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启超:道德统摄路线及教育实践

梁启超:道德统摄路线及教育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新民丛报》期间,梁启超确立了自己的“道德统摄”路线。退出政坛的根本原因在于梁启超看到政党政治没有希望,是因为党人没有操守、平民没有公民素养,即梁启超所谓私德和公德,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的缺失。但是梁启超在清华的时间毕竟不长,能够跟同学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从完整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发挥熏陶点化作用来说,梁氏在另一领域的教育实践则有效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理想的。

梁启超:道德统摄路线及教育实践

如果从1903 年算起,直至1929 年年初去世,在梁启超后半生的二十五年中,都在身体力行地贯彻自己的主张。他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努力。

一是广为宣传,其手段为办报、结社、演讲、著书和编书。从早年在上海的《时务报》,流亡日本时期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1910年的《国风报》,直至1920 年的《改造》,梁启超亲手创办和主编的报刊就有六七种,还不算他主笔和支持的其他报刊,这些报刊是他发表政论和国民教育文章的主要阵地。正是在《新民丛报》期间(1902—1907),梁启超确立了自己的“道德统摄”路线(1903 年发表的《论私德》一文,可以看做是这一路线正式成立的标志)。与办报相配合的活动还有结社,比如1907 年创立政闻社(并办有社刊《政论》),1916 年创办杜社,1920 年成立共学社、讲学社等。

1912 年回国后,梁启超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凡有公开演说常常听者如云,盛况空前,后来他更是将演讲作为一个宣传主张和影响人心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在决心退出政坛、投身文化教育事业之后。1917年他曾计划以三年的时间周历全国讲演,每处停留一月,每日讲演两小时,这个计划虽然没有完全实行,但一直延续到去世之前(参阅《梁启超修身讲演录》)。

除了报刊文章之外,梁启超撰写和编纂德育、国民教育方面的著作计有《新大陆游记》《国民浅训》《欧游心影录》《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等。

二是投身政治。1912 年回国后投身政治旋涡,至1917 年年底辞去内阁财政总长职务,经历袁世凯政府、护国运动段祺瑞政府,经历过山车似的动荡起伏,甚至多次命悬一线。

三是教育实践。退出政坛的根本原因在于梁启超看到政党政治没有希望,是因为党人没有操守、平民没有公民素养,即梁启超所谓私德和公德,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的缺失。1919 年的游历欧洲,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急不得,需要从根本上认清,从文化的根本上、从国民、从每一个年轻人入手,并于最后十年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中。除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任教外,梁启超曾郑重其事地筹建文化学院,拟自任院长,采用“半学校半书院的组织”,合修身之学与知识研究为一体,开设儒学、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佛学、传统文学美术、中国历史五方面内容(见1923 年年初所撰《为创办文化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后因经费不足中辍,而这一设想的部分实现即1925 年成立的清华研究院。我们都知道清华研究院有所谓四大导师,其实该院是由梁启超倡设和主导的,其出发点是希望做成一种新型的学校教育,“于是改造教育的要求,一天比一天迫切了。我这两年来清华学校当教授,当然有我的相当抱负而来的:我颇想在这种新的机关之中,参合着旧的精神”,即实现其以德育统摄智育的理想:“我要想把中国儒家道术的修养来做底子,而在学校功课上把他体现出来”,“一面求智识,同时一面即用以磨炼人格,道德的修养与智识的推求,两者打成一片”。

现世的学校,完全偏在智识一方面;而老先生又统统偏在修养一边,又不免失之太空了。所以要斟酌于两者之间,我所最希望的是:在求智识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我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可以为修养的工具;而一面在修养的时候,也不是参禅打坐的空修养,要如王阳明所谓在“事上磨炼”。事上磨炼,并不是等到出了学校入到社会才能实行,因为学校本来就是一个社会。除方才所说用科学方法作磨炼工具外,如朋友间相处的方法,乃至一切应事接物,何一不是我们用力的机会。(www.xing528.com)

但梁启超也清醒地认识到,因为大多数人正热切地走上这条知识技术的道路,根本不想回头,要想改革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在清华研究院的试验,效果也很有限:

我狠痴心,想把清华做这种理想的试验场所。但照这两年的经过看来,我的目的并非能达到多少。第一个原因,全国学风都走到急功近利及以断片的智识相夸耀,谈到儒家道术的修养,都以为迂阔不入耳。在这种氛围之下,想以一个学校极少数人打出一条血路,实在是不容易。第二件,清华学校自有他的历史,自有他的风气,我不过是几十位教员中之一位,当未约到多数教员合作以前,一个人很难为力的。第三件,我自己也因智识方面嗜好太多,在堂上讲课与及在私室和诸君接谈时,多半也驰骛于断片的智识,不能把精神集中于一点。因为这种原因,所以两年来所成就,不能如当初的预期。

在清华的三年整,可谓梁启超改革学校教育的最后努力,其结果对于改革而言固然不能算是成功,但对于教育本身也谈不上失败,因为修身之道身教胜于言教,古时候师弟朝夕相处,目的是熏陶生发、随机点化。

我自己做人,不敢说有所成就,不过直到现在,我觉得还是天天向上。在人格上的磨炼及扩充,吾自少到现在,一点不敢放松。……诸同学天天看我的起居、谈笑,各种琐屑的生活,或者也可以供给同学们相当的暗示或模范。大家至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我已有一日之长,五十余岁的人,而自己训炼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肯放过,不肯懈怠。天天看惯了这种样子,也可以使我们同学得到许多勇气。所以我多在校内一年,我们一部同学,可以多得一年的熏染,则我的志愿已算是不虚了。(以上见《梁启超修身讲演录·北海谈话记》)

从自我的修养做起,尽量影响到身边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两个,天地一日不息,修己达人的责任一日不放松。

但是梁启超在清华的时间毕竟不长,能够跟同学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从完整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发挥熏陶点化作用来说,梁氏在另一领域的教育实践则有效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理想的。那便是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