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概念的内涵正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时期的美术现象都会相应地体现当时社会人的生活经验,反映当时人们的观念。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必然带来美术内涵的变化。早期的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体现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后来这些物品慢慢地从实用中脱离出来,成为人的生活经验与观念整合后呈现的独立物,如从建筑、器物装饰中独立出来的平面形态的绘画,从建筑与器物形态逐渐独立为立体形态的雕塑等。再如,书法就来源于早期实用性的文字书写,摄影则来源于实用性的照相术等。独立而出的美术品的文化意义便更为集中地指向了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产品在物质中提炼,与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美术的形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等。美术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美术的基本功能有三种: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我国唐代的张彦远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看到了美术的这三种基本功能。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艺术功能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实际上也是以对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这三种社会功能的认识为基础的。
(二)美术教育
美术是最突出的人类行为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门类,美术诞生于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世界的不断交往中,在人们适应、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美术也对人自身的充实、完善和进化起着极大的催化作用。而教育则同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美国百科全书》“教育”词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也以概括的方式表述:“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美术教育是人类活动的特有产物,它从美术这一文化载体中汲取营养,又通过教育这一特殊的媒介广泛地传播出去,美术教育与人及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传授造型技能、艺术审美经验和启迪智慧的手段。美术教育是适应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术教育指“以培养人的素质和修养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即以教育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包括各类各级学校和校外机构的普及性美术教育等;狭义的美术教育指“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即以美术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包括高等、中等专业美术教育和高等、中等师范美术专业教育等。
美术教育的历史久远,其含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人们加以修正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美术教育的含义有历史含义与现代含义之分,不同的历史时代必然有不同的美术教育含义。美术教育及其含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现代美术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被纳入学校教育中,成为其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之一。同时,其目标显然不只是要求学生单纯地掌握多少美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综合修养,包括热爱和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能力、分辨艺术作品水平高低的能力等。至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它只是桥梁而已,人们盼望达到的彼岸应是美术综合修养。美术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人,立足于美育,才会有广阔天地。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对形体、结构、比例、线条、色彩、材料等造型因素的掌握,不仅包含着对某些技术因素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表现其对某些形式美特定法则的思考、理解和创造。如果美术教育仅以技法训练为主,则势必使学生走进依样画葫芦的死胡同,美术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结果便是扼杀年轻一代不断萌发的审美兴趣。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以人的培养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和审美潜能,呈现出更强的“人文关怀”和一定的“生态式”发展。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与人类起源有关,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这个古老的命题从开始就具有了多层次、多侧面、多学科结合的特征,它不仅成为传播社会知识、表现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人类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社会现象,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服务。
(三)美术、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从学科的建构角度来说,美术教育是一门具有鲜明特点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教育学。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以美术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而进行研究和构建的。换句话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理论特点的边缘交叉学科。那么,美术学、教育学与美术教育怎么形成的,它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1.美术学是美术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
美术学,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目前的学科分类,未将其限定于研究美术现象的理论学科,而是包括美术技法与创作以及美术史论的综合学科。美术按物质材料制作方法及用途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四大门类,此外中国特有的书法、篆刻和新兴的现代设计、多媒体艺术等,也都属于美术范畴。与其相关的美术理论,是对各门类艺术原理与造型经验的总结,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对各门类美术的依附性。随着美术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美术史和美术论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美术史是汇总研究历史上美术名家及代表作品、美术遗存、美术发展轨迹的科学,其下包含各门类美术的发展史。美术论则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美术现象的本质、特点、美术创作与接受、美术批评等的科学。
如此庞大的学科群构成的美术学,是基础美术教育学科内容的基础。因为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不是进行美术某个门类的专业教学,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旨在提高其审美素养所进行的综合美术教育。因此,美术学既是构建美术教育内容的学科基础,也是研究美术教育理论的学科基础。所谓构建美术教育内容的学科基础,是指基础美术教育的内容不同于专业美术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从美术学中抽其各门类的基础拼盘构建,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存与发展和社会需要,根据基础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其为素材创造性地重新构建和编制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是美术教育区别于美术学基础的独特之处。而美术教育涉及的美术诸多形态和多元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以及美术史、美术评论等,又都与美术学是一致的。因此,美术学是美术教育研究的依据和学科理论的基础。
2.教育学是美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是通过对整个教育现象的宏观把握来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与方法,是对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教育的深刻、正确、完整的反映。虽然教育学不同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但它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体制的客观反映。因此,教育学对包括美术学科在内的一切学科教育实践都有指导意义。教育学的目的论明确了教育为谁服务和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总目标,为美术教育明确了价值取向。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依据教育总目标和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对其教育价值取向制订的。教育学的课程论、教学论,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抽象论述,为美术教育制订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美术教学提供了原则及理论基础。作为教育学下位学科的美术教育,在其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的研究上,是对教育学的具体和深入,是对教育学的补充,其成果必然会丰富教育学的内容。当然,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其学科领域的研究可能会走在教育学的前面,它的成果又将促进教育学的研究与发展。就目前来看,美术教育也已经起到这种互补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学原来是今后也仍然是美术教育构建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美术教育的目的
(一)形成完善人格
美术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扩大领域,现已从培养技艺画工的实用型人才发展到培养全民的艺术素质,这是一个从专业层次的少数人向非专业层次的全民发展的飞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从而达到“完善人格形成”的目的。
1.培养道德修养
道德支配人的行为,并具有目的性和价值取向,因而能从根本上影响人的行为价值。历代教育家无不重视道德教育,我国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历代统治阶级总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转化道德观念使之成为个体的行为。
在道德教育中,美术教育是极为奏效和便利的途径之一。这一手段早已被历代教育家所重视。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这是因为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了人的审美感受,训练了人的潜能,培养了人的修养。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2.培养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主要包括鉴赏艺术和鉴赏生活(自然)两大类,鉴赏生活(自然)是在鉴赏艺术的基础上展开的,若缺乏鉴赏艺术的能力,对生活和自然的鉴赏则是贫乏的。因此,学会鉴赏艺术已成为普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鉴赏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次报告或一次讲座所能及,而是需要靠艺术的训练,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一般人的美术鉴赏能力,一方面是要使其具有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其鉴赏生活(自然)和创造生活(自然)的能力。它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
在鉴赏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观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创造美术作品的规律,而且能够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创造。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只有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美术鉴赏家。因为优秀的作品使鉴赏者提高了眼力和水准,使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而积累了鉴赏艺术的能力和经验。
3.培养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对于学习美术专业的人来说,是培养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是培养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则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工作生活中的应变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所培养的创造能力应体现出灵活性。(www.xing528.com)
在生活中人们会发现,没有受到美术教育的人,其工作会认真照办,一丝不苟,但缺乏创意。而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比较敏捷,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二)培养专门人才
美术教育不仅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完善人格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社会培养了各类美术专门人才。专业美术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专业美术教育的水平又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之所以具有欧洲最显赫的地位,是因为它培养了一批批、一代代艺术名家大师,艺术家们的影响波及全世界,这正是专业美术教育的力量。从我国目前的专业美术教育来看,已经形成培养画家和各级美术教师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教育体制。
1.学院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
学院美术教育自古代创办以来就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在专业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名家大师,使美术学院真正成为专门培养画家的摇篮。现代的学院美术教育包括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其目标是培养美术家和一般美术干部。学院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主攻一个专业,在某一个画种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和创造,或在某一理论领域有独特的见解。但与师范美术教育相比,其知识面和全面能力明显较弱,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弱。同样,师范美术教育虽然知识面广、技能全面,但较之学院美术教育的专业深度具有一定差距。因为美术教育的目标不同,研究的层面和深度自然也不同,不能以高或低而论,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分工,都是社会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院美术教育所设专业较多,有中国画专业(其中又分山水、花鸟、人物)、油画专业、版画专业、雕塑专业、史论专业、舞美专业、影视专业、民间美术专业等,学生入校以一门专业为专攻方向。这一特点与古代画院相似,但所学内容更科学更系统,超越了“师傅带徒弟”的狭隘圈子。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同,学院美术教育具有一整套严格的教学体系和制度,对学生的训练是从临摹到写生,从观察到想象,从理论到实践,从室内到室外,全方位培养学生对客观形象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以及鉴赏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院美术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有宽泛的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师范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
师范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各级美术师资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因此,各级师范院校是为普通美术教育输送美术教师的摇篮,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师范美术教育之发展,就是明天的普通美术教育事业之希望,所培养的师范美术教师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
师范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对全社会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影响极大。普通美术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和大学,以及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高师专科学校承担着初中美术师资的培养;高师本科院校承担着高中和中等师范学校师资的培养;高师硕士点承担着高师专科师资培养。这个目标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
师范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的。因此,“为人师表”首先应成为学生们不断追求的标准,学做教师需先学做人,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教师。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面广。无论是中国画或是西洋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美术还是教育实习等,均属必修课。学习内容宽泛的目的在于使师范生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精通美术教学法,以便胜任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做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并非易事,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努力。
3.工艺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
工艺美术在古代被视为“工匠”的技艺,其流传方式主要靠师傅带徒弟加以传承,因此难以形成教育规模。由于工艺美术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工艺美术的发展,而工艺美术的发展又要依赖于工艺美术教育,所以工艺美术教育鲜明地受到社会经济的制约,反过来,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艺美术教育在人与自然之间,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架起了宏伟的桥梁,为科技产品、社会环境与人民生活创造了美的形象和美的韵致。一批批有才华的工艺美术师从工艺美术学院走向社会各个层面,为繁荣经济和美化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些古代帝王贵族们专用的装饰工艺品如今早已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那些焕发着工艺之美的家用电器、服装饰物、环境设计、广告包装等,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正是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成果。
由于工艺美术教育是面向现实生活的设计教育,其范围之广是任何专业美术教育都不可与之相比的。它大至飞机、火车、宇宙飞船和整个城市设计,小到商标、书籍、化妆品和纽扣的设计。工艺美术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包含染织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装潢设计、橱窗设计、工业品造型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城雕设计等。为此,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培养目标,将工艺美术教育划分成不同类型,如轻工业学院重点培养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人才,纺织学院重点培养染织工艺设计人才,陶瓷学院重点培养陶瓷工艺设计人才等,但大多数工艺美术学院是具有综合性质的。
工艺美术教育与师范美术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实用性。它所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既要考虑产品的美观性,又要考虑实用性;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注重经济性。因此,其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
(三)发展和需要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学生必须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并且对在校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入学年龄、学制等。而且,一旦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个人从此就结束了学习生涯。而现代教育观念则相反,它把人的一生都视为不断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为“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贯穿他的一生,而不应仅限于学校围墙之内。这样,人人都可以有尽可能多的受教育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并没有时间界限,只要工作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素质和能力提高需要,就必须学习。
英国学者查尔斯·汉迪在《非理性时代》一书中指出,势不可挡的变化速度要求“彻底地重新考虑我们的学习方法”。他说教育将不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教育。“教育将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也并不限于18岁时成绩出众的那些人。学习……贯穿人的一生,除非我们中止它”。美国商业顾问汤姆·彼得斯在《解放管理》中给学生们这样的忠告:“记住:教育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教育并不以你获得的最后一张文凭而终止。终生学习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是绝对必需的。”
因此,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可能性不限于他的青年时代,而是分散一生。尤其是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它使很多知识飞快地更新,甚至昨天的知识用在今天都会感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这种终身教育其实质是为发展而学,是发展的教育观,是对客观事物认识无止境的长期探索,有利于消除自满和故步自封,从而使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目标和学习新知识。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终身教育既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也包括已经工作的成人,尤其是成人的教育更为持久和实用。成人教育在我国经过大约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已形成较为系统和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力量,在整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许许多多的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对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补充;对于那些需要应付新环境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过高级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又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由此可见,成人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扫盲”概念,也不再限于初级阶段,更不是只针对少数人的文化教育。
成人的美术教育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中产生的美术学科教育,它的发展、性质和目的与其他学科的成人教育是一致的。在这些成人美术教育中有函授美术、夜大美术、电大美术、卫星电教美术(卫电美术)等各种形式,为已就业的社会各方面的美术教育职工进行培训和提高。这的确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渠道。
(四)修养和充实
利用欣赏美术作品而达到培养审美趣味之目的,古已有之;利用美术教育来达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之目的,却是在学校美术教育出现之后。如果说前者是广义上的审美教育,那么后者则是狭义的审美教育了。无论广义或狭义,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人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说这是一种修养的学问。如果将修养教育按年龄段划分,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就业、退休。不同年龄阶段对美术教育的态度择取方式和修养目的虽各有不同,但渴望在美术教育中获得审美修养的目标则是一致的。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审美修养的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曾提出:“以修养为基础的艺术教育。”他认为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应该是:协助学生创造具有美感与表现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视觉对象具有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了解美术在文化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他具体地说:“学生不仅要获得制作视觉艺术品的机会,还要学会如何欣赏这些作品。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欣赏这些作品,还要了解有关时代背景知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环境。”虽然“多数学生将来是不会成为专职艺术家的,然而所有的学生都不仅能够学会欣赏艺术,而且还能学会欣赏他们周围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这些视觉经验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美国人是在19世纪意识到要对全民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其为美国的经济腾飞造就了一代具有较高审美修养的普通建设者。美国人在资源、资本、交通、技术等社会生产力发展条件的背后看到了被人们忽视的事实,即美术教育给美国工人注入了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那一部分素质因素。
然而,我国大多数学校对开设美术课或美术欣赏课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成人美术教育在已经就业工作的人们中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与美术专业有关的部分人才意识到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而绝大多数人无从问津美术教育或审美教育。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的确是我们民族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反作用力。
虽然审美教育还未被全社会所接受,但以休闲自娱为目的的修养教育却在离退休人员中悄然兴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兆头。也许他们过去忙于工作而无暇问津艺术,也许他们那时还未认识到艺术的功能,不管怎样,他们离退休以后,的确找到了理想的归宿,是艺术使他们变得年轻起来。老人们在美术活动中得到精神慰藉,在欣赏作品中所产生的共鸣、认同和感化使他们放松身心。不仅如此,老人们常常结伴去美术馆参观,通过聚会和交流又带来了艺术情感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