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担经习武:李法传奇少年的担经习武

担经习武:李法传奇少年的担经习武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七年,七岁的李法就在淀神庙的暮鼓晨钟中,开始了清苦但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担经习武生活。淀神庙里的和尚多有习拳脚、练刀杖的习惯。师父师兄也传授他一些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的简单套路,李法练得非常认真,不畏艰难。他一面练功,一面学习佛事,担经习武,在淀神庙度过了少年时代。

担经习武:李法传奇少年的担经习武

我家祖居河北省霸州东关,祖父务农,在无灾无难的年月,依靠几亩薄田使一家人免于饥饿。我父亲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上无兄姊,下无弟妹,是李氏门中的一株独苗,备受钟爱。其乳名发儿,取生发繁衍之意。可是李发自离襁褓就孱弱多病,父母恐其不易长大成人,常到东关外的寺庙烧香许愿。乡间素有习俗,家有体弱多病或单传独苗的孩童,将其舍入寺庙,或长期、或记名当和尚,以求神佛保佑。李发的父母为他记名,并认了淀神庙的老住持为师,改名李法。然而李法并没有因此而健壮起来,六岁那年又得了一场大病,连日高烧不退,父母又求神拜佛,进一步许愿说:只要儿子病好,情愿送他进庙,长期出家当和尚,伺奉神佛。后来,李法的病好了,父母不敢违愿,求得李法记名老师父的同意,让李法到东关外的淀神庙去当了一名“带发修行”的和尚。光绪七年(1881年),七岁的李法就在淀神庙的暮鼓晨钟中,开始了清苦但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担经习武生活

淀神庙殿宇轩然,气势雄伟,山门正面悬挂着乾隆三十四年御笔书题的“甸流承佑”横匾,它是霸州首屈一指的大庙,前来烧香的人很多。因为庙里还供着关帝像,人们又将此庙称为“老爷庙”。香火鼎盛的时期,庙里的和尚、庙役、僧众达百余人,还常有从河间、顺天、正定天津等州府和更远的名山古刹前来“挂单”的和尚。庙里除住持老和尚和几位年长的和尚以外,其他和尚一般都要承担各类劳役。有的照顾殿堂香火,有的打扫禅院,有的当火工烧水烧饭,还有的种大田、种菜地。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带发修行”的,他们留半发,梳髻横别发针,被称为“老道”,李法亦在其中,因他的年岁最小,所以大家叫他“小老道”。住持老和尚怜爱“小老道”,喜欢他诚实,不贪玩耍,就把他留在身边,打扫禅房,沏茶打饭,照顾老住持的生活。老住持见“小老道”聪明肯学,有“慧根”,在教经文的同时,也教他识字。李法在淀神庙老住持身边,不仅受到了文化教育,而且老住持的为人、德行、安贫乐道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李法。

庙里定期定时施舍斋饭,凡游方的僧道、乞丐、穷苦的乡民和失养的孤寡童稚到庙赶斋,都能得一饱。每当放斋的时候,“小老道”李法总要忙前忙后,帮着火工和尚抬大笸箩,发放玉米面饽饽、高粱面饼子。有时候,有人赶斋来迟,笸箩里的饽饽渣都被打扫完了,李法就将自己的一份斋,掰成两份,分给空着手、饿着肚腹的可怜人。童年的李法并不懂得“慈悲为怀”这类佛学的真谛,而修行生活中的许多见闻陶冶了他富于同情、勇于牺牲自我的性格。后来,在他的生活中,常常舍己为人,解衣衣人的事累见不鲜。(www.xing528.com)

淀神庙里的和尚多有习拳脚、练刀杖的习惯。老住持也有些武功,还有些大和尚原是来自武林的带艺出家之人。年仅七、八岁的李法对佛门“修行成佛”的道理不感兴趣,而对于舞拳弄棒却很喜欢,师父师兄们站桩、推手、习剑、对刀,他看得津津有味。师父师兄也传授他一些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的简单套路,李法练得非常认真,不畏艰难。他一面练功,一面学习佛事,担经习武,在淀神庙度过了少年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