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个理念,在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并都将走向社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养目标能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目标明确,不与现实生活脱节。洪堡在柏林大学计划中提出:“大学始终是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联的。”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正是: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新加坡更是通过对学生灌输核心价值进行国家意识教育。我国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28]作为大学主体本身,大学是一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基地,同时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使命。大学对国家的依赖以及大学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大学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义务感。作为一种推动力,这种义务感又能驱使着大学不断尽可能地寻求创新的可能性。但我国的大学使命感传达浮在思想层面的居多,实际去做得较少。相较国外,我们如何真正贯彻而不拘泥于形式,使大学师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胸怀天下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由理论口号过渡到实有所为,着实需要反思和改进。
(二)大学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www.xing528.com)
大学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和理念,最终要和生产实际结合,落实到生活中。这不仅仅是应用型高校或者职业技能类高校的属性,研究型大学从理论源头上应该更加重视与市场结合,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之前提到德国,为了鼓励大学教师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德国设法律允许教师创办公司或研究机构,而这些私人研究机构必须按规定向校方缴纳一定的经费,而且其研究方向要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方向结合。这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及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大学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在办学模式上要多重视社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重视发挥社会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可采用社会办学、国际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注重教学与科研、产业、应用开发相结合。多结合企业、社会,多联系实际,才能更直接地为人民生活带来创新价值。
总体来看,政府、大学、产业三方呈现出一种“三赢”格局:对政府来说,对前沿科技项目的投入和支持是其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对于企业来讲,除获得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外,同时还能够从与大学的科研合作中获得新技术及优秀的劳动力;对于大学来讲,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29],一举三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