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初级林产品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均要求我国林业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林业行业的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呈现十分紧缺的态势。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只有牢固树立为林业用户服务的理念,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才可能保证学校的行为与林业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不滞后、不离散,才能主动融入林业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这不仅能使学生受益,更重要的是使林业企业切实感受到林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即对林业企业贡献度最大、价值度最高的莫过于林业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对其产业素质、投资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实行“前校后场”,产学结合,将林业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融入林业企业价值链,育林树人,才可能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和管理要求,覆盖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等企业价值链的职业化的高技能人才。
一、 概述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研究的。宏观方面是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为基础,尤其是以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背景。微观方面通过研究“‘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构成要素,提出我国林业高职高专教育实践的教学体系、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构建方法,勾勒制定出“‘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是以教育为出发点,以教育活动过程和活动规律为主的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以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目的就是通过“前校”的教学与“后场”的生产、科研以及社会实践的结合,为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提供条件和保证;培养和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产学结合,就是让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以达到“育林树人”的目的(详见图1)。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不仅需要林业高职高专院校的积极研究与实践,更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针对林业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应当创新管理体制,整合各方面力量,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优化区域实训基地布局,扩大优质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完善和拓宽投入方式和渠道,加大经费投入,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以加强产学结合、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拓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投资渠道,改革完善林业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办学管理体制与机制,促进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
林业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必须与职业能力需要相适应。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如何能动地适应林业高职高专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林业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林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的改革与建设,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题。
图1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模式建立流程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从宏观上研究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从微观上认识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模式和最新动态,分析归纳其先进思想;回顾我国林业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与改革历程,重新审视和把握其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力求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我国林业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以及先进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而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其既具有学历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也具有职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还具有生产型特征,在生产中实现育人功能。即具有学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当前我国林业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突出反映其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就业率,强化特色建设,是林业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创新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其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前校”与“后场”的零距离对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重点是把行业职业(执业)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包括:“‘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原则以及方法,实训教师培养,校内外基地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1.概述
学徒制和工学交替是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它们的优势在于,能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实践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教学方案的制定依据有二:一是企业参与制订的教学计划;二是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在教材建设上,CBE模式要求实行活页教材,即及时反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TAFE教材的特点就是实用配套,教材中有一些实例的练习,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践。实训方法和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实践的教学方法应当由“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国家进行职业教育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又是职业教育的归宿。
2.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促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2)设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管理机构;
(3)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
(二)我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宏观层面问题
1.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
2.现行高职高专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利于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3.缺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政策法规;
4.国家对实践教学的有效投入不足,投入渠道、方式有待拓宽与完善。
(三)我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微观层面问题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定位不准确;
2.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较松散;
3.实践教学指导文件、实训教材建设不配套;
4.实践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考核不规范;
5.强调培养应用能力,而忽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一套科学的标准;
7.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明确的方向与途径。
三、专业的社会背景分析
(一)国内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1.社会背景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繁荣,改善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全方位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程,但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污染等等。
2.行业背景
林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行业,过去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从木材生产直接获取经济效益,而对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校本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分析
1.林业技术专业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院属实验林场4000余公顷、林盛教学基地20公顷,校外实训基地20多处。
2.园林技术专业
在林盛教学基地建有多个示范区,灯塔市头台子有花木示范场16公顷;院直属实验林场建有150亩的树木园,有植物材料繁育实训基地一处,组培楼一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15处。
四、构建“‘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 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专业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的建立
按照“实用、够用、实际、实践”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按就业岗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通用能力课程,保证通用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以实用、够用的原则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为相应的就业岗位服务。在教学计划中,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后顺序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合理安排各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实践训练。
2.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遵循技术、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创新的技能培训模式,使学生技能的培养依托行业、企业,靠近市场,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掌握融入行业和市场主流的实用技术,实训课时量保证占总课时量的50%左右。
实践教学通过进行专项训练的课程实训、结合生产项目的综合实训和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毕业实训,形成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形式。通过加强实践训练,形成职业技能。
第一层次,随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训课:开展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常规操作技能;第二层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项目实训: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第三层次,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事业单位集中生产顶岗实习:对所学知识、技术进行应用性检验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完成毕业论文。
(二)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1.专业教学改革
(1)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规律,确立专业人才定位;
(2)建立与人才定位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特点,强化动手能力;
(3)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完善教材建设,逐步形成适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材;
(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6)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
(7)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1)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2)设立研究课程;
(3)改革课程内容;
(4)改革教学形式;
(5)建立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6)完善实训条件;
(7)改革考试方法;
(8)多证融通。
五、“‘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构建原则(www.xing528.com)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学范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构建原则,构成要素,建立和运作方式及评价体系。其构建原则主要有:培养目标的动态性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原则、整体优化原则、面向生产实际的原则、贯穿职业素质教育的原则、着眼先进技术的前瞻性原则。
六、“‘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基本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是林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是建立这些要素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形式、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实训教材、考核方法、质量监控等。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建立应当以林业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标准,并依此确定人才规格,开发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先进性,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不仅要以大量的应用成熟技术训练为目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瞄准最新高科技,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部门,并建立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建设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孵化器。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先进性保证机制,才能永葆实践教学体系的先进性,才能得到企业的重视吸引他们参与,从而扩大招生,实现规模效益。
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包括通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二)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学生获得完善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我国林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应主要通过实践课、阶段性实习、预就业方式等教学形式获取。
1.实践课方式。指学生在进行一定的理论课学习后,在实训场所进行相应内容的技能操作训练。
2.阶段性实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某一完整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所进行的时间相对集中的综合性技能操作训练。
3.预就业方式。指学生在毕业前的某一阶段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此时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企业职工和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
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实训项目应设计不同的实训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能够熟练掌握,人人过关。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和林业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为例,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1)现场操作教学,根据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技能训练;
(2)分组教学,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分组按项目要求,在相互探讨的基础上完成实训内容;
(3)自学辅导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自学观察法完成能力训练项目,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有针对性、个性化辅导;
(4)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形式,教师将学生分组,每项目按组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式地完成能力的训练;
(5)独立操作反复训练法,学生分组完成每项目规定任务,教师检查指导,反复训练直至符合技能训练标准;
(6)独立学习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根据各自特点与需要完成技能训练;
(7)见疑式现场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完成实训项目。
(三)“‘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建设
1.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教学实训基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2)依托行业,面向社会,结合实际,作出合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按照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设置配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按照教学和生产的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结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要齐抓共建。
(3)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广泛借鉴好的、成功的经验,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必须能够做到创造性地应用,不丢失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在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的办学特色。
(4)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要满足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需要,推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各项改革。
(5)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最终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成形式多样、集多功能于一体、科技含量较高的资源共享基地。
2.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的功能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实践教学功能、师资培养功能、职业培训功能、技术服务功能、教研科研功能、就业协作功能、助学促学功能、交流示范功能。
3.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主要有:教学优先原则,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原则,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原则,内外兼顾、资源共享原则。
4.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基本模式的构建
林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林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模式的构建是林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所在,根据教学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功能的特点,汲取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的经验,对各类实训基地经过多方论证,科学定位,合理构建,有效利用,使其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基本模式主要有: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校内企业化实训基地、校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外订单培养基地和校际合作实训基地。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基本模式的构建(详见图2)。
5.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训基地应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职业岗位场景特征、实用技能强化特征、循序渐进教学特征、体现能力本位特征、能力迁移适应特征、基本平台共用特征、产教结合特征、突出行业及地域经济特征。
6.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1)高职院校要转变思维模式,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
(2)企业要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科教兴业,集约经营。
(3)政府部门要转换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和政策导向功能,为建立产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和动态管理
1.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
(1)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选派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科研院所、生产建设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推广成果等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使教师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通过参加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结合专业自办公司实体,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让老教师把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青年教师要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锻炼,以过硬的实践技能去从事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教师实践技能比武活动,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企挂钩,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术培训班,选派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设岗练兵,变消费性学习为生产性学习,教师亲自参与到实习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技能的目的;选派素质好的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并脱产学习;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培养实践教学能力;组织实习教师进行实验室建设;依托学校实习基地,校办产业,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承担企业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双师型”教师。
2. “双师型”教师的动态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制定培养计划,确立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五)“‘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的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高职高专实训教材作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也把实训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作为检验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力度。近年来,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训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高职高专精品实训教材。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当前高职实训教材的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解决。
(六)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的教学考核
高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除了体现一般考核的普遍特征外,还应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所决定的特有属性。须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就业导向、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通过课题组调研统计发现,目前高职实践教学考试模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适应之处。如: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考试方式比较单一;考试功能异化;考试时间过于集中与数量安排的不合理等等。因此,需要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试时间、考核功能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真正形成适应“‘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的考核模式。
七、“‘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根据预先制订的一系列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促进学校每名相关人员和教学主体发挥其最大潜力与自觉性,认真实施并不断改进实践教育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教育质量目标,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
八、“‘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林业类高职高专院校的积极研究与实践,更需要国家林业局政策的有效推动,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
(一)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发展
成立由国家林业局组成的林业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林业发展目标、产业政策制定国家林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导向性重要政策,确定林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建立完整的国家林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国家林业资格证书框架、培训框架、认证框架。资格证书框架的主要作用是规范就业市场,技能要求高的林业工作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培训框架的作用有帮助政府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资、进行质量保障监控和确保林业高职高专教学的培训技能满足行业需求;认证框架主要功能就是按照统一标准,对受训者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确保通过鉴定所获得的证书在全国得到承认。
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国家林业职业教育学会是与行业进行联系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主要由行业或企业的代表组成,代表行业的利益,负责调查行业、职业的变化趋势,就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向政府提出意见,并编写能力标准及评估指南,并帮助高职院校具体实施。
学院顾问委员会由校外行业协会和学院内部人员的代表组成,监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情况,并定期提出评估报告及改进和完善意见。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支持力度
借鉴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的做法,出台优惠政策,规定林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为承担林业职业培训的企业创造条件,保护其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督促他们搞好职业教育培训,重视职工技能的终身培训工作,保证职业教育的必要费用,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同时还应设立一套林业职业教育实施监督法规,使林业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以保证林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遵循“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制定有关法规政策,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不断扩大“准入”范围,落实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把好劳动力市场准入关,以避免结构性失业,提高林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林业经济与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优化林业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国家林业局应制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避免林业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低水平建设和与林业经济建设需要不适应的数量扩张,约束学校对自身功利的过分追求。以质量、规模、效益为原则,通过教育规划,以“共建”“联合”“合并”“划转”等形式,从总体上优化布局,控制和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实践教学基地规模,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性的国家级、省级林业教育实训示范性基地。
(四)完善和拓宽投入方式和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和拓宽投入方式和渠道,是当前林业高职教育发展中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应给予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以优惠政策,帮助减免实训基地建设土地征用配套费、建设管理费、实践教学设备购置税,降低实训基地建设贷款利息;在起步资金、条件设施、产销渠道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示范性林业实践教学基地跨地区合作,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规模效益;对承担学校培训任务的企业给予税收返还,作为培训经费。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对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捐资助学。充分发挥林业企业在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加大行业支持力度,成立由行业协会会员建立的林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金,重点支持对行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林业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五)改革完善林业高职实训基地办学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产学结合
加强产学结合,就必须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建立投资回报机制。扩大林业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行业组织对学校的监督管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要用法律去约束,用政策去引导,并利用一定的利益机制来驱动。
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国有民办、高职教育集团模式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高职办学的重要实践。其共同特点就是敞开了投资办学的大门,活化了高职实践教学的经营管理,拓宽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投资渠道,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稳定发展增加了后劲,保证了学生的适应性。企业投资成为董事单位,必然激励其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监督指导,从而推动学生爱岗敬业,应职应岗能力的提高。开放办学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股份制的实行,更有利于内部管理以及资产管理规范化和提高使用效率。由于组建高职教育集团需要实力较强、技术领先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组建高职教育集团是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在经济欠发达、不发达等政府投入不能满足需要的地区更具有推广价值。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学生“预就业机制”,是加强产学结合,调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机制的实施必将为切实落实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奠定基础。学生预就业阶段对企业来讲是用工试用期,企业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包袱;对学校来讲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对学生来讲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职业素质,也是学生熟悉企业,准备就业的很好机会。因此,“预就业机制”实际上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利益共存、相互发展”的纽带关系,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推广价值。国家应加强宣传引导,呼吁企业、院校重视“预就业机制”的建立,以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