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测器数量的确定
在实际工程中房间功能及探测区域大小不一,房间高度和棚顶坡度也各异,应按规范规定确定探测器的数量。规范规定每个探测区域内至少设置一个火灾探测器。一个探测区域内所设置探测器的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N——一个探测区域内所设置的探测器的数量,单位用“个”表示,N应取整数(小数进位取整)。
S——一个探测区域的地面面积(m2)。
A——一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m2),指这个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地面面积,由于建筑物房间的地面通常为矩形,因此所谓“有效”探测器的地面面积实际上是指探测器能探测到矩形地面的面积。探测器的保护半径R(m)是指一个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单向最大水平距离,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见表2.9。
k——安全修正系数。容纳人数为10 000人以上的特级保护对象k取0.7~0.8,容纳人数为2 000~10 000人的一级保护对象k取值为0.8~0.9,容纳人数为500~2 000人的二级保护对象k取0.9~1.0。
选取时,根据设计者的实际经验,并考虑发生火灾后对人和财产的损失程度、火灾危险性大小、疏散、扑救火灾的难易程度及对社会的影响大小等多种因素。
表2.9 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
(2)探测器的布置
根据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确定最佳安装间距选择见表2.10。
表2.10 最佳安装间距
续表
通风换气对感烟探测器的面积有影响,在通风换气房间,烟的自然蔓延方式被破坏。换气越频繁,燃烧产物(烟气体)的浓度越低,部分烟被空气带走,导致探测器接受烟量的减少,或者说探测器感烟灵敏度相对降低。常用的补偿方法有两种:一是压缩每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二是增大探测器的灵敏度,但要注意防误报。感烟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压缩系数见表2.11。可根据房间每小时换气次数(n),将探测器的保护面积乘以一个压缩系数。
表2.11 感烟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压缩系数表
【实例1】 设房间换气次数为50/h,感烟探测器的保护面积为80 m2,考虑换气影响后,探测器的保护面积为:A=80 m×0.6 m=48(m2)。
【实例2】 某高层教学楼的其中一个被划为一个探测区域的阶梯教室,其地面面积为30 m×40 m,房顶坡度为13°,房间高度为8 m,属于二级保护对象,试求:①应选用何种类型的探测器?②探测器的数量有多少个?
解:①根据使用场所从表2.6可知,选感烟或感温探测器均可,但按房间高度表2.7可知,仅能选感烟探测器。
②由K的取值规定可知,因属二级保护对象故k取1,地面面积S=30 m×40 m=1 200 m2>80 m2,房间高度h=8 m,即6<h≤12,房顶坡度θ为13°,即θ≤15°,于是根据表2.8得保护面积A=80 m2,保护半径R=6.7 m,所以
由上例可知:对探测器类型的确定必须全面考虑。确定了类型,数量也就被确定了。那么数量确定之后如何布置、安装及在有梁等特殊情况下探测区域怎样划分则是以下要解决的问题。
1)点型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在平面图中布置点型火灾探测器时,需要先确定其安装间距,再考虑梁的影响及特殊场所探测器安装要求。
①确定探测器的安装间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中规定:探测器周围0.5 m内,不应有遮挡物(以确保探测效果);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 m。
探测器在房间中布置时,如果是多个探测器,那么两相邻探测器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称为安装间距,分别用a和b表示。
安装间距a、b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a.计算法:根据从表中查得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计算直径D=2R,根据所算D值大小对应保护面积A在图2.45中曲线粗实线上取一点,此点所对应的数即为安装间距a、b值。在布置中,实际值不应大于查得的a、b值。
图2.45 探测器安装间距极限曲线
A——探测器的保护面积,m2;
a,b——探测器的安装间距,m;(www.xing528.com)
D1~D11——在不同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下确定探测器安装间距a、b的极限曲线;
Y,Z——极限曲线的端点(在Y和Z两点间的曲线范围内,保护面积可得到充分利用)。
b.查表法。查表法是指根据探测器种类和数量直接从表2.10中查到适当的安装间距a和b值布置即可。
c.正方形组合布置法。这种方法的安装间距a=b,且完全无“死角”,但使用时受到房间尺寸及探测器数量多少的约束,很难合适。
②梁对探测器的影响(图2.46)。在有梁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 m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图2.46 不同高度的房间梁对探测器设置的影响
b.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为200~600 mm时,应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中附录F、附录G确定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和一只探测器能够保护的梁间区域的个数。
c.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 mm时,被梁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
d.当被梁隔断的区域面积超过一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时,被隔断的区域应按规范规定计算探测器的设置数量,见表2.12。
e.当梁间净距小于1 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③在宽度小于3 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 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 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如图2.47所示。
④点型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 m。
⑤探测器周围0.5 m内,不应有遮挡物。
⑥房间被书架、设备或隔断等分隔,其顶部至顶棚或梁的距离小于房间净高的5%时,每个被隔开的部分至少应安装一只探测器。
⑦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 m,并宜接近回风口安装。探测器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 m。
⑧当屋顶有热屏障时,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⑨点型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
表2.12 按梁间区域面积确定一只探测器保护的梁间区域的个数
表2.13 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
图2.47 探测器在走廊中的布置
2)半径验证法
点型探测器布置完成后,可以采用半径法对布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要保证探测区域内所有地面都在探测器保护半径以内,如图2.48所示。
图2.48 半径验证法一
在满足计算的前提下,当探测器的探测存在死角时,就必须增加探测器的数量到不存在死角时为止,如图2.49、图2.50所示。
图2.49 半径验证法二
图2.50 半径验证法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