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到1966年,在中共横山县委、县人委的领导下,横山县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十年中,虽然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撤并、恢复县置的折腾,但全县人民为实现中共横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横山县1956年到1967年农林牧生产发展规划》,与穷山恶水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因在指导思想上自始至终未能摆脱“左”的干扰,致使全县的工作也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为了适应我国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的新形势,克服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中共中央1957年4月27日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共横山县委遵照中央决定和上级的部署,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结合生产和工作,在全县开展了整风。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县区乡400多名干部参加整风会。会议动员贴“大字报”,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揭发领导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作风,突出揭露干部中纪律松弛、工作疲沓、不求进取现象。在整风运动中,广大群众和爱国人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但极少数右派分子却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起进攻,妄图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稳定社会主义制度,中共横山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在全县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与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资产阶级右派的猖狂进攻,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阶级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保证了党的领导,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因在反右斗争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把一些正常的意见视为右派言论,致使24名知识分子和党内干部被错误地定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1957年8月,公安机关破获了武镇“联盟党”反革命案,为首者白进功、白进智被法院判处死刑,300余名追随者中有17名被判轻重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余都经教育后释放。
1958年6月10日至13日,横山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城关镇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98名。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县人委工作报告、全县1957年财政决算和1958年财政预算报告、关于1958年工农业生产计划和一至五月份执行情况的报告、县法院工作报告,选举了由21人组成的第三届县人民委员会和出席省人大代表,县长为马俊升,副县长席九鸣、王怀智、李志诚,县人民法院院长为王建林。
1958年6月25日至29日,中共横山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城关镇召开,出席代表116人,列席代表46人。大会选出17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横山县委,选举张世杰为第一书记,贺长光为书记,张子卿、刘锦业为副书记,选举出由6人组成的县委监察委员会。大会贯彻党中央八届二次会议和榆林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号召全体党员“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说,以虚带实”,领导全县人民尽快实现人民公社化。讨论通过了全县《1959年农业生产计划》《农业税制改革》《粮食体制改革》《掀起全民技术革命,发展地方工业》等决议文件。
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于1958年在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横山县在指导思想上的盲从,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9月,毛主席说“人民公社好”。县委在城关、雷龙湾不到10天就试点建成人民公社,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掀起。至11月中旬,横山县在原36个乡的基础上建成了17个人民公社,29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改建为260个生产大队、800个生产队,宣布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照搬苏联集体农庄庄员每天在公共食堂吃饭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县推行食堂化,宣传“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等极“左”思潮口号,强迫公社社员吃公共食堂。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至年底,全县实现食堂化,粮食浪费严重,社员群众不满。到1959年,在毛主席的过问下,全国吃公共食堂的错误做法才得以纠正,但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挫伤。全县盲目组织在殿市黒木头川上千人的大炼钢铁,劳民伤财,收效甚微。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这些“左”倾错误和当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横山县的国民经济出现了较严重的困难。
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横山县除了石湾区和马家窑子乡并入靖边县、付家坪和孙园子并入米脂县外,其余全部并入榆林县,横山县行政建置被撤销。1961年10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上级又决定恢复横山县建置,重新成立中共横山县委,并由榆林地委任命了横山县委、县人委的领导班子。原并入靖边、米脂的公社(乡)也划归回横山县,当时横山县辖32个公社、519个大队、2029个生产队。10月18日至19日,横山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城关镇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选举分县后横山县人委组成人员和县法院院长,部署全县经济工作。选举产生了由15人组成的横山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李志诚为县长,王万成、席九鸣、李本义为副县长,赵守诚为县人民法院院长。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精神,确定全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和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分配方式进行粮食和红利现金分配。一般是粮食交过农业税(以粮食作价缴纳)和公购粮后按人口8或7;工分2或3的比例进行社员之间的分配,红利现金则全部按工分分配。纠正了“一平二调[3]”的“左倾”错误做法,较好地调动了广大社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1962年2月26日至3月1日,中共横山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07人,列席代表43人。大会选出由16人组成的中共横山县委员会,选举张世杰为第一书记,李志诚、李子彦、刘锦业、张子卿、贺守让5人为书记处书记。这次会议是在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民主生活问题的报告》。会后,横山县委认真贯彻党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和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领导全县人民战胜了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和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县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和省委甄别工作座谈会精神,对全县自1957年至1961年政治运动中错误判断、处分的党员、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和党外人士进行逐一甄别平反,并给部分“右派分子“摘掉了帽子。通过甄别平反工作,澄清了是非,增强了团结,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首先在青少年中展开,逐步发展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活动。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人的成长和进步。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2月13日,毛主席发出号召:“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典型。”此后,“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在全国传播,全国工业交通战线兴起了学习大庆的运动,大庆也成了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县委的领导下,我县工交战线也展开了学大庆运动,苦干巧干,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79年,樊家河煤矿被省革委会表彰为“大庆式企业”。
1964年8月,毛主席提出要向大寨学习。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多年来同穷山恶水作斗争,建设大寨田,发展农业生产。在1963年遭遇田毁窑塌特大暴雨灾害之年,不仅不要国家救灾粮、款、物资,反而通过大干苦干夺得了大丰收,为国家贡献了6万公斤公购粮,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64年12月周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并将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从1965年开始,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横山县也随之全面展开。
1968年12月下旬,横山县连续三次召开了县革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赴大寨参观代表团的参观考察报告,进一步研究部署了在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首先在全县发文件、办广播专栏,展开大学习、大宣传,大造学大寨舆论和声势。其次由参观大寨回来的干部办学大寨学习班,接着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举办学习班,制定出农业学大寨具体计划规划,要求以愚公移山精神重新安排山河,建设大寨式大队、公社。第三,全县各公社、大队都召开社员群众动员大会,让干部社员表决心,表扬学习先进人物,树立学大寨典型,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7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发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意图是在全国逐步建成一个个大寨县,以彻底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
在中共横山县委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连年干旱的自然灾害,在生活困难、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打坝引水,劈山填沟,修造水地;修建旱坝,治理山沟,淤造坝地;修建梯田,改善条件,增加产量等等方式学大寨,1970年代,县委副书记何立勋带领近百人的农田基建团,硬是将石马坬无定河道移往西岸,在河床里造出稻田3000多亩,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做出了榜样。到1978年,全县共修建起中小型水库82座,蓄水能力达12379万立方米,发展水地11万亩;建成大小淤地坝1984座,淤出坝地4万亩;新修水地1万多亩,修水平梯田19万亩,稳产高产水坝梯“三田”达到24万多亩,人均1亩多,农业学大寨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在学大寨运动中,全县人民大学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同志英雄事迹,促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掀起新高潮。全县干部社员努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宣战。白天大干,晚上夜战,大年三十不休息,初一起来照样干,显示出了苦干奋斗,英勇顽强的崇高时代精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学大寨运动逐渐停止。但农业学大寨这种时代精神,却为后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1963年7月23日至26日,横山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71名。大会听取了县委书记张世杰所作的《当前形势的报告》,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县长李志诚作的《一年来县人委工作报告》、副县长王万成作的《1962年财政预算和1963年财政决算的报告》、副县长席九鸣作的《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报告》和县法院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出席省第三届人代会代表和县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20名,李志诚为县长,王万成、席九鸣、马维良为副县长。(www.xing528.com)
9月17日至22日,中共横山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会议应到代表143名,实到94名,列席41名。会议代表听取了《当前形势报告》《县委工作报告》,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作出了《从本年起至六五年冬止,分期分批在本县农村中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定,补选了1名县委委员,2名候补委员,选出5名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
1963年12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抓紧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和《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及中共横山县委扩大会议决议,横山县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铺开。随后,陕西省委、榆林地委又派出一批干部到各县开展清工分、清账目、清财产、清仓库的“四清”工作,横山县也抽调了大批干部组成社教工作团,深入农村进行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城市里也开展了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以及反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到1964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即后十条),此后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一些农村干部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斗争。
1965年1月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在城市和农村按照“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规定展开了“四清运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选拔干部,健全领导核心,解决干部思想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这场运动是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下进行的,“二十三条”又规定社会矛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致使不少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对个别领导干部进行了不适当的处理。
12月21日至24日,横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76名。大会审议通过了《横山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关于1964年财政决算和1965年财政预算的报告》和县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21人组成的横山县第六届人民委员会,县长李子彦,副县长席九鸣、马维良,选举张存良为县人民法院院长。
在这一时期,全县的经济建设工作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工业上,1956年将樊家河煤矿由公私合营转为全县第一家国营煤矿,新招工人100多名,扩建了矿井,提高了产量。1957年樊河煤矿采用蒸汽机带动10千瓦发电机发电,结束了全县无电的历史。1953年,榆定公路横山段破土动工,到1955年12月竣工通车,境内有史以来迎来了汽车运输,1961年榆林专署分配横山苏制卡车一辆,从此县内有了货运汽车。全县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到1966年发展到12户,工业总产值在1949年21万元的起点上,发展到1966年的107万元。在农业上,1955年县政府将建设科改设为农林水牧局,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发动群众打淤地坝,修水利,1957年黒木头川红光渠、赵石畔东方红渠建成灌溉,雷惠渠、响惠渠、石湾渠全县三大灌溉渠于1958年秋冬动工,日上劳力6000余人,于1960年前先后竣工,仅雷惠渠就增加灌溉面积40000余亩,全县水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为农业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引进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指导农民精耕细作,防虫灭病,科学种田,农业增产成效显著。由于建设经验不足,1958年以后出现了工业上的大炼钢铁、农业上的“放卫星”和人力物力上的“一平二调”,刮“共产风”“浮夸风”,造成了粮食减产,导致了1960年到1962年三年的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影响了全县1958—1962年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全面胜利完成。但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从1961年春开始适当下放路边、田边、房前屋后等“十边地”,放宽社员家庭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度过了困难时期。从1963年到1964年,遵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又进行了两年国民经济调整恢复,虽然1965年全县又遭受了特大旱灾,但这十多年的农业仍然有巨大发展。到196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433万元增长到1294万元,增长了861万元,增长了近2倍。全县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年底的454万元增加到1966年年底的1401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947万元,增长了2倍多。在这段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赵石畔公社杜羊圈大队农林牧全面发展,受到国务院的表彰,社员白崇杰受到国务院的奖励。
与此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55年兴办起了全县第一所中学—横山中学,当年秋季始招初一学生180名。1958年高镇中学创立,始招初一学生183名。各区、乡(公社)都恢复或兴办了完全小学,有的村(大队)或联村(大队)也办起了小学或冬学、耕读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80%以上。学校推广了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教学。1956年秋,全县城乡扫盲协会成立,至年底县内办民校203处,夜校42处,识字组1159个,掀起了全民扫盲识字运动,大批青壮年文盲通过扫盲识字脱了盲,担任了生产队会计、记工员等,成为急需人才。1951年横山县新华书店成立并运营,1952年榆林地区电影队首次来县城放映电影,观众达千人以上,1955年横山县电影放映队成立,开始深入乡村放映电影。同年,横山县人民剧团成立并开始下乡演出。1956年11月,首届全县运动会在县人委所在地殿市镇举行,县直机关及各区共10个代表队参加了田径、球类比赛,活跃和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1958年横山县人民医院成立,开始收治病人。1954年县邮电局首次建立无线电台,开始收发电报,不久后报纸杂志也开始递送发行,1956年各区、乡架通了电话,1962年全县各大队亦架通了电话,方便了上下级之间工作上的通知指示和请示汇报,也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横山县委在1952年6月至1962年2月分别召开了中共横山县第二、三、四、五、六次党的代表大会,并分别选举产生了中共横山县各届委员会,县委书记先后更迭了7任。新中国成立初,全县有9个基层党委,55个基层党支部。到1965年5月基层党委发展到20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到401个,全县党员人数由1949年底的1446名发展到1966年5月的4327名。
中共横山县委的工作机构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初,县委设有5个工作部门,此后几经增减、撤并,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增加到9个工作部门。
1949年10月,中共横山县委下辖9个区党委,55个乡党支部。1950年5月,河北区划归榆林县管辖,榆林县之响水、武镇区划入横山县管辖,撤销了李先区,全县调整为8个区委,45个乡党支部。1953年7月,增设了两个区委,13个乡党支部。1956年3月,横山县委又将10个区委58个乡党支部合并为6个区委,36个乡党支部,各区委均为县委的派出机关。1958年9月,县委撤销了区级建制,将原36个乡党支部合并为17个乡党委,随后又将17个乡改为17个人民公社,建立了乡社合一的17个乡党委。同年12月,遵照陕西省委决定,横山县委并入榆林县,横山县委撤销。其所辖17个乡(时为乡社合一)党委分别划属榆林、靖边、米脂县委领导。1961年9月榆林、横山分县以后,横山辖区行政建制经历了两次变动。分县时横山县委共辖36个人民公社党委。1962年,横山县委下设了6个区工委,作为县委的派出机关,辖32个人民公社党委,其余4个公社党委直属县委领导。1964年3月,各区工委改为区委。1965年9月,各区委又奉命撤销,同时县委将36个人民公社党委撤并为20个人民公社党委。此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下辖组织机构再未变动。
[1]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2]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
[3]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统一调配劳力、物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