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横山区革命老区人物简介-革命传奇

横山区革命老区人物简介-革命传奇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横山老区的革命建设发展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为了让读者对革命老区重要历史人物及其重大贡献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将这些历史人物按照书中出现的顺序在此予以简要介绍。

横山区革命老区人物简介-革命传奇

横山老区的革命建设发展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为了让读者对革命老区重要历史人物及其重大贡献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将这些历史人物按照书中出现的顺序在此予以简要介绍(有极少的虽未在书中出现,但因其功勋卓著亦予以介绍)。另外,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绍膺、李彝民、高岗、张东皎、李树林、王东皋、李仙峰、白进凯、曹动之、鲁贲、雷亚霆等横山早期革命先驱的革命事迹,已在《大革命时期》一编中做了较细的叙述,故在此附录中不再介绍。

吴志祥(1908—1934) 横山殿市镇人。1928年,吴志祥以木工手艺为掩护,在横山、榆林内蒙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农会。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白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同陕北特委特派员白如冰等共产党员一起,发展党组织,壮大革命力量,仅两年就建立了14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30多人,组织起16个农会,会员200余人。在时任中共横山县委书记白如冰的主持下,1934年5月10日,在白家湾村山神庙圪崂召开了中共横山县委成立大会,吴志祥当选为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白家湾村。会后,吴同白如冰与县委“一班人”一起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游击武装力量建设,收编了一股“哥老会”和一支“硬肚”武装,壮大了赤卫大队的武装力量,铲除了一些就近的社会黑恶势力。10月15日,吴志祥外出视察回来,在其家中召开各区乡党组织领导人碰头会议,研究了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问题。由于叛徒的告密,会议结束,遭到驻横国民党军及县保安团百余人围攻。赤卫大队长周昌荣鸣枪报警,吴志祥当机立断,令周昌荣迅速掩护群众撤离,他自己手持马刀,只身冲入敌阵,左冲右砍,在同敌人的激战中,被敌人连发几个点射,身中数弹,为保县委和群众的生命安全献出了青春年华。

拓嘉祯(1909—1935) 横山魏家楼镇人。1924年至1927年在横山一高上学期间,加入共青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任横山县地方游击队五支队队长、指导员期间,同国民党八十六师井岳秀部队进行过数十次的交锋。1934年8月,红二十六军三团和陕北游击队在安定县景武塌战斗中,取得全歼八十六师姜梅生团的一个连的胜利,使陕北革命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0月,奉命成立了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拓嘉祯任政治指导员,带领游击队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斗争,活动在大理河川槐树岔一带。1935年2月,游击队穿过大理河川到油房头一带开创米西苏区的活动。3月2日凌晨在返回途中,遭到国民党石湾驻军的突然袭击,在清水沟激战中,其腰、腿、头部连中数弹,壮烈牺牲。为纪念拓嘉祯同志,陕北省委曾将赤源县第五区命名为“嘉祯区”,一直沿用至抗日战争时期。

吴亚雄(1903—1936) 横山县横山镇人。在横山一高就读时,与高岗、曹动之结为挚友。1929年春,到西安投奔高岗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邓宝珊部进行兵运活动。1931年秋,随同高岗率部起义,奔赴南梁革命根据地,任陕甘第二路游击队第四支队长。1933年春,在西柳树峁村与敌作战中,腿部中弹,坚持战斗。与曹动之共同创建了蒙汉骑兵游击队,任队长,后任红四团副团长、团长,驰骋于长城内外,骁勇善战,受到上级通令嘉奖,被称为“勇敢善战可歌可泣的人民骑兵”“智勇双全威震敌胆“的英雄。1936年春,与高岗、张爱萍主力部队参加张家畔、黄大梁、杨园子等战斗,解放了大片土地,一时英名大震,威慑敌胆。9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马鸿逵匪部反戈一击,猝不及防,中弹牺牲。

殷继洲(1915—1936) 横山艾好峁乡人。1934年春,殷继洲在路上拾到步枪1支、子弹3发。回家后与弟弟殷旭洲、叔父殷先明商议,成立了游击小组。不久,发展到10多人的游击队,继洲任队长,在艾好峁、高镇等地打游击。同年冬,陕北特委派员与其联系,将其游击队与另一支游击队合编为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二十一支队,在横山南部打土豪,斗地主,消灭反动民团,开辟苏区。1935年,殷继洲率领二十一支队,配合主力红军参加了攻打油坊头、石佛墕战斗,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重创了国民党在当地的驻军和民团。同年,殷继洲升任为横山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局长,他率领游击队攻打闫新窑、黄圪塄、土壑则寨子守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36年春,他率领的游击队途经油房头时,突遭国民党军的伏击,游击队与敌军展开激烈的生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游击队溃散,殷继洲被俘,受尽酷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使敌人得不到一点情报,在小理河畔惨遭杀害,并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割头示众。

马明方(1905—1974) 陕西省米脂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横山(响水)区书记,陕北特委代书记,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西北局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北局第三书记,陕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北军区副政委,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组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财贸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三书记等职,中共“七大”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八大”中央委员。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毅忱(1912—1993) 陕西省吴堡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加入共青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32年6月,他同鲁贲和响水党组织,领导了响水等地农民的抗粮抗捐斗争。先后任游击队政委、红十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长、一一五师民运部长、冀中军区二支队政委、中共绥南地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宝鸡市委书记、陕西省副省长、青海省副省长、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高维嵩(1916—1985) 横山高镇人。少时揽工放羊,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安定县乡党支部书记、团区委书记、团县委书记,红军游击队指导员、义勇军大队指导员,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前委青年团代表,八十一师营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三十军团政委,陕甘宁边区东地委军事部长,八路军保安二团团长,边区保安司令部作战科长,警备三旅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一师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组织部长,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兰州军区副政委,国防科委组长等职。曾被选为党的七大、九大、十大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高维嵩戎马一生,参加陕北游击战斗、土地革命、劳山、东征、西征战役和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多次战斗。1948年我军开始大反攻,他参加了瓦子街、宜川、渭北、扶眉、兰州等著名战役。1950年代初,他在甘南、青海指挥剿匪、平叛,参与领导西北军队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化建设工作。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

汪 洋(1920—2001) 横山武镇人。小时在米脂龙镇、绥德四师、陕北公学念书。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排长、副连长、旅作战参谋,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一支队独立二团团长、支队参谋长。参加过多次反扫荡战斗,指挥了叶坪于、石塘、淮阴等攻坚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团长、师参谋长,东北军区警卫师长。参加长春线防御战、三下江南、三季攻势和辽沈、平津等战役,指挥靠山屯、昌图、彰武、义县、锦州、沈阳等攻坚战斗并担任主攻。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出国作战部队,任一一六师师长、三十九军参谋长,参加一至五次战役、临津江两岸阵地防御战、西海岸防御作战等。在首战云山、突破临津江等战斗中担任主攻。一一六师胜利收复平壤,首先占领汉城总统府。回国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十六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北京军区副司令等职。曾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勋章、荣誉章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志明(1915—1949) 横山波罗镇人。1931年与高岗联系,被派进国民党第八十六师当兵,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靠拢组织,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开赴晋察冀前线。在一次战斗中,敌众我寡,所部被敌打散,他们几人被堵截在大河中,攀着飘来的木棒,在水上度过了五个昼夜,经当地群众搭救脱险。1948年,他同严子夏、杜汉三等同志以公开身份策动西兰线国民党新编一、二旅起义被泄露,他和严子夏等14人被捕,备受严刑拷打。翌年5月17日,在西安玉祥门外残遭杀害。人们称赞张志明是“忠心耿耿为革命,碧血丹心照古城”。

张生智(1902—1945) 横山殿市镇人。1925年,在学校接触高岗、鲁贲,阅读进步书籍,加入了共青团。1929年冬,参加游击队,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春,奉命打入国民党十一旅搞兵运。不久,任骑兵连一排排长。1937年,在延安参加苏区第一次党代会,提任鄂托克旗工委书记,后任雁北地委绥东工作团主任,凉城县动委会主任、组织部长、代理县委书记,八路军雁北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独二旅政治部政治指导员,训练队队长等职。1945年10月,在丰东九十三号村对敌战斗中,为掩护同志突围,弹尽被俘,惨遭活埋,壮烈牺牲,是一位“忠心于党的人民战士”。

高鹏飞(1904—1933) 横山殿市镇人。1930年春参加张东皎、高岗领导的学兵队。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进国民党十一旅一团三营九连任排长、连长、地下党支部书记。1932年,他和高岗成功地举行了西华池起义,200多名起义官兵在盘克塬与陕甘红军会师,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大队,高任大队长。刘志丹、谢子长对高鹏飞发动的西华池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高带领部队参加攻打保安战斗。11月,在甘肃正宁县战斗中身中数弹。1933年,在一次与敌激战中,大腿中弹。后被派往四川红四方面军的途中不幸遇难(亦说在上海被捕,牺牲在苏州监狱),被称为“陕甘兵运的先锋战士”。

牛 岗(1913—1985) 陕西省子洲县人。9岁时在十垧坪冯家渠小学就读,14岁时母亲病故,回家挑起了家务重担。1927年5月,他和徐登启二人被选为代表参加了米脂三民二中纪念红五月大会。回校后就发动了学生罢课。不久被校方开除。1932年春,牛岗在合水县终于找到了刘志丹的红军部队,在骑兵连当了战士,不久又结识了谢子长。1933年春夏之间,由于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执行王明路线,打击刘志丹,致使陕北革命蒙受巨大损失,牛岗也遭到株连。后在安定县找到了谢子长,接受任务回到大理河川的大堡岔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春,任省特务队队长。8月,省特务队改编为二十三支队任支队长,同年10月,牛岗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任米榆横军分区司令员,并兼任米西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不久任游击师长兼政委。1943年后,在关中保安纵队、东北骑兵团、东北双城纵队等军事部门任职。后随大军进关,先后在独立七团、四十七军一六〇师四七八团、湖南军区后勤部和政治部、中南文化速成中学校务处、第一公安学校物资保证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院务部等单位任职。

白占玉(1911—1996) 男,横山殿市镇人。1927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抗粮、抗捐、抗税斗争,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1月起,先后任安定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赤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横山县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1936年2月,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巡视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白占玉以伤残之躯,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民政厅科员,绥德地委统战部横山工作组组长,陕甘宁边区荣军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前方处理委员会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抚恤委员会主任,西北民政部社会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渭北煤管局局长、铜川市市长、陕西省煤炭局副局长、局长等职。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范希芳(1908—1968) 女,雷龙湾乡黑河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因鼠疫蔓延,一家12口人,病亡8人,希芳失去双亲,投亲避疫。1921年就读于横山一高,受思想进步的女教师陈建晨、黄亚萍等的熏陶,接受马列主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号召妇女摆脱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争取自由民主。与李回春等经常上街演讲,率先剪发、放脚,播种妇女解放运动之火。1926年,范希芳以优异成绩考入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就读。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高岗、曹动之、石作琦在纳林河创建党小组。1929年在榆林、瓦窑堡、横山等地任教。1932年与石作琦(内蒙古乌审旗人,曾任中共榆林县委副书记)结为革命伴侣。1941年石作琦被害后,希芳被调到内蒙古乌审旗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跳井自杀身亡,享年60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范希芳是陕北地区早期女党员之一。

吴生秀(1910—1985) 横山殿市镇人。1935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赤源县继先区政府主席,横山县内务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边区难民工厂厂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军工局局长、边区工会办事处主任、公营企业厅第一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财委副主任兼地方工业局局长,国家地方工业部副部长、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区政府副主席。陕西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曾被选为党的七大、八大候补代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党代会代表,第二、三届参议员。

李生甫(1909—1986) 横山石窑沟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安定(今子长)县与谢子长接头,成为党小组成员,在延安城内搞党的地下活动。1935年,受西北工委委派,任开辟米西苏区总指挥,在石窑沟、武镇一带开辟苏区,控制了100多个村庄。后任镇靖县委书记,米脂龙镇区委书记,延安《解放日报》社总务主任。1950年4月后,历任吴起县委、志丹县委书记,西安飞机场副场长,北京国防211厂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等职。

曹怀文(1915—1986) 横山双城乡人。1934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7年8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途经石湾村时,时任区委书记的曹怀文同县委书记张汉武向周恩来汇报工作,组织群众疏散粮草,坚壁清野,把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九支队欢送出石湾街。历任区团委书记、区政府主席、区委书记,横山县委组织部长,榆林地委党校总支书记兼组教科长,陕西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兼机关党总支书记、人事处处长、科教处长等职,地厅级待遇。

谢怀德(1915—1995年) 陕西靖边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共产党,先后任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巡视员、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巡视员,富县县长、子洲县首任县长,延安市委书记、市长,陇东地委常委、副专员,渭南专员、地委常委,边区政府交通厅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省农林厅厅长,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省委书记(设第一书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吴长仁(1920—2003) 横山殿市镇人。1933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共横山县韩岔区委书记、靖边县人民政府一科科长,中共新疆迪化县委书记,哈蜜地委书记等职。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冯 云(1921—?) 横山石窑沟乡人。1934年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1936年由共青团转为中共党员,历任班长、排长,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游击大队指导员,骑兵团敌后武工队长、二团侦察连长、四十二团营长,晋察冀军区警卫营长,华北军区警卫团副团长、独立团副团长兼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抗美援朝志愿军编练指挥部第四大队队长,河北省军区建设干部学校处长、省军区干部训练大队长、作战处长,河北省沧州军分区参谋长,衡水军分区副司令,承德军分区司令,廊坊军分区顾问等职,副军级。冯云同志曾经参加东征、西征、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数百次战斗。1948年,他亲自率领华北警卫团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安全地到达西柏坡,并负责保卫党中央、华北局、华北军区机关,参加开国大典警卫工作。他多次舍生忘死,出奇制胜,战功赫赫,身负六次重伤,弹痕遍体,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军委多枚勋章。

白如冰(1912—1994) 陕西清涧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陕北特委特派员兼中共横山县委书记并建立了中共横山县委,发展壮大了党团组织。后任三边特区书记,绥远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委书记、省长、第一书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王丕年(1915—2013) 横山武镇人。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延安县团特别支部少先队部长、团县委书记、延安县青年救国会主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延属地委委员,领导延安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模范县委书记”称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赠“善于领导群众”奖状。后任热河省平泉、宁城县委书记、热中地委委员,松江省民运部副部长,鞍山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松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人事局长,省监委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人事局长,黑龙江省民政厅长兼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高级法院院长,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顾委常委等职。曾参加领导开发北大荒,奔走中央有关部委、银行和山东,安置移民50多万。执法办案,呕心沥血被誉为松花江畔“老包公”。抗美援朝后期收养大批朝鲜孤儿,培养教育,为朝鲜培养了一批人才,受到金日成首相邀请率团访问朝鲜,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

刘秉温(1911—1979) 横山韩岔镇人。1929年随父逃荒到安塞县,30年代初投身革命活动,创建农村根据地。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肤甘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主席、延安县县长。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延安县委、政府被树为边区模范县,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赠了“善于领导群众”的奖状,并称赞“延安县同志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1943年提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兼延属分区保安处长,1946—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武装部长,延安军分区副政委,新四旅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十二师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运输局局长,国家交通部第五公路勘察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陕西省交通厅厅长,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副局长,攀枝花特区党委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国家交通部第一勘察设计院院长等职。曾被选为边区参议员,中共“七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代表。

高增培(1916—1996) 横山殿市镇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赤源县政府干事,横山县土地部、军事部干事、科长,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科长,中共绥蒙委员会秘书长、鄂托克旗、包固、乌审旗、城川、伊东、伊盟工作委员会书记、支队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伊克昭盟党委书记,军区政治委员,中央内蒙古分局委员、代秘书长,绥远省委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农牧工作部长、呼伦贝尔盟党委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正省级。高增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事业,领导开创伊盟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加强伊盟党政军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被誉为“民族团结的模范,蒙汉人民的贴心人”。

李兴旺(1921—2000) 横山党岔镇人。1935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青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区粮食委员、乡团支部书记、区团委书记、延安团县委少先队部长、组织部长,延安抗敌后援会主任,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干部科科长,中共延安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县委常委、书记兼延安南线指挥所政委,同胡宗南部多次战斗。延安收复后,任周至县委书记、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共青团西北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部长、工委副书记兼西北团校校长,曾率团出席保加利亚举行的世界青年联合会大会。1953年当选为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中央委员。1954年后,调任青海省农林厅厅长、工交部长、经委主任,海北州委书记、军分区政委、省计委主任,一至五届省委委员,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兼经委主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云南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省纪委书记,省顾委主任。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十二届中纪委委员。

孙长秀(1913—1983) 横山党岔镇人。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参加赤卫队,带领群众打富济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三皇庙村党小组长。7月转入米脂义勇军。他先后任抗日义勇队队长、米西独立营党总支书记、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组织股长、警备第三旅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组织剿匪肃特、保卫边区和粉碎三次反共高潮的斗争。解放战争中,孙长秀任西北野战军第四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等职。他为西野四军参加宜川、渭北、扶眉、宝鸡、兰州等战役,积极组织战役军需供给,保证了各个战役的胜利。全国解放后,孙长秀任甘肃省临夏军分区副政委,柴达木军分区政委,青海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兰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局长,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军级)。他长期在少数民族居多、气候恶劣的地区工作,发扬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民族路线、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团结各族人民和领导建设兵团后勤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立下不朽的功勋。

谷奇峰(1916—2000) 横山县雷龙湾镇(今属内蒙古乌审旗)人。1928年加入共青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一二〇师独立第六支队连长、六支队二营教导员,在六支队基础上成立第五军分区,历任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骑兵大队政委、绥南军分区归凉支队政委。在任托和大队政委时的一次战斗中,他乘马冲在前,马被敌炸弹击倒,腿被炸断,致终身残废。他伤口未愈出院,任军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之后,先后任晋绥野战军第八纵队卫生部政委,绥东地委常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河北省军区副政委,省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常委、省军区纪检书记等职,正军级。曾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曹海炳(1921—2008) 横山双城乡人。1935年参加横山游击队,同年编入中央红军一军团,翌年入党。1936年参加东征、西征战役。“七七事变”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参加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先后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二团、十三团和三分区情报站长、支部书记和十八旅保卫科长,多次参加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特务团特派员,十四旅保卫科长,二十八团政治部主任,四十六军一三六师供给部政委,四〇七团政委、团长,参加东北解放战争和辽沈战役。在锦州战役渗透战斗中,该团涌现出“白老虎连”“守如泰山连”英雄连和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参加平津战役后率部南下,参加解放湖南和湘西剿匪战斗,后驻守广东海防。新中国成立后,任一三六师参谋长,赴朝参战,在板门店附近三打马踏里,歼美、土(耳其)军1680名。回国后,任一三六师师长,四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吉林省委常委、吉林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福州军区炮兵政委、军区政治部顾问。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军二级红星勋章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二级功勋章。

田万生(1903—1997) 横山塔湾镇人。1934年不堪忍受地主劳役、打骂而弃雇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职业无产阶级革命者旅途,任赤卫队长、赤源县长城区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苏维埃乌审县政府主席,参加攻打镇靖、横山战斗和创建西乌审旗根据地。后任三边分区副官,鄂托克旗抗敌后援会主任、旗工委书记,伊盟工委委员、组织部长。他顶着老黄风,冒着严寒酷暑,踏遍鄂尔多斯草原,历经艰险,出生入死,奔走王府,深入牧民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上层,团结中层,发动各族群众,为开辟伊盟统一战线和解放事业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鄂托克旗旗委书记,伊盟党委副书记,第一副盟长,伊盟监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监委委员,内蒙古人大常委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伊盟政协主席等职,副省级。

曹又参(1901—1970) 横山雷龙湾镇人。青少年时在横山一高、榆林中学和北平平民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25年任榆中教员、训育主任,国民党驻宁条梁县佐,绥远第一师范教员,国民党甘肃第四师九旅参谋长、营长,三边十一旅团长、代旅长。1945年10月十一旅起义后,他到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称十一旅起义是“历史的火车头”。1948年由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副司令王维舟介绍,经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十一旅旅长、三边警备区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宁夏省军管会副主任、省军区副司令员,西北行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银川专员公署专员,宁夏自治区政协常委、政府参事室主任等职务。

谷自珍(1919—?) 横山雷龙湾镇(今属内蒙古乌审旗)人。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第二分校中队党支部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解放军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五七二团政委,参加著名的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秋,任一九一师政治部主任,昆明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校副政治委员,丽江边防军分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云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等职。曾荣获朝鲜党和政府授予的朝鲜独立二级勋章和国旗二级勋章,国家授予其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荣誉勋章。

郝玉山(1916—2005) 横山石窑沟乡人。1933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横山游击支队政委,米西县区委书记,独立营政委,安定县委统战部长,中央党校支部书记,边区党校总支书记,吴起县委副书记,定边县委书记,骑兵团政委,三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宁夏省政府委员、党组成员、财政厅、建设厅、农林厅厅长,中共海南岛行政区第一副书记兼行政区第一副专员,广东省农业厅厅长、甘肃省计委主任,宁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西北局农工部部长、农办副主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兼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党组书记,正部级。郝玉山同志在开创陕甘宁边区、巩固三边根据地,解放宁夏战役,接收银川和建设宁夏经济,发展海南橡胶生产,开创广东农业新局面中都做出了贡献。在文革中度过十年牢狱生活,家破人亡,“四人帮”粉碎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亲自领导启动世界之最——“三北生态工程”,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

李 平(1917—1999) 横山高镇人。9岁即开始当小长工。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党支部书记,中央红军大学特科营党支部书记、红三十军二六二团党委副书记,军部教导队指导员,通讯队长兼指导员,参加东征、西征战役。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通讯队长兼指导员、留守兵团军政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警备一旅民运股长和武装科长,绥德分区独立旅武装科长、绥德警备区和榆林军分区作战科长,参加北线横山、榆林、沙家店、清涧战役战斗以及榆林和平解放接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咸阳军分区教导大队长、副参谋长,率部参加天宝铁路建设,创造了生产进度佳绩。195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处长,新疆建设兵团第七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七师被评为兵团模范,李平被誉为“戈壁铁人”,受到周总理接见和表扬。之后,任总参谋部军务部顾问、副部长,总参谋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正军级。

鲁 直(1914—1971) 横山高镇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赤卫大队长、县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财政部长、中共西北局组织部组织科长、绥远省伊东工委书记兼靖远县委书记等职。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放日报》《群众日报》上推广了他的经验,被评为模范县委书记。1945年10月,转入部队,先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瓦子街、宝鸡、扶眉以及解放西安、兰州等地的战斗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计委主任、省委工业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国家农垦部机械物资局副局长、科委主任等职。

武志升(1910—1979) 横山石窑沟人。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赤卫队长、游击队长、支队党支部书记,边区保安司令部独立营连长、营长,保安县(今志丹县)大队长,关中分区青年独立营营长,边区警备三团副团长,关中分区南线指挥部指挥,西北野战军第四纵三十团团长,第一野战军第十一师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五师师长,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武志升曾参加创造陕北苏区,参加保卫边区、保卫延安,攻打榆林和瓦子街、渭北、西府、扶眉、兰州战役和甘南剿匪战斗,屡屡得胜。在扶眉战役中,荣获西野司令部“能攻能守”英雄团锦旗奖励;在解放兰州战役中,攻下兰州“锁钥”沈家岭。新中国成立后,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1959年率青海省民兵代表团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检阅并获得好评。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军委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范永贵(1917—2010) 横山武镇人。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骑兵团排长、团部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团政治委员。1951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起,历任丹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辽宁省营口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等职。1979年任辽宁省军区顾问,正军职。

杨士梅(1919—2005) 横山武镇人。1935年11月参加陕北红军,任红二十五军少共营战士,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二〇三团班长、四连通讯员。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炮兵政治指导员,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九团直属队组织干事、政治组织干事,淮海分区一支队一连政治指导员、三团政治指导员、淮海分区直属队副政治指导员,新四军三师特务团二营政治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满一团三营营长、西满独三师司令部三科科长、东北七纵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东北野战军七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空军干部管理部抚保科科长,军衔抚保处副处长、空军第一文化补习学校副校长,空军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校长、空军文化学校政治委员、空军第二军政治部副主任、空二军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顾问等职。

郭超凡(1919—1998) 横山县横山镇人,中共党员。1937年至1938年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延安通讯学校学习。1939年到1958年,先后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二支队电台队长,察哈尔军区电台中队长,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安东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北京高级防空学校雷达系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后,历任雷达学校副校长,武汉空军司令部雷达兵部主任、副参谋长,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顾问等职。

何英武(1915—1986) 横山塔湾镇人。1929年参加少共、农会组织,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游击队政委、赤源县委军事干事、内蒙古骑兵游击队支部书记,三边骑兵团总支书记、供给处主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科长,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科长、生产处长、大队长,冀热辽军区后勤科长兼胜丰公司经理,热河省热河分区烟政局长、专区粮食局长,军分区后勤部长,参加争夺热河和承德保卫战斗,为保障后勤供给,舍生忘死,功绩卓著,受到东北局领导表扬。新中国诞生后,任热河省政府委员,工业厅副厅长、厅长。河北省委工交部副部长,电子工业厅长、党组书记,省政协常委等职,副省级待遇。

孙久德(1917—1976) 横山党岔镇人。1935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子长县政府经济员、总务科长、陕甘省财政厅巡视员、甘肃省镇原县区长、书记、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镇原县委副书记、书记,陇东地委组织部长,武都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书记,甘肃省委财贸部副部长,兰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甘南自治州委书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白进勋(1931—1988) 横山韩岔乡人。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期间,他毅然辍学参加革命。1948年入团,1949年入党。历任石窑沟区青年干事、团区委书记,横山县委组织部干事、县委办公室主任,陕西省委肃反五人小组秘书、组长,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铁路梅七线工程团副团长,陕西省建委政工组副组长、组长,建委副主任,省建筑工程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劳动人事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等职。(www.xing528.com)

谢文祥(1918—1986) 横山石湾镇人。1934年参加游击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刘志丹警卫员、七十八师连指导员、冀东十五军分区支队长、东北九纵一三六师团参谋长、副团长、四十六军炮兵团长、步兵预备九师副师长、甘肃省临夏军分区副司令、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曾参加东北战争、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甘南平叛斗争。1984年经批准为副军级离休。

邵凤鸣(1923—1997) 横山雷龙湾镇人。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护士班长,中央机关卫生门诊部医生,曾多次给朱德、刘少奇、董必武、贺龙等中央领导诊治疾病。解放战争时期随主力参加渭北、宝鸡、扶眉及解放西安、兰州等战斗战役,为军队医护工作做出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野战军后勤公共卫生学校主治医生,西北军区第一门诊部代主任和第三门诊部副主任兼医务科长,兰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卫勤科科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副校长、顾问等职,正师级。兰州军区授予“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旗荣誉章。

刘世昌(1909—1993) 横山殿市镇人。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县游击队长,延安县南区、乌阳区、蚌龙区区长,延安县国民经济科科长,县联社主任兼南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因工作成绩卓著,毛泽东主席亲手为南区合作社题写了“合作社的模范”奖状,被评为陕甘宁边区模范工作者,荣获证书、奖章。1948年调任绥德分区工会办事处主任。1949年调青海省工作,先后任省供销社副主任,省商业局局长,省工会主任等职。刘世昌是胡耀邦的忠实朋友,又抚养了胡耀邦的一个儿子。为榆林煤炭出口,1981年9月,带领横山工交局长和榆林地区工交局长亲自到北京走胡耀邦总书记的“后门”,1982年榆林首次被安排了出口煤炭任务。

黄儒彪(1914—1968) 横山县高镇人。少时随父逃荒揽工。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至1949年,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绥德军分区司令部参谋、西野第四军十师二十团参谋长,团政治指导员等职。期间,他率部参加了攻打靖边宁条梁、荔北、草滩子和兰州等战斗战役。在蒲城锦缩山狙击战中,双腿负伤,仍继续坚持战斗,使我军安全转移。在解放兰州战役中,担任攻击营营长,率部攻打沈家岭战略要地,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激战,夺回了阵地,为解放兰州扫除了障碍,上级授予“攻无不克英雄营”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率所部在巫山铁路建设中,高质量地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荣获“生产模范营”荣誉称号。1959年调任上海市耀华玻璃厂第一副厂长。

杨芝芳(1905—2001) 女,横山武镇人。1921年除夕,与高岗结婚。1935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服装厂厂长,定边县妇联主任,延安妇女商店主任,陕甘宁边区保育分会主任,边区政府民政科长,保育科长,全国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委员,西北保育院院长,西北保育委员会主任。1954年被选为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被选为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会常委。后经组织批准为副部级待遇离休。

折聚英(1920—2007) 女,横山塔湾镇人。1928年随母乞讨逃荒到延安,1935年由童养媳参加红军,转战西北、华东、华北,是横山唯一被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师级女军官。她的事迹曾以《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两次出版,收入《星火燎原》丛书,成为反抗封建、解放妇女的典型。历任延安扩红宣传员,柳林区妇联主任,县民政科员,县妇联主任,陕甘宁边区第一、二、三届参议员。抗战胜利后,她奔赴华东,任胶东军区独立团政治指导员,东海军分区指导员,华东军区警备五旅保卫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十师留守处长,铁道兵宝成铁路第一指挥所政治协理员等职。1955年转业,任铁道部幼儿院院长,安徽省军区子弟学校校长,之后又归部队为师级。聚英曾先后在中国女大和西北党校学习,被评为“学习、劳动战线英雄”,荣获中央领导题写的:“女大之光”“劳动英雄”奖状;被东海军分区评为三等功,安徽省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在上海警备区军民共建文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国家授予三级自由勋章,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勋章。

闫盛文(1915—1990) 横山石窑沟乡人。1935年加入共青团,开展党的地下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横山县乡长,副区营长、指导员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十团连指导员。1949年转业到甘肃省永昌县宁远区任区委书记,县法院院长,武威、张掖行署监察处长,民政局长,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公安处长,森林经营管理局局长等职。地师级待遇。

韩起祥(1915—1989) 横山党岔镇人。3岁时患天花病致双目基本失明,9岁开始跟师傅学艺说书。曾接受刘志丹的游击队资助,以说书宣传革命:“想红军,盼红军,红军来了都翻身”。陕北解放后参加革命文艺队伍,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改革陕北说书。他会说100多部传统书,会唱170多种民歌小调和自己编创的527部、篇约260万字新书词,深受群众的喜欢。通晓盲文,通读《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盲文本,用盲文编书、写信、记事;多次给毛泽东、朱德等中央和边区领导说书。培育出盲艺人300多人,在文艺界享有盛名,曾多次当选陕西省、西北地区和全国文代会代表并获重奖。《韩起祥与陕北说书》《韩起祥评传》等专著出版,撰述韩起祥传奇的一生,被称为“我国著名的曲艺作家、说唱艺术家、曲艺界一面旗帜”,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一曲颂歌”。新中国成立后,韩起祥历任延安曲艺馆馆长、延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北曲艺改进会主任,陕西省曲艺协会主席、文联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杭尚文(1910—1985) 横山高镇人。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横山县石窑沟区地下党支部书记,子洲县政府科长,绥德专区工会办事处主任,陕西省供销社供应处处长,陕西省商业厅商政处处长,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学员处处长,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宝鸡分公司经理等职,地师级。

邵凤麟(1903—1939) 横山雷龙湾乡人。1919年全家逃荒到甘肃省华池县南梁小河沟老庄河谋生。1933年11月,刘志丹、高岗率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到南梁,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邵积极参加红军活动,其家中成为“闹红”的据点。本月下旬,习仲勋以南梁老庄河一带创建庆阳游击队,邵成为首批游击队员并参与了组建活动。1934年9月,邵随南区党委书记张邦英组建了中宜游击队,任队长。是年冬,在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反“围剿”中,被敌军重兵包围,中宜游击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可他毫不气馁,恢复了中宜游击队。1935年2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邵挥师南梁,投入了南梁保卫战。之后,奉命配合红二十六军骑兵团东进宜川、韩城、合阳、白水、蒲城一带,截断榆咸公路,钳制延安敌军,配合主力红军在陕北作战。5月,奉命深入延安敌占区,组建了肤施游击队,任队长,配合骑兵团在高桥川口歼敌一部。邵率领游击队随红四十二师师长杨森率领骑兵团继续东进,在延安南川三十里铺、临镇等地歼灭民团398人,其中俘敌民团队长杜养吉、王建华等48人,击毙民团副团长冯备山,缴获枪支500多支,服装200多套。7月,宜川、延长、延安、甘泉等县的6个支队600多人,合编为陕甘边区红军二路游击师,邵任司令员,后改称陕甘边区红军四路游击师。1935年10月,在“左”倾肃反中,被关押,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后平反,任红军第六游击队支队长,兵力达300多人,活动在洛川一带。1939年,因战斗中负伤过重,与世长辞。

马尚龙(1910—1965) 横山镇人。幼年家境贫寒。1946年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横山武工队队长,游击支队队长。1947年4月,他与宗文耀匪部作战中荣立二等功。1948年3月,在横山镇柴兴梁与敌自卫队激战中负伤,评为三等甲级残废。1950年3月,国民党军张廷芝在河北一带骚扰,他带领游击队协同三十九团展开清剿之战,抓获土匪3名,缴获步枪两支,战马1匹,毛驴两头。上级授予其“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后任横山县大队部参谋长,县兵役局副局长。1955年转业后,历任波罗区委副书记,县民政科副科长,卫生科副科长,县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县药材公司经理等职。

胡景铎(1914—1977) 陕西省富平县人。历任国民党十七军军务处长,八十四师团长,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1946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他率部横山起义成功后,任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师长,榆横政务委员会主任。1947年6月任西线指挥部副司令员,1949年任陕北军区第二副司令,1950年任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副军长、军党委委员,1955年后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顾问等职。

王世泰(1910—2008) 陕西省洛川县人。1929年加入共产党,历任二十六军团长,陕北军委军事副部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北线战役指挥部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四纵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甘肃省副省长,铁道部副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计委副主任,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张仲良(1907—1983) 陕西省耀县人,中共党员。1932年参加革命,历任耀县县委书记,第三路游击队政委,二十六军团政委,中宜革委会主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专员,榆横战役指挥部政委,西野四纵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青海省委书记,甘肃省委书记,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七大、八大代表,中共八大候补委员。

席九鸣(1915—1997) 横山艾好峁乡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在抗敌后援会工作。1946年10月后,历任横山县李先区区长,石湾区委书记,高镇区区长,县公安局局长,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县监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副地师级待遇。

姚进贤(1915—1992) 横山艾好峁乡人。1935年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赤源县威武区、长城区白区部长、区委书记,横山县委统战部长、组织部长,富县太乐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横山县委副书记、书记,定边县委书记,榆林行署副专员、专员、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陕西省农业银行榆林中心支行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财委主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知青办主任、党组书记,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副省级。

王子青(1921—?) 横山塔湾镇人。1936年12月参加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靖边县长城区青年主任,横山县李先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榆林地委宣传科科长,神木县委副书记,陕西省卫生厅公共医疗科科长,省级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靖边县县长、县委书记,横山县委副书记,榆林地区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榆林行署文办主任等职。地师级。

张汉武(1911—1989) 陕西米脂县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米东区委书记、神府团特委书记,红三团政委,陕甘宁边区青救会社会部长,中共横山县委书记,绥德分区党校校长,延安专署专员,陕西省委统战部长,陕西省检察院代检察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杨步浩(1905—1977) 横山魏家楼镇人。8岁丧母,1928年逃荒到延安。1934年他积极和红军游击队一起打土豪,斗地主,分土地,发奋生产,多打粮食,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夫妻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翻身不忘共产党、毛主席,年年超交抗日救国粮,在1939年和1940年边区农业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受到边区中央局、边区政府奖励。1941年他一次交救国粮9.5石,红军优待粮1石。杨步浩是毛主席的农民朋友之一,并为毛泽东、朱德、高岗、林伯渠代耕。40岁时,毛主席为他诞辰送“与人民同寿”红绸贺帐。1946年春节,杨步浩带领秧歌队给毛主席拜年并赠“人民救星”金字匾。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时,他弃耕投军,参加保卫毛主席的战斗,作战勇敢,受到林伯渠表扬。后转业到延安种子站、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以亲历亲见为史实,介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受到中外观众好评。新中国成立后,他三次到北京看望毛主席。

吴满有(1894—1959) 横山石湾镇人。是毛主席的农民朋友之一,中共七大代表,陕甘宁边区著名劳动英雄。1928年大灾荒年间逃荒到延安吴家枣园落户拓荒,坐过牢、挨过军棍,母亲、妻子活活被官府、狗腿子逼债致死。1934年“闹红”,他参加打富济贫,分到土地、牲畜,政治翻身,经济富裕。他翻身不忘本,年年超交救国粮,为毛泽东、朱德、高岗、林伯渠代耕口粮,送弟弟、儿子参军。1939年他被树为陕甘宁边区模范劳动英雄,当选边区参议员。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开展吴满有运动”、创造“吴满有乡”,边区政府号召“向吴满有看齐”,“吴满有的方向就是边区全体农民的方向”,掀起劳动竞赛热潮,发挥了榜样无穷的力量,为推进边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运动,击破国民党经济封锁,成为中外驰名的显赫人物。开劳模大会,吴满有的画像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并列悬挂,毛主席亲手给他题写了“全国有名”奖状。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他将4条牛、40只羊、50多石粮献给政府,弃农从军,任西野二纵民运部副部长,保卫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参加陇东、榆林、沙家店、瓦子街、渭北等战役。1948年在宝鸡战役中所部被打散,吴满有为抢运物资滞后被敌俘走,押往西安、南京,在审讯中同敌人进行斗争,被一个绥德汪姓的敌工冒充吴满有口音在敌台发表反共讲话,让吴背黑锅忧郁而死。

张丕谋(1906—?) 横山韩岔镇人。1934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锄奸主任,区保安助理员,延安保安处侦察员,志丹县检察长,延安地区检察长等职。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以“锄奸何惧死”的精神,深入群众,进梢沟,越山岭,抓特务、叛徒和土匪多人,绳之以法。1937年4月,周恩来副主席乘坐汽车去西安,在九焰山遭土匪袭击,张丕谋接受侦察和抓土匪的任务后,深入深山老林,走访猎户,摸清情况,终于在金盆湾附近的山洞里消灭了李青伍等一伙匪徒,受到上级的嘉奖。他多次剿匪肃特,累立功勋,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授予“锄奸英雄”称号,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之后,出席过地、省、全国政法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被群众誉为“张青天”。

王庆海(1907—1981) 横山党岔镇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10月,参加惩治当地土豪后离开家乡到延安。1935年4月,担任登高峁村农会主席,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历任中共肤施县委委员、中共一区区委委员,延安县中区乡党支部书记,延安县中区区委军事部部长,政法委员。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历任延安县北一区区委书记,延安川口区区委书记,中共延安县委巡视员,延安县参议会候补常驻议员,延安县金盆区区委书记。在大生产运动中,配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军垦屯田,受到组织嘉奖。1943年至1946年9月,任中共延安县委组织部部长,参加中共七大。1946年9月后,历任榆林县响水区区委书记、区长,县民政科科长,镇川县副县长、县长,镇川县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参加延安保卫战及沙家店、青化砭战役,带领机关人员和县、区游击队打击敌人,荣获解放西北军功纪念章。1949年9月至1962年8月,调任中共甘肃省酒泉县委书记,中共甘肃省酒泉县委第一书记,甘肃省酒泉专员公署副专员,甘肃省张掖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张掖地委常委,张掖专员公署党组副书记,张掖地委书记处书记。“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12月后,历任中共甘肃张掖地委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张掖地区行署顾问等职。

侯吉国(1912—1946) 横山韩岔镇人。出身贫寒,童年时以揽工度日。1929年,横山发生特大灾荒,举家被迫流浪甘泉。1934年,在延安参加陕北红军第八支队,在粉碎敌人对陕北、陕甘宁两次军事“围剿”中屡立战功。1935年10月,他率八支队一部,在延安十里铺决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临危不乱,指挥若定,集中优势兵力,狠狠打击先头小股敌人,取得全歼一路的胜利,进而衔尾追歼,取得全面胜利。不久,八支队编入红军三总队,后统编入二十七军,历任班、排、连、营、团长,随部转战西北、华北,英勇善战,功勋着著。1946年7月,随部挺进河北。在一次战斗中,先正面攻打,屡攻不下,部队伤亡很大。他冲在敌人城堡前,不幸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李文焕(1920—1948) 横山石湾镇人。少年在石湾高小读书,不久,因生活所迫辍学,给地主当小工。1935年,在石湾找到刘志丹,要求参加红军,同年参加了横山游击队。翌年,随军转入山西抗日前线。在一次对日寇战斗中,他的子弹打光了,冲入敌群展开肉搏,浑身七处受伤,未下火线,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他离队回乡。1946年,文焕参加自救队,后编入横山独立营,任连长,由于指挥果断、作战勇敢,连续重创敌人十余仗。1948年6月,带领独立营在榆林三卜树滩与宗文耀匪部激战。面对敌人数倍于己,并以骑兵冲撞,独立营奋勇冲杀,伤亡过重,向南突围时,饮弹洒血,壮烈牺牲。其父生疆、兄文元,均为国捐躯,人称“一门三忠烈”。子继烈,继承先辈遗志,参加解放军,屡立战功。被誉为“忠烈门第,报国赤子”。

杨增占(1919—1964) 横山武镇人。1935年加入共青团,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长、公安特派员、区长、区委书记。1949年5月,杨引领骑兵连在麻生圐圙出奇制胜,将匪军击溃,营救出两名被俘同志,因剿匪有功,部队奖励20响手枪1支。1951年秋,杨查找到敌营长马仲清、马仲山踪迹后,率5位同志,全副武装,日夜兼程,直捣匪巢,“二马”束手就擒,被押到榆林处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榆林县农林水牧局副局长、局长,县委委员,牛家梁农场场长等职。1954年,他提出兴修110华里榆东渠,造水地10多万亩的宏伟设想。为使设想变为现实,他把雄心壮志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带领干部群众勘察测绘,引水拉沙,经过艰苦创业,渠田配套完善,使荒漠变为良田,沙海变成绿洲,创造了陕北水利史上的奇迹,出席了县、地、省和全国群英会,省地报纸专题报道,赞扬这位治沙英雄,拍摄记录片《沙海红旗》,《人民画报》刊登了有关照片。1960年以全国劳动模范参观团成员出访了苏联及匈牙利等东欧国家。

范永福(1913—1948) 横山武镇人。出身贫寒。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长,安塞县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转入绥远,任集宁市委组织部长,绥蒙区土改工作团长等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扬。1948年7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疯狂反扑,他奉命带领绥蒙土改工作团参战,在凉城坚守阵地中多次打退敌人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在突围中受重伤被俘,但他坚强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惨遭杀害。

高增岳(1916—1949) 横山殿市镇人。青少年时在继先,横山一高就读。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提任国民党第十一旅第二团排长、连长。1945年10月25日,参加安边起义成功,提任八路军新编第十一旅第二排第十一连连长、三边分区八团二营营长、西野二兵团四军三十三团副团长。期间,他带领所部参加了北线、袁大滩、澄合、荔北、陕中、西安等地的战斗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949年7月12日,在扶眉战役中,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果断地指挥二营战士在与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胸部负伤,伏在地上指挥,用尽最后的力气指挥战士们向前冲,直到第三次头部中弹壮烈牺牲。二营战士们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攻下阵地,将敌主力全歼。高增岳的英雄事迹编入《决战扶眉》一书中,并赞誉其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出色的指挥员”。

郝登鸿(1911—1945) 横山雷龙湾镇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乌审旗建立党的联络站,开展地下工作。后任一二〇师联络参谋、七一五团政委,归武边区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1940年,为打通国际联系,他奉命北出外蒙、苏联。回国后,于1945年8月赴东北工作,行进至乌兰察布盟左后旗的杨贵村时遭遇土匪,激战中牺牲。

魏怀礼(1908—1973) 陕西省子长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6月,先后任子长县政府主席、中共横山县委书记、游击师长、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巡视员。1937年7月后,历任晋绥边区中共岢岚县委组织部长、五寨县委书记、临县县委组织部长、晋绥分局四地委副书记、吕梁区党委组织部长、晋南工委组织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劳动局局长,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中共陕西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省委委员等职。

杜秉德(1909—1979) 陕西省米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至3月,在陕北酒店坪学习后分配到陕北米西区二十三支队任队长,后任党支部书记。1935年6月后,历任米西六区区委书记,米西县委边区部部长,横山独立营副政委,米西公交委员和县委组织部部长,横山县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1949年10月至1953年1月,历任敦煌县委书记,玉门县委书记,酒泉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委员,张掖地区监委书记、地委委员、地委常委,张掖市委书记处书记,甘肃省贫下中农协会专职委员等职。1963年3月离休。

张世杰(1905—1996) 高镇人。1935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1936年1月至4月任红泉县战二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主席。1937年1月至1949年5月,先后任延安县西区区长,延安县法院裁判员、院长,延安县保安科科长,子长县保安科科长,延属分区保安处副处长,绥德分区保安处副处长。1950年10月至1965年3月,先后任绥德地委常委、绥德分区保安处处长兼检察长,横山县委书记,榆林县委副书记、县长,横山县委书记,榆林地委监委委员。1979年12月至1989年,任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白振德(1913—1970) 山西省兴县黑峪口人。自幼家境贫寒。1933年毕业于兴县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师。1938年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长、区助理员、区长。1948年调入陕西,任神木县政府科长、中共榆林地委秘书、政研室副主任。1951年起,历任府谷县委书记、神木县委副书记、书记,榆林农学院党委书记。1963年后,调任横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郁愤成疾,于1970年10月29日病逝。

白振德一生光明磊落,为政清廉,工作勤勉,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文革”中,虽身处逆境,但他刚直不阿,坚持党性,勇于同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作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1996年冬至,中共横山县委为其立碑,誉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公仆。

张子卿(1913—1973) 横山县雷龙湾乡郭梁村沙旋沟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横山大年馑,饿殍盈野。为求生存,子卿举家逃荒延安,年方15岁即给财主家放牧牛羊。1935年8月,在延安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为陕北红军延安游击队战士,后任班长、指导员、延安南区青年组织主任、延安南区政府主席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县政府巡视员,延安川口区区长,陕甘宁边区延尉分处事务主任,延安青化砭区区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游击队政委,延安丰富区区长,延安县政府科长,曾多次参加保卫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战役战斗,如著名的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在战斗中,他带领游击队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屡建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陕北行署副书记,中共定边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榆林专区工会主任,中共神木县委、横山县委、榆林县委、横山县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蒙受冤屈,被关押三年之久,1970年得到平反,恢复原职。1973年病逝后,中共横山县委在悼词中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是一生追求真理,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英勇战斗,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的优秀革命干部。

吴汉锦(1932—2003) 横山镇人,革命烈士吴亚雄之子。受其父革命思想的熏陶,青少年时就给游击队站岗放哨,送情报,打土豪,分田地,搞土改,坚持革命斗争。解放后,带头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并担任高级社主任。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年轻社员劈山修渠,引水拉沙,淤泥造田,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1964年被推选为古水村党支部书记后,对古水山水田林路进行了整体规划,首先组织群众将原先修的小块水地进行拉沙改造,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将1000多亩贫瘠的沙滩地改造成大块的高标准水浇田。1970年至1974年,对古水大坝进行移河改道,筹建高抽站,使300亩坝地变成稳产高产水浇地。1976年,又建起了“胜天池”和高抽站,终于使十九平塌变成了水浇田。吴汉锦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全大队粮食总产量由50年代的10来万斤增加到1975年的110多万斤,平均亩产1000多斤,人均粮食1800斤,给国家交售公粮50万斤,人均贡献800多斤,达到全区第一,全省第二,被地区树为全区农业战线上的标杆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向全省发出“向古水学习”的号召。吴汉锦也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第九届至第十三届横山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92年,在其步入了花甲之年,仍坚持跑项目,筹资金,花了五年时间将东阳山1700亩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把周围十几条沟都筑起了淤地坝,修通了两条10公里长的上山道路,植树造林3000亩,种植松柏树20万株,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被陕西省水利厅授予“全国水土保持流域治理重点地区,陕西省无定河流域第一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吴汉锦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多次被省、地、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带领群众三次修缮村里学校,并在东阳山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怀英阁。他因病去世后,乡亲们为了永久纪念,自发地在东阳山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黑义忠(1923—1993) 陕西省绥德县人。青年时在绥德、榆林中学、陕西师专就读。1948年毕业后,在榆林职中任教,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同雷鸿仪等5人为“和平解放榆林促进会”领导小组骨干成员,发动工农商学兵各界游行,联络万余人签名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促进了榆林的和平解放。1949年6月,提任教导主任,兼任职中、榆师联合党支部宣传委员。1952年春,调往神木县负责恢复建设神木中学,新选校址建校。1953年5月,出席全国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合影。1955年,调任筹建横山中学主任。在满目荒凉的沙滩上选定校址,测田量地,规划绘图,创业建校,秋季即招生180名。不久,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师生艰苦创业、兴学育人,以坚强的信念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拟定各项规程,使学校步入教学、建校同步发展轨道。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他以身作则,亲自任课;对新任和学历低的教师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尊重所谓“右派”教师,发挥其专业特长。建立健全党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师生思想活跃,政治风气浓厚;学校经常开展文艺、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考、高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文化大革命”后任横山中学校长,一如既往抓教学,学校再现生机。在横中近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中,他呕心沥血、兴学育人,为国家培养大量建设人才,桃李满天下。1982年春调任绥德师范党总支书记,次年调任榆林中学顾问。

王成文(1934—1992) 横山县韩岔乡范家河村人。青少年时在韩岔、殿市、榆林农校上学。1957年毕业后分配在横山县殿市农技站工作。1959年9月,考入陕西中医学院本科医疗系学习。1965年起,在榆林县医院、榆林地区中医院、榆林地区卫校从事临床诊治和教学工作。1978年9月,调横山县创办中医院,任院长、名誉院长等职。1985年10月,当选为全国中医学会陕西分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外科学委员会委员、榆林地区中医学会副会长、横山县中医学会会长。1987年12月,授予中医外科主任医师职称。其精心研制的治疗慢性疮疡的“三仙丹”,疗效达90%以上,荣获榆林地区科学进步二等奖、陕西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奖。他撰写的《三仙丹治疗慢性骨髓炎15例》等多篇论文获榆林地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被《陕西中医》《长城医讯》等书刊刊登。多次荣获省、地区、县授予的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医务人员等荣誉称号。1998年起连任政协横山县第一、二、三届副主席。

杜良才(1934—?) 横山塔湾镇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应征入伍,在中印边界反击战中,英勇杀敌,身负重伤,成了只有半条腿的一等伤残。在陕西省荣军疗养院治疗伤愈后,怀着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经再三请求,领导批准,于1965年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建设山区,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锻炼,首先闯过了走路关;他一心扑在集体上,为集体看柴油机,开推土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改变山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他当上了保健员,为群众减除病痛。1971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石井大队党支部书记,县贫协副主席等职。1973年7月25日,中共榆林地委做出在全区开展向杜良才同志学习的决定。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硬骨头战士——杜良才》的长篇通讯,《解放军报》《陕西日报》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8月11日,中共榆林地委宣传部编印了《坚强的革命战士——共产党员、一等伤残军人杜良才同志的先进事迹》一书。

王世军(1940— ) 横山高镇人。1960年参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他与庞国兴、冉福林3人与部队失去联系,进入印军腹地,三人组成战斗小组,对印军一个阵地发起突然袭击,迫使印军丢下大炮逃跑。旋即在庞国兴的带领下,向逃窜印军猛烈追击。然后又攻击印军一榴弹炮阵地。在几次战斗中,三人虎胆深入印军阵地15里,先后战胜敌人5次,攻占印军炮兵阵地两个,击毙官兵7人,缴获大炮7门、炮对镜和望远镜4架、电台4部、推土机和汽车4辆及军用地图等。兰州军区为王世军记二等功,并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转业后,在延安自来水公司工作。

王立岗(1964—1986) 响水镇沐浴沟村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自幼学医。1982年入伍,先后担任一四一师四二二团卫生员、师医院医生。1985年底,请赴云南老山前线,在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英勇顽强地救治伤员,荣获“模范战地卫生员”称号。1986年12月17日下午,身负重伤,流血浸体的王立岗在炮弹临爆之瞬间,捐伤躯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追认一等功臣。为烈士昭名,教勉后人,1987年,横山县人民政府安葬烈士忠骨于走马梁。后日久碑石斑驳,不便观瞻,百余生前战友又捐资立碑于无定河畔香山之阴,以永久缅怀、纪念烈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