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修行门槛解析

《红楼梦》修行门槛解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行门槛,就是对于宿世善根的要求。《红楼梦》最后,空空道人想找个传书的人,结果“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那有闲情去和石头饶舌?”对于凡夫来说,富贵是最大的建功立业;对于修行人来说,成佛是最大的建功立业。“贾雨村”所比喻的这种烦恼习气,对于修行人来说,一是体现在早年对世间功名的不死心上,二是体现在修行方面对于证果的热望上。

《红楼梦》修行门槛解析

修行门槛,就是对于宿世善根的要求。作为全书的开篇,第一回叫“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从追溯修行人的宿世善根说起,一直说到甄士隐放下俗缘跟着道士走掉,来拉开全书的修道序幕。

什么叫“宿世善根”呢?就是你过去多少辈子干了哪些善事,相当于说你过去在银行存了多少钱,制约着这辈子的提款额度。对修行人来说,过去佛缘有多深厚,制约着这辈子在佛门里的修行成就,于是乎就有了上等根器、下等根器这些说法。上等根器的,这辈子就可能悟道,下等根器的,修福修慧慢慢来,总会开花结果的。

红楼梦》怎么追溯“宿世善根”呢?他先是说那块石头,是女娲当年炼过的,这就跟普通石头不一样了,是“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来人世走一遭了。

说完石头,开始说“甄士隐”,说他是“仁清巷”“葫芦庙”旁边的,“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这就是说这种上等根器的人,来人世投胎之后,骨子里从小就会有这种禀性。为什么会有这种禀性呢?因为必须有。修行,就是要回到本心,整天追逐财色名利的凡夫,叫他往心里看,他会接受不了,最要命的是,他不一定有那个闲暇,吃个早餐可能都是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跑步去赶公交,好不容易“五一”小长假了,又得忙着哥几个搓搓麻将,没办法,他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红楼梦》最后,空空道人想找个传书的人,结果“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那有闲情去和石头饶舌?”《西游记》开头,美猴王寻仙访道,到了南赡部洲之后,“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仁清”,是世间人伦道德,“巷”是条条框框,“仁清巷”比喻修行人做过很多辈子的世间善人。“葫芦”是糊涂,超越善恶对立,“庙”跟佛法有关,“葫芦庙”比喻修行人熏修过很多辈子的佛法。

“甄士隐”,就是“真士隐”,真正的“士”,他是有个人原则的,活着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种人即使高官厚禄,也不会以高官自居,以厚禄自傲,始终在内心里平平凡凡的。古人称这种情形为“大隐在市朝”。甄士隐的老婆姓“封”,“性情贤淑,深明礼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种上等根器的人,对于外界诱惑天生有抵抗力。在《大般涅槃经》里,佛说,须陀洹人(就是初果罗汉)即使在野蛮的时代投胎到野蛮的地方,也不会作恶,因为他有前世带来的“道力”。(www.xing528.com)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那贾雨村整天想着功名利禄,他不也是修行人的一个心理侧面吗?是的,假如修行人只有甄士隐这一个心理侧面,后面的小说不用写了。就因为修行人还要追求觉悟,所以才来人世走一遭。对于凡夫来说,富贵是最大的建功立业;对于修行人来说,成佛是最大的建功立业。都是建功立业,表面不一样,性质上是相通的,都叫躁动,只不过凡夫的明显一点而已。凡夫的躁动容易看见,三杯酒一灌就出来了,修行人的躁动,则每每是暗流涌动,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对于宗教徒的诋毁,才会有这部《风月宝鉴》的问世,帮修行人照照镜子,因为潜在的很多心理侧面,连修行人自己都不知道,看看这部书,就知道了。

“贾雨村”是什么呢?就是“假雨村”,濛濛细雨中,一处偏僻村落,看我多悠闲,看我多清高,其实心里浮躁得要死,讽刺得很。禅宗很多公案,就是帮人认清内心深处的这种浮躁。“贾雨村”所比喻的这种烦恼习气,对于修行人来说,一是体现在早年对世间功名的不死心上,二是体现在修行方面对于证果的热望上。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又是怎么回事呢?想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世界里抓个东西到手,以为佛法是可以到手的,却不知道可以到手的都不是真货,禅宗公案里,好多人在挨棒子之前大约都是这样的,挨了棒子,没准就老实了,再也不想了。成佛作祖不是向外求的,向六尘里讨究竟想成佛,跟怀念女子的俗情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于外在某个对象的“念兹在兹”,只不过结果不一样罢了,前者可以通过三宝熏修来达到放下的目的,后者则是局限在五欲里打滚。

说完甄士隐的来历,小说开始说“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来历:

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

“警幻仙子”,就是佛菩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故事,就是进一步交待宿世深厚佛缘。神瑛侍者大体比喻阿赖耶识,绛珠草比喻修行人所理解的“佛法”,是阿赖耶识里种下的一个种子,其他的“多少风流冤家”代表的是修行人的其他妄情。一念妄动,无量无边的乌云都跟着起来了,就像张拙秀才的偈子说的,“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是说没有明白的人,还得靠读经维持慧命,其中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烦恼了就自己捧一本经来品品。西方灵河岸边灌溉久了,绛珠草决心投胎走一遭,以眼泪还报灌溉之恩,是比喻累世佛缘既深,这辈子将以证悟佛法为唯一使命,不穷尽佛法,决不罢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