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实践成果汇编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实践成果汇编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本课题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观念更新和模式突破的问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实践成果汇编

成都铁路运输学校 马雄

一、序言

(一)选题依据

1.加强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职业学校提出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效益差等具体问题。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割裂,学与用的分离,教与学的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半封闭转向开放,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产业界的欢迎和重视。而产业界只有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对职业教育提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实情的要求,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研究动机

从2002年起,我校就充分认识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并积极付诸实践,但在探索中深受以下问题困扰: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缺乏专门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校企合作理论;另一方面,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2.实践的模式单一,层次浅。

主要从订单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3.学校和企业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认识错位。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过程上,双方认识存在偏差,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要保证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保证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防止急功近利,这是双方在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4.学校和企业地位不对等。

学校处于“求”的地位,企业处于“被求”的地位,故而存在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没有建立起一个“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模式。

5.缺乏政府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制订出详细的、可操作的相关政策,以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实行产教结合。因此,不少行业和企业很难长期地、稳定地、全面地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一)我国早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近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就提出 “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并强调办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办学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当时,蔡元培吴玉章等发起赴欧“勤工俭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二)“教劳结合”论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的赫尔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创建了合作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其本质就是实用主义的“教劳结合”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不仅应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还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标,就是更有效地使学生为就业和自我教育做好准备,使他们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向生产行业的过渡,并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经济效益。

(三)杜威以“经验”为核心的知行统一论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他提出要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只能适合人性的理智方面,适合我们研究、积累知识和掌握学术的愿望,而不能适合我们的制造、做、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他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四)福斯特的“产学合作”论

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福斯特指出:“职业教育的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他认为,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实际发展相联系,必须改革课程形式,在职业学校中多设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和一些具有实效的短期课程;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逐渐从学校本位走向产学合作。

三、研究目标

(一)需解决几个问题

1.观念问题

有了好的时代环境,如果校企合作观念不更新,模式不突破,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观念更新和模式突破的问题。

2.理论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校企合作的理念、策略和模式。

3.技术问题

职业院校如何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校办产业、服务企业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

如何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经验,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各职业院校根据各自校情进行实践。

(二)最终目标

建立起一系列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明显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法

利用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及时了解国内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最新信息,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二)调查研究法

采用观察、问卷调查、座谈会、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市场、企业、专业环境、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三)实践研究法

将研究工作与学校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使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比较研究法

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和国内各职业院校的有益做法,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思考未来。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研究

以国内外关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理论作指导,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概括,指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它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属性,具有多主体、多要素的特征。职业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高等教育,因而,职业学校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更多地注重生产实践,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图1 研究流程

(二)模式构建、运行研究

1.分析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要素,总体分四个部分:一是基本要素,二是组织机构,三是运行机制,四是模式选择。

2.提出了模式搭建的三个总体思路:(1)模式建立要有助于企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2)模式建立要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3)模式建立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www.xing528.com)

3.确立了模式选择遵循的四条原则:(1)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学校专业的建设及专业特点,选择适合学校的项目和模式;(2)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技能为重,选择适合的模式;(3)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而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应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产学研的结合,实现浅、中、深层次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4)在考虑学校发展和利益的同时,注重企业的发展和利益,做到双赢。

4.构建了模式运行总体框架(见图2)。

(三)具体实践

通过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校办产业、服务企业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上升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一般问题上,研究其规律,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展开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创造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途径和方法(见图3)。

图2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框架

图3 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1.松散型合作模式实践

具体合作形式包括:(1)联合培养,建立由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2)工读交替模式,把顶岗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的“2+1”“2+0.5+0.5”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采取“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4)校企联合办学,包括联办专业、冠名班。(5)校企共建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6)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互相兼职,如学校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也可去企业挂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

以上模式,以合作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但层次较浅,门槛较低,校企合作关系相对松散。主要优势是:合作比较容易实施,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交融,实训基地与就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要求,实践环境和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力,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办学资金短缺、资源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差、实践环节薄弱及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和学生就业安置等问题。但在实施中,应注意容易出现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企业缺乏动力的现象。

2.紧密型合作模式实践

方式一: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即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合作。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在其运作中要注意:(1)寻求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明确专业分工,形成简捷、畅通、高效的效能;(2)发挥体制优势,实施灵活的管理机制,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按照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实现产教的规模经营,形成双重功能产教实体,为培训实习提供基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确保人才规格与发展需求、办学规模与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适应性。

方式二:股份合作校办产业模式

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成果转化;或采用“前校后厂”形式,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其运作中要注意:(1)按现代企业制度,突出管理特色,提高经营、服务能力;(2)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抓好教学实训、双师培训及技术开发;(3)办好产业促专业,突出培养特色,提升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方式三: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教育培训公司模式

即学校依托行业协会,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与企业、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利用协会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人员培训提供师资和场所,使专业在较高的平台上发展。在其运作中要注意:(1)建立起畅通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与学校三者间的信息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在办学行为方面的调节作用;(2)在积极开展企业在职人员和新入员工职前、职后教育培训的同时,要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学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方式四: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模式

即学校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作为突破口,成立了教育服务开发中心、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增强服务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在其运作中要注意:(1)学校要突出应用,“企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鼓励教师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提高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校自身实力的提升,开创多元发展格局。

(四)发展趋势

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发展需求的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探索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前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宏观上,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职能,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法律地位。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修改税收政策,提高企业持续参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多元资金投入体制,多渠道筹措校企合作经费;同时,建立起相配套的监督机制,以此推动学校和企业合作。

2.中观上,尽快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建设与企业双向沟通的面向市场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信息网络,设立信息资料库,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经验,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3.微观上,校企双方要创新互惠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按经营理念解决运作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校企双方要增强协调功能,完善制度建设,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和评估体系,实施督导、反馈、奖惩机制。4.加强职业学校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实力。一是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二是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领导与管理,整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和资源,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研究过程

(一)开题和理论研究阶段

学校2005年5月接到职教学会立项通知后,由课题组长马雄召集课题组成员举行课题开题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分工,并制定了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讨论,转变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提高理论水平;除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外,对国内外的不同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二)调查研究阶段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我校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企业、学校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交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确定了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三)实践阶段

通过对用人市场和学校专业的调查研究,除对浅层次、中层次合作等已经实施的合作进行总结外,根据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利益等情况,先后确定了在数控、物流、动漫三个具体专业开展深层次的股份制合作模式的实践。并确定了合作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按照学校要求,与企业在合作的范围、方式、目的、出资、控股和责权利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经双方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一致。三项合作分别于2005年3月、2006年1月签订协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四)总结阶段

2006年9~10月,课题组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了总结,将各部分研究情况进行汇总。10~11月,课题组汇总研究资料,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研究成果。

七、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研究成果

1.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增强了与企业的联系,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调动起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已有省内外三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主动要求与我们合资共建。

2.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突破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新开设了物流、动漫、数控、计算机软件、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施工、工程材料检测七个新的专业。

(2)建立了“基础平台(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平台(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技能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新课程结构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灵活化。

(3)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术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和提高。

(4)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坚定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改思想,普遍加大了各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

(5)大部分专业采取了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整个教学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互相渗透,不仅加深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用,而且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综合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校形成了出口、进口两旺的良性循环。广大学生也更加明确了“学习靠刻苦、择业靠技能、发展靠素质”的奋斗信念。

(6)利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得来的收入,充实了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教学。

3.通过引进品牌、与企业联合投资、组建教育生产实体等形式,集教学、科技开发、实习、生产为一体,探索出了“引进企业品牌,联盟合作模式”“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教育培训公司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股份合作校办产业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模式”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4.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我校选择了“找准市场定位,服务经济建设,实施多元发展,拓展生存空间”的发展之路,确立了“学历教育、培训鉴定和科技服务”三大发展支柱,实施了多元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规模效益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确保了学校今后健康、持续的发展。

目前,我校在册学生一万余人,短期培训年均6800人次,形成了多功能、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生存空间十分宽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5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对我校依托校企合作,“实施多元发展拓展职教空间”的改革和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作了专题报道;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第28期)对我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作了专题报道。近三年,先后有德国黑森州威斯巴登行业协会、香港地铁公司,黑龙江省、安徽省和杭州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武汉市、常德市等地的职教考察团以及兰州、沈阳、齐齐哈尔、渭南、衡阳等地的职业院校来我校考察、学习,我校的办学理念、做法和经验受到来访者的高度评价。2006年8月,我校荣获四川省首批“中等职业骨干示范学校”。2007年6月,新华网《职教纵横》栏目以《置身职教改革发展的创新先锋》为题对学校进行了专访。2007年8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校长马雄进行了采访。

(二)结论

1.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措施,是中职学生学以致用的根本保证。

2.职业学校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校情、不同的专业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能一刀切。

3.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是基础;政府政策支持、方向引导是保障;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共抓教学是核心;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和模式是关键。

4.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拓展办学空间。

八、研究的局限性

大力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课题通过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分析以及模式内涵的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主要模式和自己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了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框架和运行机制,但是,我们深感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校企合作理论,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还不够深入。

其次,在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知识比较缺乏,造成论述比较空洞,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作支撑。

最后,建立的模式运行框架、指标、方式还有一定的欠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