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果老文化,探秘张果真相

探析果老文化,探秘张果真相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说到“果老文化”,人们很可能就会把视线聚焦在神仙张果老身上,因为神话中的张果老,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但对于他的原型张果,却知之甚少。遂也服下金丹倒地身亡,三弟子中有二人见状说道:“服金丹是为了长生不死,这种能毒死人的金丹服它何益?”推测张果可能活到了86岁左右。

探析果老文化,探秘张果真相

一说到“果老文化”,人们很可能就会把视线聚焦在神仙张果老身上,因为神话中的张果老,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但对于他的原型张果,却知之甚少。张果生在中国宗教文化繁荣鼎盛的时代,道教被李唐王朝奉为国教,朝廷开科取士,也把道经列为考试科目,当时有不少学子把明经擢第当作进入仕途的捷径,更有不少士人企图通过修道进入统治阶级政治圈子,为自己谋取荣华富贵,例如茅山道士王远知、李淳风、叶静能、叶法善……张果似乎不在此类人之列,历史上的张果只是一位连进入正史资格都没有的小人物,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原形进入仙班的修行者。

秦始皇开求长生不死之先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绞尽脑汁、费尽周折、妄想成仙的人仍前仆后继不计其数,比如东汉的魏伯阳——他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是中国道教最早的金丹派理论奠基人,是对战国秦汉以来道教教理、教派和炼丹理论进行总结的第一人。魏伯阳出身名门,一生痴情于炼丹,晚年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成仙的结局——他带领三个弟子和一只白犬进山修行,半路上拿出炼好的丹让白狗吃下,狗中毒而死。魏伯阳对弟子们说这丹可能没有炼够火候,有毒性,又让弟子们服,弟子问:“师父也服此丹吗?”魏伯阳回答:“丹是我炼的,即便有毒我当自作自受。”遂也服下金丹倒地身亡,三弟子中有二人见状说道:“服金丹是为了长生不死,这种能毒死人的金丹服它何益?”另一弟子却认为金丹虽有毒但师父服之,自有他的道理,于是亦服下金丹倒地而亡。二弟子原路返回,向村人求助置办棺木,欲将师徒埋葬。返回山中却不见了师父师兄的踪迹,遇见出山的樵夫带给他俩一封师父的亲笔信,只说他俩与道无缘,二人顿时悔恨不已。此说显然是为宣扬魏伯阳已经炼出了能使人起死回生的仙丹。东晋末年,神仙道教理论创始人葛洪在《神仙传》中为自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成仙方式,他晚年犹好炼丹,晋元帝念他镇压石冰农民起义有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邑二百户。晋成帝初,司徒王导招他做官,均被谢绝,他专事炼丹以求长生。然而事与愿违,《晋书》说他“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最后死在罗浮山中,只活了61岁(一说81岁)。“茅山道士”王远知是道教徒登上政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先后陪伴过陈、隋、唐三个朝代五位皇帝,活了126岁,虽然荣耀至极、富贵无限,最终也与仙班无缘。这些人对中国道教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在道教史上的名望和地位,后来的张果是无法相比的,但为什么却只有张果位列仙班了呢?其中的奥秘并非在于是否修得了所谓的正果,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好恶,群众的口碑是决定的因素。

自从葛洪把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分离后,神仙道教开始向上层社会发展,尤其是外丹派,在魏伯阳和葛洪“唯服用金丹可令人长生”的引导下,豪门贵胄率先效之。因为炼金丹成本很高且技术复杂,穷人一般望尘莫及,所以它只能是上层社会有钱人专利,穷人和一些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破落户子弟、仕途落魄不得志者多选择做岩穴之士。“岩穴之士”是学者给这类人的命名,这些人当中也有专门从事炼金丹的修行者,目的多为制造假金银、假金丹牟取暴利。因为岩穴之士成分复杂,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容易融入劳动人民中,他们不但修炼气功,还研习中医中药为群众疗疾去病,又不失为一种谋求生存的手段。还有一些道士,擅长演唱道情,有的则走街串巷变戏法、卖草药、卜筮算命、看风水,以此来维持生计。

张果离开两当时,已经炼成了胎息功,能随意辟谷终日不食,没有生计之忧。唱渔鼓道情既给自己塑造了一个道者的基本形象,又给自己找到了一种便于联系群众的方式,而且是男女老幼都喜闻乐见的,所以凡他走过的地方,都会给人民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位道教文化学者,他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具有足以使不同阶层的人都羡慕、钦佩的人格魅力。他治学严谨,不搞盲目崇拜。张果的祖上都是信天师道的,天师道自东汉以后一直是民间道教的主流教派,张果毅然背弃民间道教转向神仙道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在神仙道教中,他又选择了远离上层教派,不当统治阶级的附庸,甘当“岩穴之士”。当他发现修炼外丹并非像前人所述可以长生不死时,便将修炼目标转向虽不能长生却能使人健康长寿的内丹修炼,及至学有所成名望所归,武则天诏他进宫,他却佯死骗过了使者,拒不应召。武则天窃取李唐江山被天下人视为大逆不道;武则天篡改了唐朝“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扬佛抑道,强迫道士改信佛教,使曾经盛极一时的道教文化蒙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对于这样一位与道教为敌的独裁者,张果以“死”抗争,虽然他是假死,却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足见张果是位很有骨气的人。一身傲骨不惧权势,不为名利所动,所以民间的传说都是从正面来渲染张果的,使得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张果为了躲避武则天的纠缠,此后近三十年再没有露过面,再次现世已经是开元二十一年(733)了,唐玄宗聚集了近千名道教名流在东都集贤院准备编纂《开元道藏》,听说张果又来到恒州,便派使者把张果迎到东都。张果来到洛阳,把自己的部分著作献给了唐玄宗,那年他已经84岁高龄,唐玄宗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但他坚辞不肯做官,同年回了恒州,据传在恒州蒲吾羽化成仙。数年后有人拿了张果的官服和皇帝的玺书,说是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推测张果可能活到了86岁左右。

与魏伯阳、葛洪等人死后的情形不同,张果死后,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在民间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神,尤其是张果在东都集贤院与唐玄宗见面的过程更被渲染得神乎其神,这些故事被写进了《大唐新语》和新旧《唐书》,为张果后来被仙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文学渲染和舆论铺垫作用。经历了唐末、五代、宋、元,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这几百年的酝酿和创作,张果的神仙地位才在吴元泰《东游记》中被正式确立。

中国道教理论中虽然也掺杂着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思想体系总体上还是唯心的。而且流派众多,教派之间的争斗也很激烈,最难以避免理论上的混乱。纵观张果一生,他修道的目标非常明确、坚定,虽然饱读经史,却从未动过进入仕途的念头,与以豪门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修行者、与依附皇权为统治者御用的楼观派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远离政治漩涡,甘愿默默无闻,不为名利所动。择善而从、不拘古法、认准方向、坚持不懈是他一生修道的准则;不趋炎附势、不追求名利则是他人格的亮点。所以人民群众赞扬他,甚至用溢美之词美化他,可以说,张果从人到仙的演绎结果是人心所向、时势使然,是封建社会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割舍不了的神仙文化情结,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扁鹊老子孔子,以至造纸的蔡伦和木匠鲁班,凡是为中华民族做过贡献的人,都被推崇为神或仙,人们为他们修庙、塑像,世世代代敬奉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害冲突始终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劳动人民始终是弱势群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希望有人为他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于是神通广大、无处不在的神仙便应运而生了。于是,像张果这样与统治阶级毫无瓜葛,有学问、会法术,与下层社会最贴近的得道者便成了最理想的人选。

其实在张果之前,自唐末就已经有过不同版本的“八仙”组合,而且多是包括黄帝、老子、西王母等知名人物,经过几百年的筛选,“八仙”的最终人选才被确定为现在的这个版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涵盖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这才是对平民思想最完美的体现。这些原本不属于一个阶级、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在一个文化层面的人,因为摆脱了凡俗,进入了仙界,从而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的是非标准只有正与邪、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八仙”的故事之所以历久不衰,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维护了广大劳动人民最基本的价值观。围绕这个价值观创作出的神话故事反映的自然是基本群众的心声,所以它受到了广泛的热爱和拥护,也让自己获得了最强的生命力。

没有张果,就没有“果老文化”;没有张果的人格魅力,也就无法成就“果老文化”的魅力。所以说“果老文化”不仅仅是道教文化遗产,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其中张果顽强艰苦的奋斗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择善而从、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不为名利、淡泊无为的生活态度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论果老文化”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走出道文化唯心主义的思想束缚,进入更深层面来剖析、探讨“果老文化”的社会价值,加深人们对它的现实意义的理解。近些年,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八仙”故事成为人们饭后茶余谈论的热门话题,谈论的内容中也不乏低级庸俗的思想。神话故事与“果老文化”是有区别的,“果老文化”传承的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意义的元素,它不但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主流文化中的一朵浪花,这是打造文化品牌时必须坚持的方向。那么“果老文化”究竟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神仙道教文化遗产中,最有现实意义、最能够引起现代人兴趣、最贴近生活的恐怕莫过于道教的保健养生理论了。(www.xing528.com)

保健的方法很简单,无非是食疗运动,养生就复杂多了。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养气”就是养生学的核心,当然它得与饮食保健、药物保健互相配合,得先从影响健康的源头下手。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吃!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于是吃不再是生存的需要,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炫耀、一种价值标签——不问所食用的对象是否健康,一律吞下,于是生出了许多怪病,因此,养生的先决条件就是把好口关。

其实把好口关这一点,道家很早就已经强调过了——“饮食有节”。是说对吃的量和质都得有所节制。定时定量,每餐只吃七八成饱,粗茶淡饭,莫贪膏粱,素食寡欲,病从何来?

养生之道贵在养气,道教文化中,把养气称作“吐纳”。从字面看吐是呼,纳是吸。一言以蔽之,养生就是从练呼吸做起,要领是鼻吸口呼,短吸长呼,而且不能听到呼气的声音。不论行、站、坐、卧都可练,以呼气的速度越慢、耗时越长为佳。这是炼气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炼气方法是“食气”,也被称作“服气”,深吸久闭,即:深吸一口气然后闭住呼吸,心里数数,力求能闭多久闭多久,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能闭到一百,功夫自见。

在呼气前把憋在胸中的气吞下去,这样炼气能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辟谷”的效果,民间称它作“饥饿疗法”。炼气出现辟谷现象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每天只需补充适量的水分即可,直到有了食欲时再恢复进食,一切顺其自然。“辟谷”可以说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服气可以使人出现毫无不适的食欲减退以至于不食的情况,时间可从数天到几个月不等。道家对辟谷的诠释远比减肥的意义大得多,其一可清理体内垃圾,排泄掉毒素和多余的热量。其二,可使消化系统减负,使肠胃得到适当的休息。其三,调节生理机能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这就是道家常说的“想长生,肠胃清”的奥妙处。根据经验,许多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毛病都会在辟谷过程自动缓解或消失。其四,减缓生命衰老过程。生命科学认为,人的寿命是由生命体征中的两大因素控制着,一是心律,二是代谢功能。人一生心脏跳动的次数是有定数的,跳完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心率快、脉搏快的人衰老得也快。炼气的作用就是通过调息把心率和脉搏控制在最低状态,胎息就是气功的最高境界,是储存生命的有效手段。

炼气的外部因素也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远离有污水垃圾的地方、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受烟尘污染的地方、声音嘈杂的地方,而要选在空气新鲜、环境静幽的地方。只需按照气功要领,循序渐进地调节气息,与玄学无关,与易经无关,与八卦、神鬼统统无关。

道教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气功养生的专著,但是为了体现道家的玄学思想,多数都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科学的东西,原理都很简单,被视为无比神秘的炼丹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末年,自视对炼丹术无比精通的魏伯阳在总结前人经验时把炼丹和《易经》糅合在一起,使得后人“难悟精妙”。东晋学者葛洪从炼丹学悟出它实际上就是氧化——还原——再提纯或合金的过程,把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道家气功养生的修炼除却前面讲的一些方法和要领外,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放松身心,炼气的目的,首先是调气,把气息调节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所以,必须得进入心无所思、身无所系的忘我境界。人们常说健康长寿的人心态好,心态好的表现就是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心平气和。当然这也需要坚持,需要有毅力,一曝十寒是不行的。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血充盈百病不侵,此中还有一个信息,血液的质量和循环功能全仰仗着气的支持,可见人体内的元气是何等地重要。

气功养生学是科学的,是道教文化的精华,与宗教文化中的建筑学、绘画、雕塑、哲学、神学等诸学科相比较,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最密切,为什么不能古为今用,让它为人类继续做出贡献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