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时期的美术
在五代美术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两宋美术更是将古代绘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两宋时期,由于皇室贵族对美术的需求和爱好,宫廷美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后,又兴起了文人画,他们的审美情趣、创作态度、绘画题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描绘城乡生活的风俗画大量涌现,绘画进一步商品化,收藏、买卖画作的风气日盛,加强了绘画与社会的联系。这一时期,与人物画相比,山水画、花鸟画成就卓著。
宋代书法是继晋唐以来的另一高峰,出现了苏、黄、米、蔡四大家。雕塑进一步趋向世俗化、民族化。北方的石窟造像在五代以后即已衰落,而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仍有所兴造。
工艺美术尤以瓷器和织绣、漆器等较为突出。宋代的都市设计与建筑,较唐代有所变化和发展,宫廷建筑日趋园林化。
(一)宋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宋代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是山水画,出现了许多名家,创造了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不同的山石树木的方法。花鸟画和人物画在这一时期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北宋还出现了一支业余的画家队伍,也就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官职同时擅长作画的文人学士,如苏轼、文同、黄庭坚等,他们的画作被称为“士人画”或“文人画”。士人画主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注重“神”而不注重“形”,主要采用水墨画的形式,内容从山水扩展到花鸟,对后代中国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人物画
两宋人物画形式多样,有工笔重彩、白描,更有泼墨写意画。苏汉臣,擅长人物画,特别精专儿童题材,笔法严谨,色彩鲜明,构思巧妙,刻画了儿童天真活泼的特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李公麟,师法顾恺之和吴道子,其画法自成一派,“扫去粉黛,淡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擅长只用曲直、粗细、浓淡、富有韵律变化的线条勾勒物象而不设色的白描画。人物的面部刻画相当精细,须发根根真切,《九歌图》《维摩诘图》等画中人物衣着线条飘逸,器物上装饰极其烦琐,但线条精美至极,自成一格。简练豪放的水墨简笔人物画,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等对后世的写意人物影响较大。
2.山水画
两宋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既有大山水,也有日常生活写照;既“师法自然”,也“中得心源”,体现了人的情感。“三远”法为绘画创作提供了“透视原则”,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多表现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气势恢宏博大。李成在五代时就有名气,现存《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等,讲究用墨,擅用淡墨,且“惜墨如金”。范宽最初学荆浩,后又师法李成,为画好山水,他定居终南山,对景写真,笔力强健有力,画面气势壮阔,峰峦险峻,气势逼人,现存作品有《溪山行旅图》等。郭熙的山水画师法李成,自成一格,在《早春图》中,树用蟹爪枝,山石用鬼脸皴,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米芾、米友仁父子受董源、巨然影响较深,其“米氏云山”强调写意,善于用墨,戏称为“墨戏”,对水墨山水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南宋画院创作的主要方法是“以小观大”,画“边角之景”,如“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其晚年作品,用刮铁皴,气势磅礴。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卷》表现了四季不同的景色。马远的《踏歌图》、夏圭的《长江万里图》都展现了“边角之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难得的青绿山水画大作,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的《江山秋色图》也是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图5-1)。
图5-1 《江山秋色图》赵伯驹、赵伯骕(南宋)
3.花鸟画
两宋时期的花鸟画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各有所长。北宋以黄筌的画法为标准,延续色彩厚重、华丽、富贵、精工的画风,注重写生。黄居寀的《山鹤棘雀图》可见黄氏画法真传,用极细的线勾勒后填彩,墨线即隐去或掩藏。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也是如此(图5-2、图5-3)。赵昌经常围绕花圃仔细观察各种花木,并调色描绘,自称“写生赵昌”。
图5-2 《山鹤棘雀图》黄居寀(北宋)
图5-3 《芙蓉锦鸡图》赵佶(北宋)
4.风俗画
两宋时期,伴随城市经济的繁荣,绘画艺术的商品化和世俗化趋势渐强,传统的人物画创作开始注重描绘城市经济和城乡生活,于是,风俗画的创作特别发达。其中北宋尤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能代表当时风俗画的艺术水平。
南宋时,风俗画创作依然盛行,但多为小幅作品,如苏汉臣、李嵩的儿童题材和货郎题材作品都以其精湛的艺术水准广受欢迎。
今存宋代的风俗画还有李唐的《村医图》、朱锐的《盘车图》、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以及其他名画家的《耕获图》《村学闹童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二)宋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经过五代的长时间分裂和战乱之后,北宋开国,经济蓬勃发展,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书法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之后,再次呈现出繁荣之势,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艺术高峰。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主张“崇文抑武”。此项国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宋朝对外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另一方面却保持了国内局势长达数百年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书法创作也因此得到振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不仅设立了“画院”,还专门网罗研究书法的人才。统治者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并营造了宽松的氛围。论书者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开创了“尚意”一代新风。宋初有徐铰、李建中,自五代入宋,承前启后,功不可没。徐铰精于篆法,李建中师法欧阳询而避其寒瘦,端庄稳健,丰肌秀骨,颇有唐人余风。宋太宗于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淳化阁帖》,二王占其中大半,所以宋初的书法,上接五代,承唐继晋。宋初书法家有文彦博、欧阳修、韩琦、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人,都是自成风格,各有所长,但缺乏引领时代风气的书法大家。北宋初期,欧阳修首倡书法不能专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之体,否则即为奴书。
真正开一代书风并取得卓然成就的,是被后世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如图5-4所示,为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他们追求的是以诗词文章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各种心灵感受倾注于书法作品之中,写出闲情逸致和率性真情,放下了唐朝以来以书写法度为要义的圭臬。他们的作品无不包含着鲜活丰满的艺术个性和意绪情思。此外,宋徽宗赵估独创“瘦金体”,瘦劲俊逸,屈铁断金,后代习其书者甚多。其他如米友仁、文同、蔡京、宋高宗赵构、吴琚、张即之、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人的书法也都各具特色。
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当推行书,这与行书善于抒发性灵、挥洒个性、表达书家意趣有关。其次是草书,再次是楷书。篆隶作品则极少。
宋代开刻帖之风,这虽然能够保存和传播大量的古代书法遗产,但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甚大,以此为范本习书,自然会离原迹日远,风范尽失。所以一些评家认为帖学大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另外,当时有“趋时贵书”的风气,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作为学书依据,这也对宋代书法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图5-4 《廉颇蔺相如列传》黄庭坚(北宋)
(三)宋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还是家具,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烦琐的装饰,给人一种清淡美之感。这正好与唐代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把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概括为“情”,宋代则可概括为“理”。唐代华丽,宋代幽雅;唐代开阔恢宏,宋代严谨含蓄。宋代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从美学的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政治、经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哲学、文学思想,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审美要求和创作思潮。
1.陶瓷工艺
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宋代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它为宋瓷。
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方、北方都有许多名窑,创造了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不论在陶瓷产量还是艺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宋代的陶瓷釉色增多,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外,还创造了彩瓷、花釉瓷;装饰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有刻花、印花、堆贴、绘花以及运用树叶、剪纸贴饰等。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几乎代替了金属、漆器等制品。论瓷者往往把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显然有偏颇之处。官窑作品固然是精美的,但流行民间的如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等,都以其独特的清新、质朴的风格而大放异彩,为陶瓷工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金属工艺
宋代的金属工艺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为适应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制造了大量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属器皿。(www.xing528.com)
宋代金银器制作已非常发达。皇家所用的金银器皿由少府监、文思院掌造。据记载,北宋都城汴梁已有金银铺,南宋朝廷及王公贵族对金银器的需求有增无减。从记载及考古发掘来看,宋代金银制品多为酒器、茶具和装饰品。1959年,在四川德阳出土了大量宋代银器,除茶、酒器具外,还有许多日用器皿。其中一只银盒上刻有一双孔雀,外饰缠枝花,精美可爱。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鸡心形金饰,集镂空、雕刻、掐丝等技艺于一体,更说明北宋江宁(今南京)金银制品做工的精细和技艺的高超。
宋代铜器在产量和制造技术上远胜前代。日用铜器皿大量增加,造型大都简洁洗练,注重实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与瓷器相似,可能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佛像、祭器、乐器等也有一定的生产。宋代铜器工艺中最重要的日用品就是铜镜,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产,成为铜器行业中的主要产品。宋代铜镜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器体轻薄,装饰简洁,形状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亚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圆角式、菱角形及带柄等多种形式。背面多铸有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楼阁、船舶、祥瑞、十二生肖、八卦、星象等图案纹饰,亦有素地无纹者。图案处理常采取隐起、阳线并用,以线的韵律、节奏来增强纹饰的起伏与重量,克服了因体薄造成的轻浮单调的感觉。其中动植物图案,形象准确,姿态生动,构图丰富多变;山水人物图案的构图处理富有绘画效果。
二、宋朝时期的美术教育
自北宋开始,翰林图画院承担了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两种功能。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画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其录用考试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还设问答课(绘画理论)。可见此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注绘面的技能技巧,也关注到了绘画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的高潮。
五代、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这与五代、两宋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美术教育重要的政治作用、大力支持和推动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宋朝时期的美术教育机构
宋朝画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熟的画院机构,是一个集创作、教育于一体的国家机关。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等原因,使得美术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北宋前中期的画院教育的初创和成熟、画学的转变以及南宋国家机关逐步退出美术教育、画院画家私人教学的兴起。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美术创作也经历了从逼真写实到画院“诗意”风格的出现和成熟以及绘画出现风格化倾向三个不同的阶段。可以说,宋代的美术教育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画院教育的先河,也对后世的美术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为后世无限向往的绘画“盛世”。
1.翰林图画院
唐代初设翰林图画院,是中国最早的制度明确、体系较完整的官方美术教育机构。而且画院中的画家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优厚。唐代的美术教育构架为之后宋代的美术教育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皇帝多数爱好文学、书法、绘画,对宫廷画院高度重视,因此画院高手云集,建制不断充实扩大,推动了古代宫廷绘画走向繁荣鼎盛阶段。北宋建国后,先后将原西蜀、南唐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他们成为宋初宫廷画院的基本成员。翰林图画院是宋代宫廷绘画机构,有别于前代的翰林院而隶属于内侍省,由内侍宦官管理,又称为翰林图画局,与当时的书艺局、天文局、医官局并列,总属于翰林院。宋代画院在机构建制方面,把画家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四个职别,最初画院的在职画家数量并没有严格规定。画院的制度与一般工匠不同,绘画工匠属于“八作司”,例如彩画、建筑装饰画工匠和一般的壁画工匠等。工匠们的报酬叫作“食钱”,画院画家的报酬叫作“俸直”。宋代画院画家的地位是逐渐提高的,仁宗时,以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画学生四十人为定额。宋徽宗赵佶时期,画院进行了改革,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打破了画家数量上的限制,广纳人才,并健全画院的内部分工,完善各种制度,提高画家的政治地位。画家不再处于画匠的卑微地位,而是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穿红紫等颜色的官服,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崇宁国子监另设画学,专门培养宫廷绘画所需人才。大观四年(1110年),又将画学并入画院,在录用画家方面,采用招募的形式。画家可以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徽宗时还容许他们佩鱼,但不能到院外任官。画院画家可以领取俸禄,还有机会临摹和观赏宫廷藏画,徽宗宣和年间甚至准许高职称级别的画家上朝,而且每天上朝立班时,要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琴阮、棋、玉等百工依次排在下面,可见当时画家的地位非常高。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当时人们重视绘画学习的社会风气。
宋代画院通过科举考试广招天下优秀画家,这在我国绘画史上还是首次,考试多用古诗中的句子作为考题。宋代以绘画开考取士,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绘画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把文学和绘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画更趋向文学化、高雅化。
考生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被招进翰林图画院后接受较正规的美术教育并进行美术创作。作为宫廷的供奉机构,翰林图画院与专门作为绘画学校的国子监“画学”虽然有着性质上的不同,但画院在五代两宋延续两百多年,实质上也担负着美术教育功能。画院的宫廷供奉性质,决定了画院的美术教育机制有别于学校教育形式,画院没有明确的教学制度,如教师、学生、教材、考试等,教和学都没有责任要求,只是在共同参与宫廷绘画创作活动中融入了教与学,形成绘画教育的过程。这些绘画活动往往需要合作的方式,不仅有与画院内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有与民间画行画师、工匠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画院教育其实与民间作坊、行会的美术教育形式相似,都属于职业化美术教育,竞争机制是其重要的促进因素,它加快了绘画技艺的交流、传授速度。
画院作品大都造型准确,手法严谨,赋色浓艳,华贵富丽,带有一定的萎靡柔媚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是北宋的“院体”“宣和体”,还是南宋的“院体”山水,都不离精、工二字,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趣味,也是当时画院招生、授画习艺的标准,与文人绘画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2.画学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许多的名宿大儒,而其中很多同时也是艺术大家,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宋代文化教育出现高峰时,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可以说宋代的美术教育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一个典范,并且此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美术专科学校——画学。这个史无前例的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六年,但它的存在却像夜空中一颗明亮的星辰一样熠熠生辉,它所承载的含义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画学”的全称应该是北宋国子监画学,也就是说“画学”是隶属于国子监的。“国子监”始设于隋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宋代的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不仅具有前面的两种功能,在宋代大兴文教及学校纷纷建立之后,全国的学校也由国子监掌管,可以说当时国子监的权力是很大的。画学属于绘画类的高等学府,直接归属国子监管辖。
画学是我国最早的一所高等绘画专科学校,成立于公元1104年,1110年(大观四年)取缔被并入翰林图画局。
画学前后六年时间,真正招生培养学生仅有三年多的时间。画学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一方面为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包括王希孟以及1110年并入翰林图画局之后的一批优秀画家,他们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画家队伍,为我国绘画迎来历史最高峰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画学完备的教育制度也为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成熟创造了契机,成为我国研究美术教育理论的重要资料。画学开创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先河,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美术教育体制。传统的工匠美术教育、宫廷美术教育及文人美术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画学的影响,随着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画学中优秀经验成为完善传统美术教育形式的重要参考。
画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课和公共课,《宋史·选举制》中提到:“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也就是说,当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之前的传统美术教育是没有这样明晰的分科的,通常是和文学等一起,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画学”的分科教学使以后的美术教育逐渐规范起来,为以后的美术教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南宋私人画院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宋画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在南宋画院中画家的官职有待诏、祗候、随朝画手等,“画手”属于南宋特有的官职,而其地位似乎并不低。其二,南宋画院之中出现了所谓的“家传祗候”,如“李瑛、李璋俱迪之子,家传画院祗候。花竹、禽兽,能守乃父格法”。这种现象似乎暗示着在南宋时期画院的官职可以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可以传袭的官职。而且在南宋时期,父子几代人同时进入画院的例子逐渐增多。其三,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院的体系下,已经出现“学生”称谓,也几乎没有与这一称谓相对应的官职,这暗示着南宋画院中的教育与北宋不同,画家的培养方式也有一些改变。画院中出现的“家传祗候”,父子、弟子相继进入南宋宫廷,画院之中已无“学生”的官职等情况都说明南宋宫廷画院的美术教育逐渐式微,而与这种画院模式相应的则是画院画家私人办学的逐渐兴起。
南宋时期,私人办学的兴起对于美术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一面。其一,私人教学使得美术技艺得以流传,并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其二,私人收徒的一个特点是教育的范围出现多样化倾向。美术教育的门类在南宋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为了更好地教育徒弟及适应市场,私人教育集团所传授的画种范围也开始有多样化和专业化倾向。其三,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关系,私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互学习,如阎次平有着家学,却注意取法李唐。师承的多元化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优良传统,从黄筌的师承就可以看出这个传统的优势所在。这种优良传统到了南宋一直保持,许多艺术家都注重向更多的优秀的前辈学习。其四,私人教学的兴起,使得无论是家传还是师传都存在着一个倾向,就是以教师的风格和所学为主导,因而加剧了绘画的风格化。这种倾向可以从几个家族的兴衰中看出,如李公茂家族、李迪家族等。在私人教学过程中,因为政治、经济利益等原因使得艺术技巧更加保守,加强了传承性,保证了技艺的发展,但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使得后来者不若前辈,私人教学有着固守传统的倾向。
由于绘画风格和功能的转变南宋时期的美术教育逐渐由国家的教育转向由私人教育为主的模式,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一次衰落。但若着眼于整个绘画的发展,这时期的美术教育从宫廷转向了民间,是画院获得新的生机的开端。画院的画风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服务,而是转向了更加宽广的民间,技术的传播也从有限的画院学生转向了普通大众。这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则是画院扩大自身影响,使得自己更具活力的一次亮丽转身。
(二)宋朝时期的美术教育思想
宋代绘画有三种现象:崇奉新儒学、绘画理论家以新儒学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绘画理论思想以及儒学家本身兼画家,这三种现象同时存在,形成了宋代画坛中比较浓厚的理学气质。读郭若虚等人对绘画本质的论述,如“气韵非师”“画者,画也”这些观点颇有古典哲学辩证法的意味。这些画论一方面是由于宋代绘画艺术作品及创作水平的提高,其次也是宋代普及理论教育,使得画家的认识水平逐渐脱离工匠,再者也是因为宋代新儒学的兴起。这些变化都是和宋代绘画教育这种“高端”“专门”的美术教育体制分不开的。
1.“文人画”教育思想
至今仍有影响的“文人画”在宋朝兴起,其源流可追溯到魏晋。宋代各种绘画理论思想影响着蓬勃的画坛,文人士大夫结合他们的文学修养与绘画理论,发现出一种重神重意、多为表达主观思想的文人画。由读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对“气韵非师”的论述可见此实乃要求画家对艺术本质进行深入解读。统观宋代画论及各方观点,无不体现了宋代美术教育大气、求真的思想精髓。由习文传统入画,宋朝画家普遍文才兼备,对艺术表现对象及主体精神尤为重视,画家开始从功利中解脱出来,作品不再是纯粹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再受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只为抒发画家的胸中逸气。在根本上的每一点变化都能引起一场革命性的转折,使艺术真正有了更加主动的地位。主体思想体系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艺术本体的意义发生改变,这在美术史上的贡献可谓大焉。艺术从先前的胚芽状态发展至基本成熟,在绘画门类程式、语言、符号等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又兴起了品评、题跋之风,此为显著的文人画特征。画中所绘物象被宋人赋予了极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画最显著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便是画中的主观思想,即“意”重于形,描绘山水、花鸟时均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想法或所绘事物的精神内涵,发展至明清尤甚。如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的怪异表情,目皆朝天,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又如郑板桥笔下的竹与兰表现了竹与兰本身孤傲、清高、芳洁的精神。因此宋代的绘画风气对后世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而这一切又源自于宋代统治者对绘画事业的重视及所采取的正确的教育手段。
2.理学精神教育思想
理学其实是儒学在宋代的一个新发展,宋代理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心性的修为。宋代理学精神不仅遵循“天理”,也强调人们对于“天理”的醒悟认识。在北宋,无论是职业画家还是业余画家,或者是艺术理论家,在重视文教的社会现状下,他们大多都对儒学进行了学习,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当时的大儒。因此,北宋画家在创作作品时也多受儒学的影响,用儒学的理念创作,甚至用儒学的视角评论画作。宋代理学是结合儒、道、佛三家思想而成,但是在哲宗朝时开始排斥佛老、独尊儒术。
北宋时期的理学,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如周敦颐主张以自然为主;张载的理学思想对当时的理学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主张“知天知性”,他在探讨宇宙、气和天道地道后认为只有圣人才能贯通天地,人们也应该像圣人一样去顺从天地,应合天心、合内外,穷理尽性,提高自己的修养,向圣人看齐。在这些理学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程”——程颢和程颐,他们的地位最高,影响也最大。程颢主张“性为至善”,人在求复其本性;程颐则提倡“理性合一说”,以“格物”为始基,以“仁道”为总归。“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到了二程这里有了新的含义,他们把“格物致知”与“穷理尽性”结合起来,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一理,必须穷尽其中之理,才能认识世界和提升心性修养。这种对于“理”的探讨也延伸到了绘画上。如宋代韩拙的《山水纯全集·论用笔墨格法气韵病》中有记载:“凡未操笔,当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若行笔或粗或细、或挥或勾、或重或轻者,不可一一分明。以布远近,似气弱而无画也。其笔太粗则寡其理趣,其笔太细则绝乎气韵。”这种对于“理”的追求已经不是最初的对形似的追求,而是更高层次的表现个人性情意蕴的“理趣”追求。
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一文中记载:“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矣。……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苏轼这段对于“常形”和“常理”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形”和“理”的统一。这里的“理”也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万物中的规律,内在的“理”决定了外在的“形”。
这种对“理学”的追求直接影响了画界,可以看出,宋代对于绘画的创作和审美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格物致知的方法、义理心性之学以及重视格法等思想,都在推动宋画写实之风的演进。同时,对于“理”的探究也不排斥对“无常形者”而有“常理”的“写意”表现。
由此可见,宋代理学精神对绘画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非常注重“格法”和“理趣”。这就需要有一个更加专业的机构对其进行引导,使之能够进一步发展,而培养职业画家、继承理学精神成为一种需要,也为“画学”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