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研究

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5-5《开国大典》董希文(当代)二、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欣赏(一)《伊苏斯之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亚历山大宫廷画家阿培列斯所画的亚历山大肖像,惟妙惟肖。反偶像崇拜运动结束后,拜占庭的绘画再次勃兴,但画风较前期已有所改变。

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研究

一、中国绘画艺术作品欣赏

(一)《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按照故事情节可分三段,前段描写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兽与天王及侍从天女等。中间一段则作如来护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显现神通情形。画幅后一段绘净饭王抱持婴儿正稳步前行中,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拱手相随,后面一侍者肩扇在后。无能胜明王作跪伏礼拜状,迎接释迦牟尼佛的到来。

《送子天王图》全卷没有设色,以白描形式完成,只在局部略辅以淡墨,画法以线描为主。吴道子描绘形象所用的线描,已经从东晋顾恺之细密连绵的高古游丝描中脱离出来,而是采用粗细多变、具有节奏感和运动感的“莼菜条”描,具有“疏体画”的特性。“疏体”与顾恺之、陆探微劲紧连绵的“密体”相区别,所用笔法洗练流畅,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后人将吴道子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送子天王图》中,诸天神、怪兽的衣纹飘举,给人如临风前的动感,确有“吴带当风”的神采,与北齐曹仲达薄衣贴体的“曹衣出水”描齐名(图15-1)。

图15-1 《送子天王图》局部

(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其宏伟壮阔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汴河及其两岸在清明时节的风貌。长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卷画晨曦初露,郊外河边道上一支负重驴队,缓缓走来,行进在城道上。寂静村头,略呈寒意,房舍稀落。第二部分描写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来的繁荣景象。当时汴河乃是全国交通枢纽,各地形形色色的船只来往栖息其上,而于汴河之中,有一规模巨大的拱桥连接着两岸的陆上交通,其桥无墩柱,以木质结构对跨两岸,坚固优美,犹如彩虹飞渡,故称“虹桥”,虹桥上下车过船经,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人们前呼后拥,熙熙攘攘,桥上车水马龙,各种姿态神情被描绘得惟妙惟肖,精彩至极。这是一个紧张忙碌的画面,是画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个部分描绘市区街景。进入城门,街道纵横交错,歌楼酒肆,茶坊店铺,脚店门诊,士、农、工、商、僧、道、医、车、船、工、妇孺,无所不包,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稠密繁拥,摩肩接踵,来往不绝,一直延至“赵太丞家”方才结束。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绘画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辣,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景,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的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图15-2)。

图15-2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北宋)

(三)《竹石图》

郑燮的《竹石图》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长折带皴勾勒出挺削的立石,极尽变化,神韵十足。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竹子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墨色浓淡有致。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在构图上,画家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图15-3)。

图15-3 《竹石图》郑燮(清)

(四)《愚公移山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画面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呈弧形分布,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他们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虽然姿势表情不一,但是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这幅画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将西方传统绘画所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印度男模特形象,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是这幅作品的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于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图15-4)。

图15-4 《愚公移山》徐悲鸿(现代)

(五)《开国大典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并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了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切合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图15-5)。

图15-5 《开国大典》董希文(当代)

二、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欣赏

(一)《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亚历山大宫廷画家阿培列斯(Apelles)所画的亚历山大肖像,惟妙惟肖。在庞贝城出土的罗马镶嵌画《伊苏斯之战》,是根据阿培列斯的学生菲洛克西诺斯(Philoxenos)所作的同名壁画摹制的,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时代初期壁画的摹制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率领希腊军队远征波斯,与波斯王大流士在伊苏斯激战,大流士战败逃命的史实。画面突出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复杂变化,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的处理都反映了当时希腊的绘画水平(图15-6)。(www.xing528.com)

图15-6 《伊苏斯之战》

(二)《弗拉基米尔圣母像》

所谓圣像画是东正教自11世纪开始广泛运用于礼拜仪式的能携带的木版画,据传此种形式起源于圣路加绘制的圣母子像。现存圣像画大多为东正教从近东地区到巴尔干半岛、俄罗斯等地广泛传播的作品。《弗拉基米尔圣母像》是拜占庭圣像画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反偶像崇拜运动结束后,拜占庭的绘画再次勃兴,但画风较前期已有所改变。12世纪时,圣像画中出现了一种颇有人情味的形式,《弗拉基米尔圣母像》就是此种新风格的杰出代表。根据文献记载,该画作者是君士坦丁堡的艺术家,1155年此画被运至俄国的基辅公国,后被安德烈·包格留波夫王公偷盗至弗拉基米尔公国,画作因此而得名。1237年蒙古人洗劫弗拉基米尔公国时,该画严重受损,今日我们见到的是经后世修补的作品(一说为优秀的复制品)。这幅画在俄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图15-7)。

图15-7 《弗拉基米尔圣母像》

《弗拉基米尔圣母像》画中圣母不像早期拜占庭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庄严肃穆、冷若冰霜,展现了更多温柔的人性与慈母的爱。深情相拥、相濡以沫的圣母与圣子在形象上虽仍带有一丝拘谨、刻板与神秘,但人间母爱的脉脉温情已透出画面,特别是圣母那忧郁哀怨的双眼、微微前倾的头部无不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无奈,真切而形象地传达出圣母对儿子未来命运的深深关切。由于该画造型优美,也被称作《优美的圣母》。

(三)《蒙娜丽莎

从绘画技巧上来看,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从而使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在对背景山水的处理上,画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的笔法。这样就把肖像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和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人物两边的远景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右边视平线较高,这样的处理使人物层次感分明,当我们集中看右边时,我们会觉得远景上升,人物下降;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会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随着观察者观察侧重点的不同,人物五官的位置似乎也在随之移动。画家还精心处理了所有物体的轮廓,以至于观者很难从中找到一条清晰而实在的边线。相反,在每一处形体发生转折的部位,却可以感觉到无数细腻而微妙的层次过渡。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虽然此作品中并没有明快亮丽的色彩,但明暗对比法更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各种关系,使画面显得整齐、凝练,达到了删繁就简的奇特效果。并且,达·芬奇对画中人物微妙至极的表情处理也拿捏得恰如其分。比如对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的把握就极为准确、传神、栩栩如生(图15-8)。

图15-8 《蒙娜丽莎》达·芬奇(意大利)

(四)《夜巡》

《夜巡》一向被视为伦勃朗的顶峰之作。画中既不是夜间的景色,也不是士兵守卫的情景,而是一个民兵团体委托绘制的群像画。哈尔斯描绘的部队士兵是围绕着宴会的餐桌,伦勃朗却表现得更有戏剧性。他将主要人物安排在画面显著的位置,而把其余人物安排在后面,此画在人物刻画、构图处理以及光和色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颇有独创性。画中人物是真人大小,画面上充满忙乱的节奏,有鼓声、狗叫声、旗子和长矛的挥动,还有儿童在民兵之间的奔跑。伦勃朗克服了许多困难,尝试在丰富的光线和阴影、明亮和黄褐色的色彩、不同的姿势、手势和脸部表情的对照下,创造出令人激动的气氛,并在复杂的空间中,引领观者的视线曲折地前进与后退。伦勃朗不遗余力地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真实的幻象,似乎这些沉着的、自满的人物形象就要走出画框与我们相遇一般(图15-9)。

图15-9 《夜巡》伦勃朗(荷兰)

(五)《日出·印象

莫奈的《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当时法国的第二港口勒尔弗尔港日出时刹那间的景象。一轮红日从布满浓雾的水面上冉冉升起,晨光照射着海面,动荡的海水泛起粼粼波光。早起的小船在逆光的水波中荡漾,远处的海港在水雾交织中模糊不清,一切都处在朦胧和缥缈的变化中。在画面上,天空、水面、船只、远处的港湾在太阳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在这里光线成了真正的主角,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主导下瞬息万变。

这幅画与莫奈以前的绘画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画面上没有明确的形体和结构,只有跳跃的色彩和光线,真实物体只是画面上模糊的印象。全部画面是画家对日出时,一切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瞬息的把握。传统的观念认为物体是有固定颜色的,它们在光线的照射下只有明暗的区别,不会出现色彩的游离和变化,可是在这幅画中,莫奈表现出的正是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中所呈现出的色彩斑斓和变化的特征以及明暗的效果。印象主义绘画所重视的不再是物体的本身,而是以物体为媒介,反映色彩的强烈变化,奉光线为老师,以色彩的摇曳多姿为绘画宗旨。这也难怪最初人们无法接受这些没有章法、仿佛是胡乱涂抹的东西,因为它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空前的,没有参照的(图15-10)。

图15-10 《日出·印象》莫奈(法)

(六)《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温馨,格外不同》

汉密尔顿波普艺术是“短暂的、流行的、可消费的、低成本的、大量生产的、有创意的、性感的、迷人的以及大商业的”。于此,在他个人的作品中也得到了确切的验证。《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温馨,格外不同》是汉密尔顿为1956年在伦敦惠特恰普尔画廊举办的名为“这就是明天”展览会而作的。这幅拼贴画表现的内容是:一个现代公寓内坐着一个性感而傲慢的女明星,她的配偶是肌肉丰满的健美运动员,手中拿着有波普(POP)字样的网球拍,摆出一副“强壮”的姿态。室内摆着电视机、录音机、连环画册封面、福特徽章以及真空吸尘器的广告等,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电影院的外侧以及正在放映的《爵士歌手》的海报。画中内容都是由海报广告以及画册上的图片剪裁拼贴而成的。这种手法开创了英国波普艺术创作的先河,也为此后在欧洲兴起的波普艺术、设计、电影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蓝本(图15-11)。

图15-11 《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温馨,格外不同》汉密尔顿(英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