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逃离相识:陌生城市中的瞻前顾后

逃离相识:陌生城市中的瞻前顾后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和母亲认识是在1954 年的黄石第七小学。长到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听说她的生母在黄石,就前往投奔。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得不在矛盾中发生的历史。父亲被迫逃离家乡,是因为一场追求平等的小小革命行动。父亲只身漂泊在陌生的城市,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住处。她的生母在老家被丈夫抛弃后,来黄石重建了家庭,那时也在一院做工。解放初,他就把普爱医院献给国家,成为黄石地区第一所现代化大医院。

逃离相识:陌生城市中的瞻前顾后

父亲和母亲认识是在1954 年的黄石第七小学。那时,父亲二十岁,母亲十七岁。他们是小学四年级的同学。父亲虽然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按现在的标准大得离谱),但其他同学也都有十来岁。父亲小时候上过四年私塾,后来被祖父安排学做豆腐糕点,帮祖父进货做生意。

母亲身世极苦,生下来刚满月就被扔进山里。没人知道那一晚上她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没有被狼吃掉。第二天,有人上山打柴,发现这个孩子,就把她捡回去抚养了。长到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听说她的生母在黄石,就前往投奔。先是帮人看孩子,做保姆,十四岁才开始上小学。到父亲来黄石插班读书的时候,她正好也读到四年级。

父亲来黄石读书,是逃出老家的。1953 年土改,我家被划为地主(后来改划富农)。曾祖父和祖父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田产被分给贫下中农。祖父很配合,并没有什么抵触。他早年在下江(南京、上海等地)做生意,思想开明。父亲则非常兴奋,热烈欢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他很快就感觉到似乎有哪里不对。这种矛盾的态度后来一直伴随他,直到现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矛盾也遗传给了我。很可能,这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的遗产,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得不在矛盾中发生的历史。

祖父并没有把父亲当少爷养,而是让他从小跟家里请的长工一起睡大铺,一起劳动。父亲与他们感情深厚。土改分给他们田地,父亲由衷感到高兴。

父亲被迫逃离家乡,是因为一场追求平等的小小革命行动。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革命思想,歌颂土改,庆祝翻身做主人。儿童团长(自然是贫农子弟)把二十几个“地主儿”“地主崽”关起来,宣称他们没有资格看戏。父亲非常愤怒,在儿童团长得意洋洋地训话的时候,扔石头砸了他的脚。趁团长捂脚的时候,小伙伴们一哄而散。第二天,父亲就“畏罪潜逃”了。(www.xing528.com)

父亲来黄石插班考试,作文题是《春节记》。父亲写了他小时候与穷孩子一起过春节的事情,得到了满分。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什么家庭背景?父亲说:“我并不是贫下中农出身,但我有贫下中农的阶级感情。”老师很欣赏,让他做班长。班里的同学也都很喜欢他,把他当大哥。他从小就是穷孩子们的大哥,这对他很自然。这也是有传统的。我的曾祖父和祖父虽然积累了些田产,但与雇农同甘共苦,仁德遍乡野,老辈人至今感念。无视德性,仅据财富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人民一旦这样被“启蒙”,就会猛然释放出无穷的力量。力的时代降临,于今尤烈,不同的只是贫富和善恶的对应关系被颠倒。德性依然漂泊,在这故乡的土地上。

父亲只身漂泊在陌生的城市,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住处。他晚上睡学校的乒乓球台,周末去挑煤球卖,挣生活费。母亲那时是最能同情和关心父亲的同学。她帮父亲一起挑煤球、卖香瓜,挣的钱都给父亲。两个苦命的人,就这样培养出最深挚淳朴的感情。很多年,他们也不知道这叫爱情。有时卖完煤球,他们一起去西塞山飞云洞玩。走过长长的山路,也不牵手,也不说话。默默相守,深心相许。

母亲的家就在西塞山下的黄石第一人民医院。她的养父在那里(我叫他外公),生母也在那里(我叫她外婆),有两个家。我的外公和外婆为什么毫无关系?我小时候一直搞不清楚。我后面的叙述仍然用母亲的“养父”和“生母”这样的表述,不用“外公”“外婆”的称呼,也是恐怕读者看糊涂了。

母亲的养父在黄石一院的食堂做工,孤身一人。她的生母在老家被丈夫抛弃后,来黄石重建了家庭,那时也在一院做工。母亲刚来黄石投奔她的生母时,一院还叫普爱医院,是1914 年始建于大冶英国教会医院。母亲来黄石寻找生母,是养父带她来的。养父带她找到生母后,就要告别回乡。母亲不愿他走,哭得死去活来,情形凄惨。普爱老院长王瑞亭先生看到这个场景,为之落泪,遂安排母亲的养父在食堂做工,好让他留在黄石,父女不必分离。老院长是个慈善家,救助了无数孤儿。解放初,他就把普爱医院献给国家,成为黄石地区第一所现代化大医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