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前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一般我们把史前时期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因此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造型技能。
从公元前约1万年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在工艺领域的突出成就是发明了陶器,此外还出现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等工艺门类。在经济生活方面,除继续从事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的采集、狩猎、捕鱼等活动之外,逐步发展了生产性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组织由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为父系氏族公社,而后开始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新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在彩陶、绘画、陶塑和玉石雕刻等方面均有卓著的成就。
(一)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自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南北各地劳动、生息和繁衍。尽管至今还未发现我们祖先在旧石器时代留下的可视的图像(美术作品),但是这个时期先民们对石器工具的制作工艺和石器工具类型及形制的演进,展示出人类在创造性劳动中由最初的生物本能,进化到初级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审美意识萌芽的清晰脉络。
北京猿人遗址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猿人遗址的石器(距今约60万年前)出自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一处洞穴中。北京猿人会使用火,懂得制作熟食。在狩猎活动中他们制造简单的石器,有的只是略加敲打的石英片石,有的则是用石刀把兽骨制成骨器,用于日用或装饰。在发现北京猿人以后,人们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击石器。石器工具制造的过程总是在不断进步,器物的形制变得越来越讲究:从粗略简单到精细复杂,从一次打击到多次加工,从单一形制到复合形制,从就地取材到异地寻求,体现出生产活动逐渐趋向专业化的特点。
丁村人、马坝人(距今10万~20万年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他们的石器略为规范,有尖状、球状、橄榄状等,已经有了对称和圆的感觉。丁村人的石器制造不仅表明人类在改变自然方面比猿人有了较多的方法,而且表明他们在造型技术和对造型样式的认识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审美意识在纯功利目的的劳动实践中开始形成。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其制作的石器不但均匀、规整,而且开始进行了初步磨光、钻孔。他们把细石器镶嵌在骨角或木料上做成复合工具,甚至还会串起带孔的石珠、石坠、海蚶壳、兽牙等作为美化自身的装饰品(图2-1),并制作了刻有纹饰的鹿角棒作为具有某种宗教意味的器物,这都表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装饰自己,表达其原始的思维活动。
图2-1 山顶洞人制作的带孔石珠、石坠、海蚶壳、兽牙等装饰品
(二)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以磨制石器的使用和陶器发明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
在新石器时代,制陶、石器玉器磨制、漆器、牙骨器具制作以及织品编织等手工艺都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并确立了中国手工艺的初始形态。实用与装饰并重、工艺与造型结合是这个时代手工艺最突出和最鲜明的特征,体现了先民们掌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美术形式的认识和运用。
1.绘画艺术
遍布世界的岩画,是研究人类早期绘画起源及原始宗教的重要依据。就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岩画风格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为代表的赭绘岩画;一类是位于东南沿海各省以磨刻、凿刻为主的岩画;还有一类则是北方大山、草原岩画,其中第三类数量最多。从内容来看,岩画又可以分为狩猎、畜牧、舞蹈、天象岩画等。而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中国岩画大致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清代。而在所有岩画作品中,以草原文化中的动物形象最为出彩。
内蒙古草原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森林茂密,野兽成群,为狩猎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阴山岩画《骑马狩猎图》以凿刻为主,凿刻手法稚拙,表现了人物骑马围猎野牛羊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左侧野牛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原始时代的人们视觉感受与视觉联想普遍希求对象的完整性。这些岩画的创作带有原始巫术的意味,画中动物如果被杀死,那么在真实的狩猎活动中也会实现。
2.陶器艺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人类对石器、骨牙、木器等的加工,只是对原有材料形态进行加工和改造。而人类在长期的用火实践中,发现了泥土经火烧会变硬这一现象,最终可以烧制成各种实用的陶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创造,标志着人类生产能力的一大进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蛮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
陶器的发明和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文化的一次辉煌。陶器的发明,不但改进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制陶过程中,人类在以往制作石器时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得到了充分发挥,如庙底沟类型彩陶中的花瓣纹、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涡线纹(图2-2、图2-3),既是一定造型规律的体现,也是一定工艺样式传承的结果。这些工艺样式传承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原始美术教育的雏形。
图2-2 花瓣纹彩陶
图2-3 涡线纹彩陶
3.陶塑艺术
陶塑,是陶质的雕塑艺术品,陶塑艺术在制陶工艺产生后不久出现。陶塑器物的造型除了鬲、斝、鬶、鼎等三足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专门捏制的动物和人物形象的陶塑。早期的红山文化陶塑女神头像(图2-4),形象生动可爱,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具有神秘色彩,在表达原始人的宗教信仰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内蒙古红山文化出土的碧玉龙(图2-5),龙首似猪,斜目方鼻,鬃鬣向后,龙神卷曲,尖尾。整体造型优美,器壁光滑,体现出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
图2-4 陶塑女神头像
图2-5 碧玉龙
二、史前时期的美术教育
原始社会的艺术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与早期审美意识和原始宗教、巫术等形式的综合反映。在艺术起源说中,有艺术与人类同期出现的说法。马克思艺术起源论把艺术的发生放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劳动中,在劳动中产生的审美情绪最早形成了原始艺术的形式。原始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简单、粗犷、五花八门。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的思想显得单纯甚至愚昧,此时还未有明确的审美教育形式及明确的教育目的,只是一种低级状态下的互相感染。
通过遗留下来的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表明,那些作品已属于意识的一种表叙手段,它包含着远古人的审美思维与思想,体现着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它是远古人求取生存的心理表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先导及萌芽,对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及作用。那些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洪荒年代,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创造,原始美术教育便萌生在这些过程中。原始美术教育是面向公众的教育,因而原始美术教育是一种公共行为并且面向生产与生活。(www.xing528.com)
原始人类在工具制作、工艺活动和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中产生了审美意识,出现了原始的宗教美术教育。
因此,人类最早的美术教育既是技能的传授,又是精神的传授。在原始狩猎与巫术活动中产生的众多美术品,既是原始手工艺技能发展的成果,又是原始精神教育的成果。
(一)史前时期的实用美术教育
工具制造是原始社会艺术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原始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才能维持个体和部落的生存,所以工具制造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最初,儿童学习简单的采集和狩猎,以及制造简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当儿童年龄稍长的时候,男子就教他们制造及使用石斧、棍棒、制网用网等。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工具制造技能教育的类型更加多样、复杂,筑房、制陶等实用美术都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原始社会艺术产生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艺术教育。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处于极端低下的状态,生产资料公有,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生产资料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原始社会的艺术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或集体的功能,而不是个人的功能。它是全体成年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是整个社会共同举行的巫术仪式的成果,是整个部落共同举行的生存抗争活动的成果,原始社会的这些基本情况决定了原始社会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与大众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用骨骼或象牙做成的装饰、制陶、编织等原始手工艺,原始人的美术主要是生活实用的工具与器物的制造,这些与生活生存直接相关的技术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社会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火的控制和使用,狩猎的技术和经验,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语言的使用等。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的。
原始时期的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实践的过程中是一种在实践中反复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随着这种自我教育经验的积累,原始人类又迫切需要将它传递给下一代,以保证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最初的实践教育的成果往往以物化的形态得以表现,如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人类创造的文化直接凝结在自己的塑造物中,人脑的构想图样直接由自己的手及物质活动转化为实物。那时的教育活动是与物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
(二)史前时期带有宗教性的美术教育
原始部落的各种仪式是原始社会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有时是带有宗教性的仪式,有时是社会性的典礼,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艺术教育。
这一时期的人类已进入审美的自觉阶段。这个时期的美术具有混沌性的特征。人们的陶器、石器、雕塑、岩画和地画等都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而是和当时的实际生活及原始宗教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生存意识和观念的物化形态,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在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随时会受到猛兽和大自然的袭击,于是他们对自然现象产生一种神秘感和崇拜心理,认为是神在支配一切,这种崇拜表现在对神化物——“图腾”的崇拜上,于是出现了表达这种情绪和观念的巫术活动,并将“图腾”表现在用于祭祀神灵的器具上。这样具有强烈情绪性和观念性的“美术作品”便在这种自觉的情绪和观念下,不自觉地产生了,这些稚拙率真的原始艺术是“人类儿童时代”心理状态的反映。巫术,是原始艺术的本质。这就决定了原始艺术的情绪性和观念性,由于生存中的物质生活需要,先民们发明了制陶术和陶器;又由于巫术活动的需要,他们将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神灵形象(图腾)刻在陶器上。在这种巫术活动的感发下,又出现了地画和岩画,这仍然是对神灵的崇拜。又如原始彩陶上的人形纹、鱼纹、蛙纹、兔纹以及蛇纹、鸟纹等,这些都是对生殖的崇拜(认为人和动物的繁衍都是由神灵控制)。在岩画中神灵崇拜和巫术的色彩则更为浓郁,所以原始的情绪性和观念性可以说是原始艺术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在形式上表现为彩陶和巫术活动,其目的是展现对神的崇拜。再如,巫术场所的设置、房屋的建造等,都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意识。原始宗教在人类童年时期以有形、无形的状态影响着原始艺术的发展,并成为原始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直至今天,宗教对美术的传承依然是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可见原始时期的美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三)史前时期的公共美术教育
原始社会艺术或技艺教育往往是由原始社会群体成员共同承担的。在血缘家族中,劳动有年龄的区别,但无性别的分工。每一个原始群都分成两个不同的群体,一部分是专门负责采集、狩猎的成年男女;另一部分是老人和儿童,负责建筑隐蔽所,看护食物,儿童则会跟随老人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劳动知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妇女和男子的劳动分工开始有明显的区别,男女儿童的教育也出现了分化:一般八九岁以前的儿童不分性别一律由妇女负责抚养、教育;八九岁以后,男孩子跟随成年男子或老人学习男子应该做的事情,而女孩子则由妇女带领学习女子应该做的事情。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儿童的手工技艺教育形式更加复杂。儿童不仅接受氏族的集体教育,而且开始接受最亲近的人的教育。以父权维系的大家庭逐渐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主要责任,父系氏族公社也使男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差异,使男女儿童的教育有了轻重之分。然而,原始社会的教育始终是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与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始社会艺术教育是广义上的教育,当时艺术教育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活动。儿童通过观察成人的生产劳动活动,进而模仿成人的行为。例如,非洲原始部落的儿童以模仿成人设陷阱猎兽为游戏,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儿童以仿制陶器为游戏。成年人的生产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儿童跟随成年人学习各种劳动技能、行为规范,这是原始社会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说教也是当时的另一种教育方法。人类的教育是有意识的,年长一代总是经常向后代讲授有关氏族的传统和劳动技能。
远古时期没有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设机构,儿童接受的只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即在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一是通过观察、游戏或在实践中学习,二是通过长辈的叙述、解说来启发和诱导后辈。“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不具有严密的计划性”。
由于远古时期阶级、家庭尚未出现,儿童为公社所有,并由公社所公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儿童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即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远古时期人们依靠群体的力量,让下一代更快、更早地成为劳动力是人们的迫切愿望。为此,教育的目的只是保存,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与儿童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教育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紧密相关,这也是教育的真伪所在。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儿童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例如,成人在制造工具、埋设捕兽的陷阱时,儿童常常充当成人的帮手,并逐渐成为独立的劳动者。
远古时期,公共美术教育担当了技艺传播与发展的作用,也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结合,共同担当了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等工艺,尤其是在陶器与建筑的制作方面,表现出了祖先审美智慧与技术能力的高超。通过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公共美术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因此,公共美术教育活动普遍存在于原始人群的生活中。这种原始的公共美术教育活动,形成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公共美术教育”。正如杨贤江所讲:“浅言之,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远古公共美术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的。青年一代如果不经历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公共美术教育过程,如果没有年长者的言传身教,就难以适应人类社会特有的正常生活。因为原始社会的公共美术教育内容是复杂的技术,并以长幼相传、能者为师的方式推广并传授给下一代。
原始部落的各种仪式又是原始社会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有时是带有宗教性的仪式,有时是社会性的典礼,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艺术教育。
(四)史前时期美术教育的总体特征
关于原始社会艺术的形成,起源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模仿。大量的原始艺术活动或艺术品都有明显的模仿现实的特征,如雕刻、建筑、绘画、陶器等基本上都是以模仿自然的形式形成的。狩猎中奔跑的野兽、水中游动的鱼儿还有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等,都被列入原始艺术的模仿对象中。此外,原始时期的模仿形式还给后人对前人的模仿或晚辈对长辈的模仿。而前人总结的生活经验主要包括狩猎、捕鱼以及为庆祝胜利而作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虽然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是与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其方法既简单又行之有效。原始社会公共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以及社会状况决定了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2)其教育具有原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没有专业的教育者,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分离,能者为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
(3)原始社会的公共美术教育呈现社会化现象。没有阶级性,教育面向所有人,男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是平等的,所有儿童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
(4)原始社会的公共美术教育是有宗教意味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而实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