社会的价值取向或者一味强调个人的发展,都有悖于教育目的以及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和谐发展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重视的。
(二)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要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正确处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非常重要。从已有的文献看,我们常常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崇尚人文主义而排斥科学理性的教育,或者崇尚为学生发展服务而排斥为知识发展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22]我们在有意无意间认为科学与人文相悖。也许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科学活动中许多违反人本主义的现象,如高科技的发展会带来诸如生态环境被破坏、产业结构性失调加剧等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但是它们并不是科学思想的本质。科学技术拥有巨大的力量,但它的作用方向并不是科学自己能完全决定的,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在正确对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上,我们要加强人文教育,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使科技教育人文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3](www.xing528.com)
(三)营造民主氛围,创新育人环境
传统文化中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值得提倡。只有营造民主的氛围,创新育人的环境,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学生才敢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辩论,既敢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真理的过程。
同时,全社会形成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育人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如果只崇尚成功,不能容忍失败,一个人成功了,到处是鲜花和掌声,一旦失败了,便是鄙夷与嘲讽。大家都不敢、不愿去探索和冒险,而是守着旧摊子,这种氛围之下来谈创新人才培养岂不是缘木求鱼?
经验表明,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社会的认可,没有社会的培养就不会有人才的成长。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进行取舍,让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得以发扬,让消极守旧受到遏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和重要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