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后的美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做出了调整和改革,长期受压制和束缚的思想意识逐步改变,而且新的文艺政策也为艺术的复苏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
20世纪80年代初期,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艺术史术语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乡土美术成为潮流。
1.伤痕美术
由于新时期社会、政治、文化情景的转变,美术创作进入了对“文革”时期的历史进行反思的阶段,出现了两类具有一定伤痕倾向的作品:一类以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在“文革”期间受迫害为表现题材,主要作品有邵增虎的《农机专家之死》、廖冰兄的《自嘲》等;另一类以“四五事件”为背景,表现知识青年在“文革”中为真理而战的不屈精神,如尹国良的《千秋功罪》、闻立鹏的《大地的女儿》、艾轩的《保卫》等。然而,在美术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这批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因为作品所描绘的对象与历史的真实仍有一定的距离。而其后出现的一批“伤痕”作品,无论是在题材的历史性还是在情感的表现性方面,均有了较大的突破。随着“文革”反思的不断深入,一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青年艺术家很快发现,只有立足于真实的历史和自身的真实体验,并不加掩饰地将其表现出来,艺术作品才会有持久的精神力量和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这种创作观念的变化集中体现为从歌颂英雄到关注人性的转变。而如何用艺术表现“文革”灾难中的人、表现真实的情感,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艺术重新回到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来。
2.乡土美术
“乡土美术”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潮与现象,它与其他艺术文化形式一同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当代中国的社会整合与意识形态观念使乡土美术先后呈现为“颂歌语式”“批评语式”“审美语式”“族性语式”“东方语式”和“新乡土语式”六种话语形态,从而使得中国乡土呈现出“颂歌的乡土”“批评的乡土”“美丽的田园”“民族的家园”“东方的象征”和“自然的乡野”等视觉图像。
在中国乡土美术六大发展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无论是“红色乡土”“感伤乡村”“诗意田园”“异域风情”“东方镜像”还是“永恒原乡”,中国当代乡土美术都萌生并培育着生态意识,叙述了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无论如何都无法脱离对乡土美术的重温与重写。
(二)20世纪90年代美术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与以往时代的艺术现象相比,最明显和直观的总体特征就是日益的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可以理解为艺术感觉经验和形式风格表现上的多样化,也可以体现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外的其他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中,如电脑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多元化的含义强调的是多种风格、多种艺术形式乃至多种文化价值取向之间的并立和互相尊重。人们怀疑某些陈旧而保守的权威标准,却并不主张用一个新的权威标准来取代已经被打倒的旧权威。
多元化的文化趋势意味着人们从自身的生活和艺术实际经验出发,重新估价已有的权威,力图寻求更多的艺术风格,而即使是已经存在的得到肯定的艺术创作体系,也积极地吸收新鲜的艺术元素,力图打破单一的标准而更具有开放性的特色。从某一画种、某一美术媒介形式内部风格上的多元化,拓展为不同画种、不同美术媒介形式之间的多元化艺术探索。
艺术的多元化,艺术媒介的多元化,艺术家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都存在于整个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之中。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多元化的艺术发展是我国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建设的一个良好趋势。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的全新时代。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个人的感觉经验乃至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自然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新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新成果、新感想,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新矛盾,而这些变化都势必反映在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的新的评论之中。
20世纪90年代是冷战结束、国际格局重组和经济全球化开始的关键时期,中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减少了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外来的文化,而外来的艺术也由此在更多的细节上感染着中国的艺术家。
传统美术范畴的整个领域,即被称为“纯艺术”的那些领域都正在同那些新兴的、综合的艺术领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彼此摄取营养。譬如美术与摄影、美术与影视艺术、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趋势。
新的美术传播和交流渠道给传统美术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美术图像能更平易近人地融入当代生活;另一方面,美术的原创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三)21世纪初期的美术
1.新现实主义
21世纪初期,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又一次迎来了高潮,标志是2005年由孙为民、孙向阳、忻东旺、王宏剑、徐唯辛、郑义6位油画家以“新现实主义”的名义联合举办的展览。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热爱生活,关注时局,直面现实,坚持批判性;语言具象写实,面向大众;彰显社会良心,畅达独立见解;关注文化,强调科学与理性;走民族化道路,反映本民族生活,兼顾国际大局。
2.民族主义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画家高举回归传统的旗帜。这一次由山水画家领头,以黄宾虹为榜样,在研究、学习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图式的基础上,出现了“正本清源”的口号。“正本”是重新树立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与经典样式,“清源”是要排除外来艺术对中国画的浸染,再造一种统粹的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品牌”的绘画和艺术重提“油画民族化”主张,油画家把努力的重心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转换到创造我国民族文化上,创造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使中国美术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美术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展览、环境艺术、影视传媒和出版工作等各种渠道和方式成为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有很大作用。
(2)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专门美术学校的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上都有显著的调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美术教育领域的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环境美术、应用版画等实用美术的教学逐渐占了很大比重。实用美术人才的培养后来居上,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相应外延,不再局限于以往一般的素描、人体、静物等造型能力的训练,而是扩展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各种职业院校兴办的美术与实用艺术系,教学宗旨是进行艺术训练,使学生将来能从事艺术职业、艺术教育以及与造型艺术有关的信息传递工作。学校设立的实用美术新课程增多,如产品设计、广告学、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摄影、摄影广告、艺术知识、材料知识、技术素描、材料工艺、多媒体编排编辑等。这些实用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美术教育被看成是对受教育者艺术个性的启发和培养过程,对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也更为宽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循个人的艺术气质和审美爱好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教育的任务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提供有利的条件,以保证每个人的艺术才能得到发挥。总之,美术教育在特殊性、大众化、普及性等方面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美术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文化部宣布恢复各校“文革”前的校名并开始在学校招生。1978年,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年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三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他高等美术院校也相继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回到教学岗位,教学工作逐步展开。1979年2月,文化部专门召开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1981年,文化部、教育部下达《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必须把艺术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各美术院校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制订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并选送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考察。高校的各类美术展览会、研讨会也开展起来,许多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专业、新系科相继建立,全国的美术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十五”期间,我国美术学科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高。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纷纷申报美术学硕士、博士点,成为国家培养高级美术人才的重要基地。美术专业硕士和博士点的设立,使学科的整体实力、社会声誉和竞争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提高学科办学层次,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进入21世纪,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保证人才质量,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容易。纵观国内外艺术学科发展的趋势与现状,目前是大学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创建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的大学美术教育体系,并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传统优势,积极拓展设计艺术学的发展空间,实现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以及理论研究的协调发展,创建学科品牌,强化办学特色,使其更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美术教育全方位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www.xing528.com)
首先,各美术院校不断调整师资培养目标,深入课程改革,办学规模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教学改革成绩喜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相继在扩大招生规模及转变教学理念等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它使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走出了往日的精英教学模式,而转入于普及型的教育类型。其次,21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的大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会自上而下地推动大众的美术教育;另外,社会技术的进步也加快了美术的普及传播,很快使高雅艺术成为大众共享的资源。同时,高等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相应灵活及针对性的调整,目的是在美术教学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能与学生毕业的就业需求相一致。我们可以把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分为纯美术院校教育、师范美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等几类。在纯美术院校教学改革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
师范美术教育,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幼儿美术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师资为主的美术教育形式。师范美术教育关系到下一代艺术素质的水平,关系到未来接班人修养学识的提高,因此历来是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施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和加强师范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我国师范美术的教育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师范美术教育,它既具有美术教育的特点,又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既是高等美术教育,又是师范教育,是“高”与“师”的相互结合,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性和师范教育性的不可分割。目前,我国的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美术的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是较高层次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师范美术教育作用和意义的理解比较片面。在教学环节中,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基本上是沿用专业美术院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更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其最根本的特性——师范性,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显然与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相悖。另外,我国目前的师范美术教育还存在单一性、滞后性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应当按照职业教育性质的要求,着眼于未来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使师范生成为能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具有一定师德意识的复合型美术教育人才。
与纯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相比,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专业具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教育对象决定了其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技法的简单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能力,这些能力获得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很多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还是旧模式,对非专业学生的艺术培养并未真正受到学校相关部门应有的关注,甚至有狭隘观点认为艺术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活跃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没有一个专门的艺术管理机构和基本课程设置计划,只简单地停留在人文选修课范围。因此,这些学校要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重新整合,使课程设置逐渐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积极改革以适应美术人才的需求,走向综合性教育的大趋势。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改革时间短,各项工作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我国近年来成人美术教育的办学层次也有所提高,办学类型相应增加。在当前社会成人教育呈现萎缩的大环境下,美术专业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培养了一批批符合社会要求的美术人才,是专业美术教育的很好补充。
总之,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然而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形势仍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使美术院校的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安排适合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如何吸收外来经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新时期美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美术教育的新观念、新探索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21世纪美术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1.美术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在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仅仅是培养和指导学校少数优等学生,为了让其升入高等美术院校或成为占全国人口万分之几的美术家而作准备。他们是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点,学校和老师都以他们为荣耀,在高考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美术教育已经流于形式,被学校领导和人们视为“小三门”之末。如今,美术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已成为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美术教育从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绘画技能转变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艺术修养及整体素质。但是从现实来看,还有很多学校没有重视美术教育,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在美术教育中,只把美术看作就是画些画而已,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有着密切联系,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特定的作用。如果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全民性,学生就会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色彩分辨能力、手工操作能力等,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都将带来一定的困难。美术教育应扩展到最大范围,让每个学生都接受美育的灌输,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美术教育内容的丰富
美术教育已经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容单一的“图画课”,七八十年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为内容的美术课,扩展到现在内容丰富的美术。教材除“四大类”以外还包括园林美术、环境美术、服装美术、化装美术、装潢美术、广告公关美术、影视美术、舞台美术、工业美术、设计美术等,从原来的“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甚至被理解为“广泛的形象传达能力”和“视觉信息表达”,这些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随着人们文化审美修养的提高,生活中要求作审美评判的实体日益丰富,因此审美教育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由偏重教材本体美术(以创造美为目的)的欣赏,转向兼顾除“四大类”以外的美术,尽力扩展审美教育的内容,启迪智力,完善审美素质的教育和指导生活。由于审美内容的增多,审美形式应当进一步升华专题,如开设艺术讲座、参观画展、深入生活写生等。
3.美术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重视理论学习。传统的美术教育是单纯临摹程式的无味教学方法,忽视了美术史的学习、美术家生平的介绍以及对基本美术知识的传授,使审美的教育范围狭窄、干瘪、独立。由于知识层的断裂,因此很难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欣赏或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审美的强弱与艺术理论掌握得多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今天的美术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它是融美术学、美术史、美术评论和创作为一体的、由简到繁系统的教学,从而将美术知识更充分地传授给学生。
优化知识结构。传统的美术教学存在着不足:一是内容复杂,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小学有、中学有,其深度又无明显差异,造成小学学不进、中学不想学的格局;二是机械地求全,教材无所不包,如同一个大拼盘,显得“花”而无深度,教学也难以系统深入。因此,优化知识结构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优化”,包括“删减”和“组合”两个含义,首先是删减重复的内容、多余的环节,使教学内容更精练且实用。如素描和色彩教学之间的淡彩学习,因铅笔淡彩的着色与写生色彩有质的区别,无承接关系,因此铅笔淡彩作为学习色彩的过渡欠妥,而作为独立的技能学习,适应范围又太窄,便可予以删减。这样便可以节约时间,加强其他内容的学习,或者增补新的教学内容。而“组合”就是构建知识结构体系,需要突破教材范围,即使单元知识内部因素关联影响,又使知识之间相互渗透。
4.美术教育手段的现代性
美术教育手段由原来小学校“一块黑板打天下”的原始教育手段,发展到今天的使用美术多媒体教室、电化自动设备、录像、录音、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具,以形象的声像演示,指导学生的美术作业和练习。
5.美术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育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学习美术的情感。美术教育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美术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6.美术教育教学日益科学化
当代美术教育基础除了哲学和心理学,还添加了更多其他学科。例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人类学、技术学等,使得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再盲目,增强了美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美术教育目的的制定、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美术教学手段和方法等,都有了科学依据;在美术课程的阶段划分、内容安排等方面,可以根据心理学、生理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分学段设计。目前,我国美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在每个学习阶段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感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7.明确教学目标,发展创造力为要务
在中国式的教育里长期缺乏对创造力的培养,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经验,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为主。以发展创造力为要务的美术教育应从教师指引做起,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创作、自由发挥,不要局限在狭窄的思维空间中。在课堂上,应多尝试走出课室到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采风、开展艺术节。老师在教学上要更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这样的发展趋向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富于个性的创造力。
8.美术教育要关注美术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念。
9.地方文化作为美术教育特色教学重点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悠久文明的国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丰富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例如,浙江的新仓镇是服装之乡,新仓中心小学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童趣布艺”校本课程。四川省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融入汉阙文化,开展多项主题创作活动,如我是阙乡娃、我心中的神兽等等。广州的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邀请广彩大师、咸水歌专家、宫灯制作的民间艺人陆续走进课堂和越秀区广中路小学对通草画进行探究与实践,并开展通草画展。特色的地方艺术课题也逐渐在各地区开展,未来将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10.美术教育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更多的国家陆续签署《服务业贸易总协定》,教育服务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当前,我国政府已经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同各国政府签署的双边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和执行计划超过1000项。
美术教育全球化是教育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代远程美术教育得以实现,使得独立的跨国美术教育体系成为可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政策逐步开放,各国互派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使得美术教育资源得以实现跨国界流动。
美术教育全球化具有某些新特征:各国美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日益加强;相互借鉴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的自觉性逐渐提高;各国美术教育教学都受到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各国都越来越注意培养使本国经济、科学技术与世界接轨的新型美术人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