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中西方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古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整个陵园分成墓道和陵墓两部分,主体建筑祭堂用新材料、新技术在旧形式上加以革新。其平面近方形,出四个角室,构成了外观四个坚实的墩子,上冠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赋予建筑形象一定的壮观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一、中国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一)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俗称木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南约70千米处的应县(图15-24)。应县原是辽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近畿地方的应州,当时辽兴宗耶律宗真崇信佛教,下令在应州城中部的佛宫寺(原名宝宫寺)内修建释迦塔。

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此塔落成,成为佛宫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在城市的立体轮廓线上,土红色的释迦塔高高耸立于全城低矮的灰色民居的中央,构成了当时应州城的特殊面貌。

应县木塔总高约67.31米,呈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全塔建筑在一个夯土心的砖石基座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在八角形台基座上,布置内槽柱、外檐柱以及副阶前檐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连接成一个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层的内槽和外檐角柱都用双柱,转角增设一柱,柱间用厚墙填充。墙的下部是砖砌裙墙,裙墙和土坯墙体交接处垫木枋一层以防潮。底层以上设平座夹层,再上是二层;二层上又设平座夹层,这样重叠直到五层。各层柱子都衔接而上,每层外檐柱都和它下面的平座层柱同一轴线,而比下层的外檐柱向塔心退入约半柱,平座层外柱立在下层斗拱所挑承的草栿(梁)上。

图15-24 应县木塔

在外观上,夹层巧妙地处理成为各层平座腰檐。塔壁的四个正方向每面三开间,中间辟门。壁外平座设栏杆形成周圈挑台,以供人凭眺。在四个斜方向上,两次间的柱间原有剪刀撑,封上荆笆抹泥墙,和四个正方向的门、窗、隔扇形成虚实的对比。塔里扶梯,每层都分作两折而上,利用平座夹层做休息板,每隔一面安置一道,采取沿塔身螺旋而上的办法。

应县木塔各层都在中部安置有泥塑佛像,并有壁画。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的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

(二)明清故宫

故宫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图15-25)。布局谨严规则,主次有序,空间丰富多变。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观念,在故宫得到充分的渲染和体现。

从正阳门向北,经过一座座桥、一重重门、一层层台阶、一道道禁卫,才到达故宫的正门——午门。故宫前笔直纵深的空间变化造成了神秘、严肃的气氛。

午门平面呈凹形,中间是庑殿顶的重檐大殿,两翼各有重翼楼阁四座,巍峨壮观,庄严肃穆。北面是个广场,有一金水河,上跨五座石桥。广场北是故宫最大的门——太和门。进了太和门,出现更为宽阔的空间——一个占地3.6顷的大广场。外朝极其雄伟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依次排列在广场北面七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文华殿、武英殿在其两翼。这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从狭长的通道,来到这宽阔的广场,面对高大壮丽的宫殿建筑,给人以威慑之感。

最南的太和殿,又名金銮殿,是皇帝发号施令和举行庆祝典礼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殿广64米,深37米,高27米,重檐庑殿式屋顶,屋顶走兽和斗拱出跳的数目最多;殿内彩画和藻井图案采用龙、凤题材,正中有雕镂精细的皇帝宝座和屏风,座旁是六根盘龙金柱,周围还有三十六根暗红色柱列。整座建筑富丽堂皇,气象非凡,表现出帝王的威严和永恒统治的幻想。

外朝往北是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是帝王办事和居住的地方,两侧东西六宫为嫔妃住所,有曲廊、甬道和庭院、广场相勾连。内廷建筑不像外朝那样宽阔宏伟,却深邃严密,秩序井然,另有一番景象。坤宁宫后面,便是御花园

故宫建筑的屋顶形式、构件种类均不多,体型简单,主要依靠有节奏的空间组合和体量差别创造出有规律的轮廓线;加之大片黄色琉璃屋顶、汉白玉的台基和栏,红墙红柱以及规格化了的彩画,给全部建筑披上了金碧辉煌的色彩,获得了丰富而统一的艺术效果,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群之一。

图15-25 故宫

(三)徽州古民居建筑

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一方面是由于它保留得非常完整,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另一方面还在于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古称新安,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六县,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自从北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后,一直沿用至今(图15-26)。

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州的古村落,街道较窄,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漂亮。徽州民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切合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古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以看到。那些门枋、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而在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的雕刻更为精美。

图15-26 徽州古民居建筑

(四)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周围山势雄胜,风光开阔宏美(图15-27)。陵园顺着地势,坐落在绵延起伏的苍翠林海中。总体规划吸取了中国古代陵墓的布局特点,突出天然屏障,注意结合山峦形势。石牌坊、陵门、碑亭等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和形制经过简化,运用了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通过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铺的平缓石级,把孤立的、尺度不大的个体建筑联成大尺度的整体,整个建筑群展现出了一定的庄严、雄伟气象,恰如其分地创造了孙中山陵园所需要的气势。整个陵园分成墓道和陵墓两部分,主体建筑祭堂用新材料、新技术在旧形式上加以革新。其平面近方形,出四个角室,构成了外观四个坚实的墩子,上冠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赋予建筑形象一定的壮观和特色。祭堂内部以黑花岗石立柱和黑大理石护墙,衬托中部白石孙中山坐像,构成宁静、肃穆的气氛。因为功能的特定性质和技术经济的有利条件,设计者没有局限于单纯采用传统建筑形式,而是既吸收了传统陵墓总体布局的某些手法,对于个体建筑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使得中山陵成了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一次成功的起步。

图15-27 南京中山陵

(五)国家体育

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图15-28)。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000平方米。场内观众座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座席约11000个。鸟巢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一级。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4米,高69米。主体钢结构形成了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一层、地上七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膜声学吊顶

图15-28 国家体育场

二、西方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一)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于公元前438年竣工,公元前431年完成雕刻(图15-29)。它的建筑设计人是伊克提诺和卡里克拉特,雕刻由菲狄亚斯和他的门人制作。它是卫城上的主体建筑,是城邦保护神的庙宇,是战胜波斯入侵者纪念碑,是雅典作为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同时,它又是提洛同盟的财库、城邦的档案馆。

图15-29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是一个长方形的庙宇,形体单一,中央由墙垣围成的核心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比较深,是圣堂;西部比较浅,近乎正方,是财库和档案馆。在这个核心的四周有一圈柱子形成围廊。围廊式是希腊本土庙宇最高贵的形制。台基、墙垣、柱子、檐部、山花、屋瓦,全都是用质地最好的纯白大理石做成。山花和檐部安装着大量的雕刻,并且着十分浓艳的红、蓝、金三种色彩,山花顶上有青铜镀金做成的装饰。

它是希腊本土上最大的庙宇,极其恢宏壮伟,基座上沿长69.54米,宽30.89米.正面有8根柱子,侧面有17根,柱子高10.48米,而一般的大型庙宇包括奥林匹亚宙斯庙,正面只用6根柱子,侧面13根,柱高不过8米。

圣堂内部左右两侧和正面立着连排的柱子,它们分成上下两层,尺度大大缩小,把正中的雅典娜像衬托得格外高大。这神像据传是菲狄亚斯本人的作品,用象牙和黄金制作,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被拆掉以填补枯竭的国家财政了。

根据希腊本土的传统,帕特农神庙采用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刚健雄壮而高贵,非常适合于帕特农神庙的主题要求,它的多立克式柱廊是这种柱式的代表作品,比例和各部分的处理最为成熟完美。古典时代希腊艺术家审美力的精致敏锐和工匠技术的高超娴熟都在帕特农神庙柱式的比例和处理上充分表现了出来。每根柱子的外蹴都不是直的,下粗上细而且微微呈弧形。台基面也微微凸起,长边的中点比两端高出11厘米,短边的中点比两端高7厘米。柱身和台基的这种处理使它们就像富有生命力的活的肌体。所有的柱子略略向中央倾斜,它们的中线延长线或许可在高空3.2千米处交汇于一点,因此帕特农神庙看上去更显得稳定、坚实,向心力和整体感更强。由于位置不同,每棵柱子的斜率都不同,制作非常复杂困难,但完成得极其精确。

(二)罗马竞技场

古罗马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全称叫“科洛西姆竞技场”,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图15-30)。

图15-30 古罗马竞技场(www.xing528.com)

古罗马竞技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为椭圆形。整座建筑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围墙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均有半露圆柱装饰。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为一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共计80个拱门,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疏散所有观众。第四层外墙表面的装饰较为简单,由长方形半露方柱和长方形窗户构成。在该层的2/3高处,设有等距离的支架,供举行盛会时,固定圆顶上方的天篷为观众遮阳。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第二、三层每个拱门洞中有一尊大理石人物雕像作为装饰,其姿态各异,英武豪俊,使建筑显得既宏伟又不失灵秀,既凝重而又空灵。整体建筑看上去颇像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

古罗马竞技场内的看台为阶梯形。据资料记载,当年竞技场的看台分为三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该区的其他座位则为元老院议员、法官、祭司、贵宾以及主教所设;二层是第二区,为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质。再上面是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为了安全,看台前还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

(三)巴黎圣母院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最为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图15-31)。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中的城岛东端,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1240年,唱诗堂、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100年中陆续建成。几个世纪内,圣母院屡遭战火破坏,后由建筑大师维奥来·勒·杜克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修建,于1864年重新开放。

图15-31 巴黎圣母院

整个教堂全长130米,宽47米,中堂顶高35米。全部建筑均用石头砌成,所以它也被形容为“巨大石头的交响乐”。教堂所有的屋顶塔楼、扶壁等的顶端都用尖塔装饰,拱顶结构轻快、堂内空间宽敞,给人一种秀丽、轻盈和流畅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正面呈方形,上下共分为三层,底层包括三个并列的桃状弧形门洞。左门名为“圣母门”,中柱上雕有圣婴像,右门被称为“圣安娜之门”,中柱雕有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塞尔像;中门叫作“最后的审判”,中柱雕像是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有罪之人则被逐入地狱。三扇洞门上方是一长条壁龛,又称“国王的画廊”,排列着耶稣的先祖28位帝王的雕像。第二层左、右是两个门洞,门洞前分别是亚当和夏娃之像。两门洞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玫瑰花窗,直径约13米,极为壮丽。窗前有“圣母怀抱圣婴像”,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产生一种朦胧、神秘的色彩,把宗教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顶层是一排雕花石柱,支撑着上方的阳台,阳台两侧是高达69米的塔楼。

巴黎圣母院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堂,堂内大厅宽敞,可以容纳数千信徒。堂前的祭坛中央供奉着天使与圣女围绕着受难后的耶稣的大理石雕塑。中堂两边有侧堂和侧廊,侧廊以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彩绘玻璃作装饰。大教堂两侧上方由向上飞展的单弧拱壁所环绕。圣母院的建筑式样成为之后许多哥特式教堂的样本。

(四)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却坐落在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图15-32)。圣彼得大教堂从1506开始兴建,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勃拉芒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断断续续修建了120年。

圣彼得大教堂的椭圆形广场为巴洛克风格,由巴洛克风格大师贝尼尼设计。巴洛克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不圆的珍珠”,引申意为豪华奢侈(图15-33)。广场中心是一座尖塔,以尖塔为圆心,有8条通道伸向广场,四周围绕着圆形廊柱,非常壮观。每逢重大节日,教皇就在这里举行弥撒。从高处俯瞰,柱廊犹如教皇伸出的一双手臂,将所有参加弥撒的信徒拥入自己的怀抱。

图15-32 圣彼得大教堂

图15-33 圣彼得大教堂椭圆形广场

圣彼得大教堂位于广场的西南,宽18.7米、长133米,教堂圆顶的十字塔尖距地面133米。踏着台阶,经过一排高大的石柱,走进大门,步入教堂,就进入了可以容纳5万人的大厅。教堂的墙壁和天花板都用大理石镀金装饰,非常奢华,四周是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屋顶和四壁都是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其中不少出自名家之手。

大厅的四周有很多小房间,同样富丽堂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的许多绘画和雕刻作品都珍藏在这里。

大厅上面是一个直径达42米的圆形穹顶,令人叹为观止。站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隆顶下抬头向上望去,让人感到大厅内的一切都非常渺小。

(五)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属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图15-34),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是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建造起来的特大行宫,位于巴黎西南,占地面积相当于巴黎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建造时间持续将近100年。

图15-34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宫殿部分本来只是一座路易十三的猎庄,这座建筑是个传统形式的砖砌三合院。路易十四一开始就对这座建筑感兴趣,他把这座建筑保留下来,并加以改建、改造后命名为“大理石院”,用作他和皇后的生活起居用房。在以后的扩建中,大理石院就成了整个宫殿建筑群的中心,也成了法国贵族、王侯、公卿们的活动中心。因此,这座建筑内部装修得十分华丽,里面有宽大的厅堂、大楼梯等。厅堂的墙面和大楼梯都用彩色大理石贴面,镶成方形、菱形或圆形的几何图案,配上彩色的镶边,灿烂夺目。有的墙面上还嵌着浮雕,绘有壁画。室内放着胸像、立像等雕刻作品。天花板上是向上凹陷、雕镂精细的格子,装着巨大的吊灯,墙上还装有华丽的壁灯。

1674年,路易十四命他的御用建筑师在大理石院的南、北、西三面进行扩建,并将大理石院的南北两翼向前延伸,这样在前面又形成了一个院子,称为“皇家大院”。两翼中的一翼是法国的王子、亲王们居住的地方,另一翼则是法国中央政府各部门办公的地方。皇家大院的前面后来又盖了一些马厩、厨房等,形成一个前院。皇家大院的北边是一座古典主义形式的教堂。这些新扩建的建筑都是用石头造的。经过不断的扩建,凡尔赛宫正面的总宽度达402米。

1680年,在凡尔赛宫朝西面向大花园的那一面的正中,又盖了一座整个凡尔赛宫中最重要的大厅——镜厅,这个厅长73米,宽9.7米,高13.1米。镜厅的室内做得非常出色,墙面上贴着白色的大理石,镶有浅色的大理石图案。壁柱是用深色的大理石做的,柱头是铜的,外面镀金。在镜厅的西墙面上开了17个大圆圈窗子,东墙面上与17个窗子相对的是17面大镜子。镜厅的屋顶是个长条形的半圆拱顶,拱顶上画着一幅幅的画,在画框上和室内其他地方还有许多用木头和灰泥塑成的人物雕饰,都被涂成了金色。

1756年,路易十五统治法国时期,又在凡尔赛宫的北端建造了歌剧院。到此,才算基本上完成了整个宫殿的建设。

凡尔赛宫的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大理石院和镜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除了上面讲到的室内装饰内容外,太阳也是常常用到的符号,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有时候太阳的形象还和兵器、盔甲等形象一起出现在墙面上。除了用人像装饰外,还用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和橡树叶、忍冬草、橄榄叶等植物形象,以及蚌壳、涡卷、盾牌等形象来装饰室内。有的地方还使用了金属铸成的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的大理石,显得十分璀璨。

凡尔赛宫的另一特色建筑就是建筑群西边的大花园,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花园之一。它与中国的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代表了庭园艺术中的一个学派,对欧洲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它的设计思想。凡尔赛宫的大花园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六)帝国大厦

长期以来,帝国大厦就是摩天大楼的象征,自1931年建成以来,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宝座达40年之久,和自由女神像一起成为纽约的标志(图15-35)。

图15-35 帝国大厦

帝国大厦由建筑师威廉·拉姆和阿瑟·卢米斯·哈蒙设计,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和第34街交界处,是一栋超高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共102层,地上建筑有381米,总建筑面积为204385平方米。根据估算,建造帝国大厦的材料约有330000吨。大厦总共拥有6500个窗户、73部电梯,从底层步行至顶层须经过1860级台阶。纽约帝国大厦始建于1930年3月,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这座庞然大物也只用了410天就建成了,堪称神速。评论家如此描述这座大厦所使用的那种闻所未闻的设计方法:“一个确定的预算,从窗户到走廊的空间没有一个超过8.5米,而且,如此的空间在大厦的一个个楼层上重复,外部也是一样。这座建筑完成于1931年5月1日,从最初的草图到建成一共花费了一年零六个月。”应该说,帝国大厦的落成既得益于新的建筑材料被科学地运用,又得益于其建筑设计观念挣脱了古典装饰的羁绊。

根据不同的时事点亮不同颜色的灯光,是帝国大厦的传统。自1964年起,大厦上面30层的外表全部用彩灯装饰,通宵闪亮。大厦上的第一盏灯原是一架探照灯,当年安装的目的是让80千米外的公众能知道罗斯福当选为总统。1984年,自动变色灯装上了大厦顶层,灯光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纽约华人华侨众多,从2001年开始,帝国大厦每年都会在中国春节期间点亮象征吉祥的红、黄两色彩灯。

今天的美国曼哈顿,摩天大楼林立,但帝国大厦仍然意义非凡。建筑历史学家威里斯说,今天的帝国大厦一方面象征美国工商业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纽约甚至是全美国永远的地标。

(七)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其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图15-36)。其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犹如白色的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座。

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各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蔚蓝色海面上的两艘巨型白色帆船,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因此刻成小型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体味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图15-36 悉尼歌剧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