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俗思维模式:停留在自我层面的常人思维

世俗思维模式:停留在自我层面的常人思维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人的思维模式,完全停留在自我层面,也就是“物至而人化物”的层面。我们将之称作为世俗的思维模式,因为这一切全都是围绕着世俗中所发生的状况展开的。在世俗的思维模式下,几乎一切全都是虚伪的。可是,一旦人们陷入自我,习惯于世俗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就无法体察到心的存在了。但是,一旦他们从那份感觉之中出来之后,创作、演唱却又成了他们自我感的一部分,毕竟他们依旧是活在世俗思维模式中的人。


世俗思维模式:停留在自我层面的常人思维

由上所述,可知情发而皆中节,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所发生的事作出准确的判断;二是全然以心感应。能否对事作出准确的判断,乃是情发而皆中节的一个先决条件。然而,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是否每一个人都能够全然地以心来感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做到情之所发悉皆中节,必须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缺一不可,那就是:(1)回归到全然心感心应的状态;(2)对外在所发生的事作出准确的判断。

令人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而今,在这世间,能够体察到有心存在的人便不多,更何况能够全然以心感应了。然而,每个人又都是有心的,为什么大多数人却不能够体察并全然运用心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常人的思维模式。

常人的思维模式,简而言之,那就是全然停留在自我层面,根本体会不到生命的真义。要说清楚这一个问题,借用佛家的八识理论无疑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办法。

佛家认为人的思维便是八识运转的过程,所谓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常人通常只能了知前六识,但是只要略微去探究一下,便会了解到在思维运转的过程之中确实存在着八识。(关于八识,《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大乘佛典中都有详实的讲述,此处只是为了有助于了解思维的运行,所以不作过深的解说,有兴趣者请自行参阅。)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乃是对外在的觉知系统,其中第六意识具有思量、分析、想象、判断等功能,尤为活跃。第七末那识是潜藏着的自我主体意识,第八阿赖耶识则是藏识,储藏着种种的知识、观念,据佛家的说法,这其中甚至还储藏着前世所遗留下来的种种记忆。

而我们的思维模式则是:当前六识觉知到外在的六尘(即所发的事)时,末那识便会迅速发用——确立起自我主体意识,并从阿赖耶识中调动相关的知识、观念,运用意识进行思量、分析、想象,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会发现前六识所应对的是外在的事物(法尘也是外在的),意识进行思量、分析和想象所依赖的则是储存在阿赖耶识中的种种知识、观念,而这些知识、观念也是经由过去对外在的认知而留存下来的。(即便是前世所遗留下来的知识、观念,它们最初的由来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整个思维运作的过程之中,我们仅仅是以由外而来的知识、观念应对着外在的事物。这完全是一种由外而外的生命状态。这样的生命也就只能全然地被外在所牵引着,这是一种随波逐流式的空洞的生命。有人会说:“末那识就是我们的自我啊,这不意味着我们才是主宰吗?”活在自我之中的人总是会如此的自负,可是他们从未曾真正去探究过自我,一旦他们当真去探究时,便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存在着,自我至多只是一份感觉。——人们所拥有的其实只是一份自我感。

总而言之,自我只不过是一份感觉而已,可这份感觉却让我们自以为是,然而,无论我们有多么的自负,在思维运转的实际过程之中,所作出的结论也无一是来自自我的,它们总是由外在所得来的知识、观念决定的。——自我看似是主宰,其实只能围绕着那些知识、观念展开思量。直截了当地说:自我其实只是一个傀儡,只能围绕着外在的一切打转。用《礼记·乐记》中的话来讲,这便是“物至而人化物”。(www.xing528.com)

常人的思维模式,完全停留在自我层面,也就是“物至而人化物”的层面。我们将之称作为世俗的思维模式,因为这一切全都是围绕着世俗中所发生的状况展开的。

在世俗的思维模式下,几乎一切(包括情感语言、行为等)全都是虚伪的。为什么?因为一切全都是经由意识思量之后作出的。——所有的情感、语言、行为全都是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的,这便完完全全是一种“演”的状态。或许正因如此,世间才会流传“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的说法。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心在感应的过程之中,是即感即应的,是纯然真诚的,绝无“演”的可能。

可是,一旦人们陷入自我,习惯于世俗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就无法体察到心的存在了。更可悲的是:自我感很容易麻木人的心灵,让人们以为自己活出了某种“态度”、某种“风格”。孟子曾对活在自我感中的人作过一个描述:“放心。”——活在自我意识之中,就此放失了心。并且指出:“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的是很悲哀!当然,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大多数人全然沉浸在自我意识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尚有心在。一旦他们知道自己尚有心在,也许就会去“求其放心”了。

谈到这里,正好顺势指出:在世俗的思维模式下,所发出来的情根本无所谓中节与不中节,也许它们看起来契合于所应的事,也许不契合,但这全都无关要旨,因为它们本就不可以被称作为情,它们只是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所呈现出来的情态罢了。也许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作为“伪情”。孔孟之所以厌恶乡愿,宣称“乡愿,德之贼也”,大概便是因为乡愿所发出的大多是“伪情”,看似中节,其实大伪。

那么,活在世俗思维之中的人,有没有真情发露的时候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是,在那一刻,他(她)的自我一定是不存在的,例如,艺术家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或是歌手完全沉浸在歌唱之中,在那个时刻,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和演唱,自然是真情流露。但是,一旦他们从那份感觉之中出来之后,创作、演唱却又成了他们自我感的一部分,毕竟他们依旧是活在世俗思维模式中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