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为技能培训提供模块化教学实践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为技能培训提供模块化教学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同时因为校本课程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为技能培训提供模块化教学实践

上海市医药学校 顾平

一、研究背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要发展成为高技术、外向型、具竞争能力的主导产业。医药工业总产值(按95年不变价计算)达到8 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3 000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7 000亿元;医药出口创汇350亿美元。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形成完善的新药研制创新体系。化学药制剂、中成药现代化、具有知识产权生物技术药物等方面将有大的突破。[1]

目前,我国有化学医药生产企业5 300多家,由于近年各医药企业通过加大投资和转变观念,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及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加快,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同时,国内医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使国内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增加,也提高了行业竞争的层次。

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大多药品生产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方面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所有制药企业(车间)必须符合GMP标准要求,制定和执行科学、严格的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严格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这就需要生产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精通医药理论知识和具有精湛技艺的操作型、技艺型的研发人才及其他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他们要能从事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与质量监督,解决关键岗位的技术问题,并对新技术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应用能力。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的方向转化。

西方发达国家各国都有一套比较成熟并适合国情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在国内,职业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重视,探索的方式也很多。而在制药类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将实践技能培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课题小组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需求,满足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提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开发实践教学模块,编写模块化教学教材,使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

二、理论思考

(一)与普通课程相比,职教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定向性——职业教育课程是定向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即使是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也要求它体现出一定的职业性。如汽车英语、商业英语等课程就是如此。

2.适应性——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能适应这种变化,根据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

3.整合性——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整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术知识与应用知识;整合校内与校外的课程资源,使之能够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运用。

(二)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中等职业学校整体规模大幅度萎缩,学生的入学成绩比以前差了许多,许多地区的职业学校在招收新生时甚至没有任何分数要求。以上海市为例,2005年中职招生划定的分数线为270分,2006年为300分,这个分数线是比较低的。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已到了无法实施的程度,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但这并不说明学生没有接受实践教学的能力,因此,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2]

(三)在现实生活中,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地域与发展及办学水准的差异,加上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试图以传统的、单一的课程去融合客观上存在着的、这么多的差异,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3]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4]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同时因为校本课程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益于个人特长的拓展和差异性的发展,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四)为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并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打破学科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案,坚持从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转变的改革方向,对于学校课程的整合,突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技能的操作与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优化专业主干课程结构,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有效,从而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

三、研究方案

目标: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需求,满足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提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开发实践教学模块,编写模块化教学教材,使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两张皮”的现象,开发实践技能培训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实训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的水平,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开发实践教学模块,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体,整合理论知识,编写模块化教学教材,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

过程与步骤:调研→实践技能的开发→课程的整合→教材的编写→课程模块的实施→总结→教材的改进→新一轮教材。

四、研究措施

(一)加强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

硬件建设:我校把实训基地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学校在上海市教委、上药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在2006年9月建设完成了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式实训中心,它是上海目前唯一能够进行GMP现场教学的场所,其中包括原料药实训基地、中药制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实训基地、药物制剂实训基地、药物检验实训基地、药品物流实训基地等,它可以满足校内及同类学校学生的教学与实训要求,为教师的教研提供硬件设施,还为上海医药企业员工提供现代化生产的岗前技能培训,并能与劳动部门及制药行业合作,进行专业技能资格鉴定。

软件开发与管理:为满足教学需求,我们将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制药企业GMP的要求实施实训中心的设备管理,并编制设备的相关资料,不断丰富教学资料,加大实训基地软件建设的力度;二是同时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仿真软件,加快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的素材库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实训内容的开发,使教学内容真正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及共享性。

另外,我们还加大了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闲置现象,使学校教育资源不损坏、不散失、不浪费。

(二)研究步骤

本次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开发模式,采用“实践——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实践——审议——开发”课程开发模式中,课程专家仅仅是课程开发的指导者,而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它使得课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课程。不仅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实践价值的课程。

“实践——审议——开发”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要随着课程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

为此,我校成立了三个小组,一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工作指导小组,二是由行业中的专家组成的工作任务开发工作小组,三是由三个学校——上海市医药学校、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广州市医药学校教师组成的课题组。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调研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遵循中职教育课程突出以能力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市场的调研工作,对我校药剂专业进行全面的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的调研,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的调研,以及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需求调研。针对药物制剂岗位了解用人单位对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企业调研:本次调研的企业有48家。发放问卷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等一线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一线主管、总工程师、总经理以及人事经理等。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表120份,收回102份,回收率为85%。本次调研采用的方式有书面问卷、交谈问卷、查看相关网站和征询学校荐业中心人员等。

调研结果表明:医药学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药物制剂工业企业、日用品生产企业和医药商品经营部门等,从事制剂生产、工艺技术管理、产品分析检验及药品营销等工作。可从事的工作有:常规剂型产品的制备操作;制剂设备的使用、调整、保养和维修;制剂生产中原辅料、中成品和产品的质量控制;制剂车间工艺环境条件的监控。

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医药技术、医药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

学生的调研:本次调研的对象为03级在校学习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和02级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发放问卷数140份,实际收回132份,回收率94.3%)。调研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调研中发现,无论在校还是实习的学生,普遍喜欢的是在教师或师傅指导下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观摩教师或师傅的示范操作,再给与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任务。

教师的调研: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基础逐年下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厌学”现象严重,当前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而对于操作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非常感兴趣,上课的纪律也很好,教学效果明显高于理论课的教学。

2.《药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

《药用基础化学》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原有的课程体系上,按新的课程体系即以技能的操作与实践为主线结合项目组织编排教学内容。第一,将各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分成模块,适时地减少纯理论性的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第二,在内容选择上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第三,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简单的拼盘。课程整合趋势主要表现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强调活动的完整性。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技能的操作与实践为主线结合项目来组织教材;课程整合的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以宽泛、够用为宗旨。

具体实施方法:(www.xing528.com)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求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2)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限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课程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本次课题研究是在华师大职成教研究所徐国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本课题组的教师参与了华师大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3)师资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教师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不断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目前,由于我校教师接受的只是单一学科的教育,就形成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宽的现状。而《药用基础化学》是跨学科的,这就对教师的在岗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这方面的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师,一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通过听课来了解掌握其他学科中有哪些知识点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二要采取定期集体备课的办法,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有关问题。通过岗位上的不断学习,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就可以取长补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第二,学校要对教师学习和掌握跨学科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把它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考核指标,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分期考核,考核的结果要与表彰奖励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模、晋职联系起来,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

我校的校本教材是一些规格一致的学习单元,而每一个学习单元对应某一技能或知识的培训材料,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某一模块内所有的技能,并达到职业技能标准。每一学习单元均由可测量行为术语表述的学习目标开始,以自我测试结束。表述包括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什么工作、达到什么标准(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的精度和数量),即目标包含活动、条件、标准三要素;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无论能力模块,还是技能模块,在其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既不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采取了以任务为中心,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的思路,以职业分析为编写教材的依据。即围绕一个能力或一项技能来取舍教学内容,不受学科体系的约束,具有“必需、够用”的明显特征。在一个模块的教材中,既可能体现出专业理论与技能、能力训练的综合,也可能表现为某几项技能、能力的综合,还可能是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其中应注重的是:

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抓手。所谓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内容:熟悉自然世界,认识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和原理;通晓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存的重要方式;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都是人类的事业,知道它们的力量和局限性的含义;有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个人和社会目的。

②要贴近学生经验,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育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如现教材一开始从物质的三态、单质和混合物讲起,然后扩展到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其中涉及到分散系的内容,使学生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学习新的知识。

③拓展化学的视野,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药用基础化学教育不能使学生只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解决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而要让学生能综合应用多种科学知识,以跨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以化学知识为主题的课题,渗透其他科学的知识,然后进行有效的研究或讨论。如由溶液的酸碱性扩展到食品的酸碱性与人体的健康;溶液的配制与人体等渗液的关系等等。

④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重视基础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学生能更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如电解质溶液这一章,从任务着手(让学生学会测试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解决任务的方法和手段(测试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寻找产生的原因(溶液酸碱性的简单计算)。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教材的编写,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注重在机器的操作规程、检验标准、技能要素上,将教育变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满足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

⑤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宗旨。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教师、学校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基础平台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分制的建设。

五、教学的成效

1.教材——模块化教学

打破了学科界限,淡化了学科意识,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于2004年完成了校本教材《药用化学基础》的编写,在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全国医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时,得到同行的首肯,并作为统编教材于2005年8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2007年1月,《药用化学基础》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2.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

通过对03、04、05级学生的教学实践,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如表3和图1。

表3 03、04、05级学生《药用基础化学》成绩统计

图1 03、04、05级学生 《药用基础化学》学习情况统计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沉浸在做的乐趣中。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好内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3.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

教师改变了以往只重教学的现象。我们根据教学需要,按照课程安排情况抽调各学科的教学骨干,成立了相对固定的课程教学小组,负责各门课程教学工作。并编排授课计划,教学日历,组织集体备课,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

教师从多渠道提升了自身的内涵。一是让教师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做一个“研究型、学习型”的教师。作为课题组的教师,有50%的人参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二是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聘请了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并在校内实训基地现场培训专业教师,使他们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目前,课题组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由原来的0%发展为80%。

4.学校——建个性化的学校

由于实施了模块化教学,使学校的办学水准进一步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企业首肯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我校第一批“工学交替”班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就得到企业的一致欢迎。

5.时效性——为教学提供了时间保证

对原有课程的有机整合,压缩了教学课时,强化综合素质、技能教育和训练,为学生早期接触实践岗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

2006年,论文《校本课程建设的新设想——论〈药用基础化学〉的课程整合》获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化学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的优秀论文一等奖。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课题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与师资、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为“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如何与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密切联系,如何在专业教学阶段加以实施,还需进一步的加以研究。在教改中,我们将努力贯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宗旨,进一步加强我校实践教学软硬件的建设,以实践整合理论,使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用性、综合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符合职业岗位鉴定标准的要求,适应21世纪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一年来,我们深感困难重重,但我们也在不断收获着喜悦。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得到领导的关注与专家的指导,让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做得更扎实。

“技能培训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

[1]2004年上海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6月.

[2]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3]赵鹏飞.试论2004年的新课程的改革.http://www100mscom.

[4]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