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美术教育研究及作品赏析

中西方美术教育研究及作品赏析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40余尊,均为北宋时期作品。图15-16《艰苦岁月》潘鹤(当代)二、西方雕塑艺术作品欣赏(一)《断臂的维纳斯》在古希腊神话中,维纳斯被称之为阿芙罗狄忒,原文是“泡沫中诞生”之意,是希腊爱与美的女神。

一、中国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一)《马踏匈奴》

《马踏匈奴》历来被公认为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代表作。作品表现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与不可撼动。艺术家用一人一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的丰功伟绩,战马剽悍、雄壮、镇定自如、巍然挺立。与之对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露,面目狰狞,手持弓箭,企图垂死挣扎。作品通过简要、准确的雕琢,尤其是在马的腿、股、头和颈部凿刻了较深的阴线,使勇敢而忠实的战马形象跃然而出,好像纪念碑一般持重圆浑。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刻等传统手法融于一体,自由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马踏匈奴》是一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含有象征主义的构思(图15-12)。

图15-12 马踏匈奴

(二)《唐三彩女立俑》

这是一件最具盛唐风格的陶女俑。《唐三彩女立俑》仪容端庄大方,脸容丰满,身体比例适中,人物神情也刻画得微妙动人。女立俑头上是一个大大的发髻,簇拥着丰腴的圆脸,露出淡淡的笑容。身上穿着窄袖橘和长裙,薄薄的衣衫紧紧裹着滚圆的身体,显出肌肤的圆润以及微妙的起伏。几条犀利的线条把衣纹表现得生动自然、流利顺畅,整个形体显得饱满而简洁。上肥下瘦的处理使得本来会笨重的躯体反倒显出几分轻盈。

在这个陶女俑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陶塑艺人的娴熟技法和高深造诣,而且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宽松气氛。同时,通过女俑形象的线条美,也可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雕塑与中国绘画的渊源关系。类似的侍女俑在唐俑里还有很多,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图15-13)。

图15-13 唐三彩女立俑

(三)《晋祠圣母殿侍女立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晋祠宋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对于后世的雕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40余尊,均为北宋时期作品。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蝶袍,端庄气派,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她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是晋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在晋祠众多的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图15-14)。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瘦削,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作品将少女初入宫闱、未谙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

图15-14 晋祠圣母殿侍女立像

(四)大阿福

无锡惠山泥人的题材在前期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儿童玩具居多,如大花猫、大阿福等(图15-15)。后期的作品中逐步加入了一些装饰性的纹样,以表达吉祥的寓意。明代的时候,惠山泥人出现了不少戏剧人物题材的作品,清代更是增加了京戏的内容。从那时起惠山泥人成了寓玩、寓乐、寓教、寓欣赏于一体的工艺品。

图15-15 大阿福

惠山泥人无论是阿福类的玩偶性泥人,还是戏剧人物泥人,在造型上首先强调的是“满”,也就是讲求人物造型丰满、圆润。无锡泥人博物馆中收藏的《大阿福》就是乾隆年间的模印制品,人物盘膝而坐,双臂抱定青狮,面相饱满,眉清目秀,方口直鼻,面部表情虽然憨祥,但透露着一股威武之气。阿福的色彩多使用红、黄、青、绿等对比色,有时还勾勒金银线,色彩绚烂而富丽,这种造型上的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艰苦岁月》

潘鹤的《艰苦岁月》中将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老战士的面孔上布满了那种由于饱经风霜、长期战斗生活,及常常深思而显得特别深刻的皱纹,一双手由于长年繁重的劳动才被磨炼地十分粗大,穿着一身破旧的军装,虽然精瘦却显得十分有力的筋骨,显示出老革命者的不平凡的生活,表现出一个老红军的性格完美。少年信赖而亲密地倚在老战士的身边,仰首瞩望着远方,入神地倾听着,像是已进入一种美好的遐思刻画出一个年轻的革命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从形式结构上看,雕塑家通过一老一少年龄的对比,性格上的对比,沉着老练和天真幼稚,形成动态和情绪的对比,一个吹笛情真意切、一个聆听凝思遐想,老少两人坐的位置,一高一低,在构图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笛子和步枪的摆放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质朴且带有涩味的手法,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艰苦岁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想化的加工、提炼,以特定的情节理想的描写,塑造了理想化的对象,战士们形象生动,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对革命战争必胜的信心。战士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苦中作乐。作品呈金字塔形稳固构图,显示出作者在构图上的精心安排,塑造手法写实,刻画细致入微(图15-16)。

图15-16 《艰苦岁月》潘鹤(当代)

二、西方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一)《断臂的维纳斯》

在古希腊神话中,维纳斯被称之为阿芙罗狄忒(罗马神话中叫维纳斯),原文是“泡沫中诞生”之意,是希腊爱与美的女神。由于《断臂的维纳斯》这尊大理石雕像是在希腊的爱琴海域米洛斯岛被发现,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忒”(图15-17)。

《断臂的维纳斯》站姿优雅而放松,曲线优美舒展,重心落在一侧,身体微微扭转,整体呈螺旋形上升的趋势,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和韵律。衣纹的皱褶自然地顺着身体垂下,隐现出准确的身体结构。裸露的肌肤因为细腻的刻画而几乎富有弹性,呈现出微妙的光影变化,仿佛随着女神的呼吸而起伏,洋溢着成熟女性的迷人韵致。

这尊维纳斯的美妙之处在于她所散发的人性光辉,她高挑而充满健康活力的身体、圆润的脸庞和希腊式的挺直的鼻梁都表明了她就是希腊女子的化身。但她又是对希腊世俗女子的超越,她的身形如此和谐完美,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她平静而睿智的眼神仿佛能洞悉你的心灵。尤其让人倾倒的是,半裸的维纳斯端庄坦然,没有羞怯,没有矫情。她不是感官意义上的漂亮,而是精湛的艺术创造力所成就的动人魅力,她的美是如此的纯洁、崇高、静穆,周身透出高贵优雅、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人屏息凝神。

维纳斯残缺的双臂曾激起现代雕塑家们竞相做出复原女神双臂的努力,但没有一个令人满意。奇妙的是,缺失的双臂并不影响这尊雕像的整体美感,反而更诱发人们无限的美好想象,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雕像都依然给人以完美之感。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雕刻大师罗丹盛赞她是“奇迹中的奇迹”“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诗人海涅甚至拜倒在她脚下,泪流满面。事实上,无数的人被这尊维纳斯完美纯净的美所征服感动,它已成为人们心中无可取代的美神形象。

图15-17 断臂的维纳斯(www.xing528.com)

(二)《奧古斯都全身像》

《奧古斯都全身像》是一尊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肖像,雕像原型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屋大维。屋大维是罗马大独裁者恺撒的外甥,并被恺撒收养。这尊雕像着意美化这位皇帝,身着罗马式盔甲,左手持着象征无上权力的权杖,右手指引方向,有趣的是在右腿边还雕着一个小爱神,造成高矮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的含义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暗示古罗马是爱神维纳斯的后代,更多人认为可能是以爱神象征仁爱,以此表明奥古斯都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仁爱之君。屋大维护胸的铠甲上装饰着浮雕,寓意着罗马对全球的征服和统治。雕像的姿势和表情有明显的理想化和神化倾向,不过面容与屋大维本人十分相像,他那僧侣式的小平头,清瘦严肃的面容,表现出他执政时仍然崇尚简朴,目光中透视出足智多谋。整个雕像风格写实(图15-18)。

图15-18 奧古斯都全身像

(三)《查理曼大帝小雕像》

《查理曼大帝小雕像》是一件受基督教艺术影响却又不失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整体来看,人物的塑造、坐骑的特征都十分写实,而人物的神态则带有明显的严肃冷漠之气,与教堂基督像有相通之处(图15-19)。

这是一件人骑在马上的雕像,解剖比例关系十分准确。人物头戴王冠,身着长袍,服饰虽仍强调罗马样式,却带上了明显的中世纪印记。人物手中托有象征权势的水晶球,脸部凝固不动,一派肃穆,目光似乎在无穷远处,丝毫没有戏耍、玩笑的空间。象征神圣的王冠和华丽细致的装饰,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铸造工艺技巧。马匹的塑造亦是高明技艺的展现,在它身上没有集中神圣气质,因此显得更人间化一些,甚至有些人的精神,十分亲切。9世纪是罗马风格艺术起源的时期,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罗马艺术在其几百年后所发挥的影响。

图15-19 查理曼大帝小雕像

(四)《大卫》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了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琪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大卫》这件作品中(图15-20),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转向左侧,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远处搜索敌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的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巨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如同一个巨人。

图15-20 《大卫》米开朗琪罗(意大利)

《大卫》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它还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时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是一尊雕像,还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最高境界的时代雕塑艺术作品,《大卫》将在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五)《阿波罗和达芙妮》

《阿波罗和达芙妮》取材于希腊神话: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姑娘对阿波罗的热情置若罔闻。为了逃避阿波罗不厌其烦的追求,达芙妮竟请求父亲河神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月桂树(图15-21)。

图15-21 《阿波罗和达芙妮》贝尼尼(意大利)

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正是表现阿波罗即将追上达芙妮时,达芙妮令人无法置信地幻化为一棵月桂树的一刹那。贝尼尼以其深刻的感悟与精湛绝伦的技巧,将这一悲剧性瞬间定格为美的永恒。

在阿波罗的指尖刚要接触到达芙妮的玉背,美丽的水中仙女顷刻变幻,月桂树的树叶已经从她的头发与指尖处生长出来,左腿也变异成斑驳而清晰的树干。达芙妮的整个身体凌空欲飞,仿佛失去了重量,手臂与身体画出优美的弧线。她侧着头,惊恐的表情正在凝滞,令人怜悯。痴情的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这瞬间的剧变,诧异万分,他仍保持着追赶奔跑的姿势,一手触及达芙妮的肩膀,另一只手向后摆开,同达芙妮的扬起的手臂形成一条倾斜的构图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上升的感觉,充满了扣人心弦的表现力。

贝尼尼的《阿波罗和达芙妮》具有巴洛克美术的典型特征:情感充沛,动感活泼,富有戏剧性。人物精致、光洁,充满运动的韵律,戏剧性的情节使雕像深入人心,整个作品的姿态更是无懈可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两个人物都如同舞蹈般优美。

在西方雕塑史中,贝尼尼被认为是列于米开朗基罗之后、罗丹之前的一个丰碑,三人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欧洲雕塑的史诗性发展历程。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动荡的感觉。和他的《圣特雷萨的沉迷》等作品一起,贝尼尼确立了自己最伟大的巴洛克雕塑大师的地位。

(六)《马赛曲》

马赛曲是1792年奥普联军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激昂奋起开赴巴黎战斗时唱的那支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后,将此曲用作法国国歌。吕德在这件浮雕作品中借用这一曲名,旨在宣扬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座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纪念碑。

《马赛曲》装饰于巴黎雄师凯旋门正面右侧的墙上(图15-22)。其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女神为中心,她身上的衣裙飞舞飘动,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着她指引的方向冲去,体现出有力的运动和奔放的热情。下部分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以一个留着络腮胡的壮年战士为中心,他表情强悍,正举着钢盔召唤后面的人群,紧跟他的是一个年轻强壮、紧握剑柄的青年,他走得坚定有力;他们右侧的一组有两位老人,一个是个老兵,他在全副武装的重压下弯着腰,尽最大努力紧紧跟随,另一个长者做着手势,似乎在讲述他从经历中得来的教训;最左边的一组也是由两人组成,一个肌肉强壮的弓手正弯腰系着兵器,他身后的号兵向队伍吹起了嘹亮的进军号。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背景中是飘扬的旗帜和林立的长矛,与前面的人物融合成千军万马的铁流。艺术家在这里广泛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图15-22 《马赛曲》吕德(法国)

(七)《国王和王后》

《国王和王后》是青铜雕像,由亨利·摩尔于1952~1953年创作,现位于苏格兰旷野(图15-23)。作品中国王与王后的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怪诞,像个面具,似人非人,整个雕像为扁平造型,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整个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

图15-23 《国王和王后》亨利·摩尔(英国)

雕像整体虽为简练的平片形,却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摩尔将国王的头部加以变形,把皇冠、胡子和颜面连成一气,象征着原始王权的尊严。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代一直端坐到今天,亲切而肃穆,静静地望着这片荒原,永远如斯,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充满诗意的联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