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讨论果老文化的不妥之处

讨论果老文化的不妥之处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果老文化”这一提法尚有不妥之处,其一,文化性质含混不清;其二,文化属性界定不明确。原因并不是出在张果身上,而是我们对其文化理念从一开始就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宣传工作做了好多年成效甚微,所以应当冷静地坐下来,认真讨论一下什么是“果老文化”。张果老是神仙,“八仙”的故事是虚构的,那么“果老文化”无疑应归类于神话传说的文学范畴,两当也并没有留下多少与张果老有关的民间传说。

讨论果老文化的不妥之处

总体来说,“果老文化”这一提法尚有不妥之处,其一,文化性质含混不清;其二,文化属性界定不明确。这一点很可能是始料未及的。张果老是“八仙”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名气很大;张果老的原型是张果,两当人,两当想着借鉴名人效应。然而到多少年后,人们才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原因并不是出在张果身上,而是我们对其文化理念从一开始就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宣传工作做了好多年成效甚微,所以应当冷静地坐下来,认真讨论一下什么是“果老文化”。

张果老是神仙,“八仙”的故事是虚构的,那么“果老文化”无疑应归类于神话传说的文学范畴,两当也并没有留下多少与张果老有关的民间传说。相反,张果老在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倒是留下不少故事,其中山西交城小南巷张果故居、河南淮滨县张庄集、河北五老山神仙洞都是证明张果老故乡的证据。

张果的一生应当说是最成功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择善而从。

中国道教源远流长,有学者把道教起源的时间定在东汉末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教文化应源于黄帝时期,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相伴而行的,因为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道教文化源于道学,道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试图科学认识世界、解读世界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黄帝《阴符经》中,后来老子道德经》又有过更精辟、更详尽的论述,这两部著作都应是世界上最早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探索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太平经》问世,有纲领、有组织的民间道教开始形成,并且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东晋时期,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把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分离,公开撰文抨击民间道教,认为农民起义导致田园荒芜,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与《太平经》所期盼的“公平、大乐、无灾的太平盛世”背道而驰。葛洪主张道教的发展方向应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这可以看作是葛洪为神仙道教奠定的理论基础。葛洪的神仙道教理论对中国道教发展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神仙道教削弱了政治色彩,引导人们以修炼成仙为最终目的,民间道教被逐渐分化、改造,使其向贵族士大夫阶层转化,封建知识分子的加入,为道教理论建设注入了更多的活力。隋唐以后,神仙道教又分化出两个阵营,一个是依赖封建统治阶级搭建生存平台的楼观道士群体;一个则是隐身山野的“岩穴之士”群体。前者是专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后者则是远离政治漩涡、为道最乐的理想主义者。张果选择了后者,成为葛洪神仙道教理论的忠实实践者。

葛洪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总结梳理后认为修得长生不死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导引术”;其二是服金丹。而且他认为服用金丹是求得长生不死的最有效的方法。导引术属内丹修炼法,而通过物理化学方法炼制金丹属于外丹修炼法。张果年轻时曾内外兼修,可他并没有盲从葛洪的外丹说,最终选择了内丹修炼,终生不渝,并著书立说,成为内丹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到了唐代,道教活动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时期,流派众多,教理繁杂,张果能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明确自己的治学目标并坚持不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不趋炎附势依附于统治阶级,这种独立性为自己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

择善而从使他在道教发展复杂多变的漩涡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浩如烟海的道文化海洋中采撷精华,剔除糟粕,刻意求真,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留给世人——例如气功养生学。

张果一生都在坚持内丹修炼的理论研究,探索气功保健的奥秘,他的许多著作都被收入《道藏》和《全唐文》,我国气功保健、养生学等各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这些方面讲,他的道教文化学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研究成果依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受到重视,并予以保护。如果两当县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后人也算享受到了张果的福祉。

此外,张果还是一位道教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离开两当后游学四方,据粗略统计,曾遍游了四川、湖北、江西等九个省的许多名山胜地,历时十五年才到达恒州枝条山。有关张果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大唐新语》:“张果老先生者,隐于恒州枝条山,往来汾晋。时人传其长年秘术。耆老咸云:‘有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岁。’则天召之,佯尸于妒女庙前。后有人复于恒山中见。至开元二十三年,刺史韦济以闻,诏通事舍人裴晤驰驿迎之。果对晤气绝如死,晤焚香启请,宣天子求道之意,须臾见苏。晤不敢逼,驰还奏之。乃令中书舍人徐峤、通事舍人卢重玄赍玺书迎之。果随峤至东都,于集贤院肩舆入宫,备加礼敬。公卿皆往拜谒,或问以方外之事,皆诡对。每云:‘余是尧时丙子年生。’时人莫能测也。又云:‘尧时为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时进美酒及三黄丸。寻下诏曰:‘恒州张果老,方外之士也。迹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尘,应召城阙。莫知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累策老病,请归恒州,赐绢三百匹,拜扶持弟子二人,拜给驿舁至恒州。弟子一人放回,一人相随入山。无何寿终,或传尸解。”这段文字基本真实地记录了张果首次应诏赴东都集贤院与唐玄宗会面的经过,但他在东都只待了不到一年,就以老病为借口辞官而去。“无何寿终”为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后来,有人在古墓中挖到了张果的官袍和玄宗所赐玺书,但没人知道他的尸骨埋在哪里,都相信他羽化成仙了。

唐末五代民间关于张果的传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奇。说他骑一头白驴可日行数万里,怀抱渔鼓边走边唱,专唱人间不平事;说他法力无边,能降魔除妖,惩强扶弱,常为弱势群体抱打不平。可见他在耍魔术、变戏法方面也造诣精深,这也是古代游方道士的看家本领之一。走村串户唱渔鼓更是他的长项,演唱的内容来自生活,是很有宣传教育意义的文娱形式,群众喜闻乐见,以至于在神话故事中渔鼓便成了张果老的专用法器。唱渔鼓,词是即兴现编的,张果一生可能创作过无数的渔鼓词,但都没能传世。只有一首七律《题登真洞》被收入《全唐诗》:“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古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这首诗是张果留给世人的唯一墨迹,是写于他离开登真洞的时候。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八句,却蕴藏着关于张果和他的修行地团鸾山的许多信息。他在诗中坦白自己已经修成正果,团鸾山中的这个岩洞就是他脱胎换骨的地方。此前他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修道生涯和生活痕迹都将永远地留在这个山洞里,野草葳蕤、松柏苍郁的山岭,烂漫山花迎送着悠悠而过的朵朵白云,这片风光秀丽的地方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当春寒未尽时,翠竹叶梢上的薄冰在微风中发出像玉一样悦耳的敲击声;秋高气爽的季节,清浅凛冽的无尘水缓缓推动着河底的红砂不停地流淌,溪旁千年的白皮古松虬曲交错,林冠随风翻飞,绿鳞斑驳的树干活似在浪涛中扭动着的无数条大大小小的白龙,令人眼花缭乱……一片无与伦比的美景、一段无法泯灭的记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但是自古以来,神仙追求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让红尘也掩埋掉我的踪迹吧!

历史上有人曾评价张果“晦乡里世系以自神”。从张果仅有的这首诗可以看出,张果为此的确费了一番心思,他在诗中只点明了“登真洞”这么个很抽象的地名,那么登真洞又在哪里呢?在一座山上——山上长满了四季常青的松柏,春夏季节,野草葳蕤,山花烂漫;冬天,雪水在翠竹的叶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微风中发出细碎悦耳的像玉器碰撞的声音。山下有一条小溪,清澈的溪流推动着溪底细细的红砂,溪两旁的山坡上长满白皮古松,粗壮虬曲的枝干长满淡绿色的鳞片,狂风中粉白的树干就像无数条在海浪中上下翻飞的白龙……他对登真洞的描述给后人留下的只是一片意境无穷、无比美丽的想象空间。(www.xing528.com)

张果在诗中还告诉我们他离开登真洞时那种淡然和信心满满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有。“肯教踪迹掩红尘”,这就是得道之人与凡夫俗子的不同之处,凡夫俗子谁不想扬名立万?而神仙道教的修炼者追求的则是怎样能让自己从大千世界销声匿迹,尽管充满着唯心主义幻想,却也体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精神境界。

比《大唐新语》稍晚些的《旧唐书·张果传》给张果的东都之行添加了更多的神话材料,这些渲染对于学者张果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而对于凡人张果向神仙“张果老”过渡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中唐以后,关于张果的神话传说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离奇,这些传说无疑为张果后来跻身“八仙”之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造势作用。

“果老文化”包含了道教文化学者张果一生所做出的学术贡献、张果老的神仙生涯及与他有关的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而且这类故事还在演绎着,源源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着精神食粮,但是它们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各不相同,怎样做,才能古为今用,使这一文化遗产能发挥出他的潜在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大发展的需求,是需要好好动一番脑子的。这才是讨论什么是“果老文化”的关键所在。

前面已经讲过,张果是一位内外兼修的道士,在外丹修炼方面,他所著的《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丹砂诀》《龙虎还丹诀》等二十多卷学术专著都被当作经典收入《道藏》,可是后半生却选择了专攻内丹修炼,这是他修道生涯中的一次“蝶变”,很可能是在从事外丹修炼的实践中发现了外丹理论上的误区,从而使他把得道成仙的希望从外丹修炼转移向了内丹修炼。他所著的《气诀》《休粮服气法》《张果先生服气法》《内丹秘诀》等著作被世人视作长生秘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道教内丹派理论奠基人之一,他所总结的内丹修炼理论也成为后来气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他的气功修炼理论简明实用,便于操作,容易普及,既能祛病疗疾,又可延年益寿,这一点,当是“果老文化”的精髓之一。

道教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摈除封建迷信思想,至今在天文地理、中医中药、气功保健甚至天体地球、生命科学、生态人文领域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自然界的能量守恒定律是道文化最早提出来的,“天人合一”则是道教主张人类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具远见卓识、最精辟、最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警世恒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