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笔者依据的是《礼记》原本,不是宋代增删、调整以后的本子。
《大学》前两章原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www.xing528.com)
“大学”,即大人之学。第一章开宗明义,定义大人之学的三方面内容:开发自己本来的明德,利益他人,臻于至善。明白自己的价值,才能谈得上自信、立志(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见《孟子·离娄上》),而且此后的一切修学,也无非是使本来的智慧彰显出来;同时要行利民、亲民之事,在人世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仁志,而不是避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最后是随时纠正自己的微细错误,向着那至善境界前进。“止”本来是停住的意思,这里指终极的落脚点,与“至善”一起,形容随时不忘本志、随时检讨己失的做法,所以可以翻译成“臻于”。
定义完了大人之学的三个内容,第二章紧接着指出了修习大人之学的根本操作方法:止→定→静→安→虑→得。以至善为志,这是知“止”,不再轻易为外在诱惑所动(“定”),身心可以静下来(“静”),进而身心安舒(“安”),可以有从容、明朗的心理状态(“虑”),这种心理状态延续既久,到了一定时候,就可以达到修养目标了(“得”)。
前两章已经把大人之学的精髓说完了,至于如何以至善为志,如何进一步地修学,后面的篇幅则以古代圣王为例,示范了一个从格物到平天下的修学次第。但圣王的例子,只是起个示范作用而已,未必适用于所有学人,前两章才是每个学人都能遵循的内容。比如说,治国、平天下就不是人人能及的,儒学认为要有天命才行,《中庸》专门在齐家和治国之间谈论了一段天命,意在说明,对于很多人来说,修身齐家就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