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日益重视。因此,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因此,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已是当务之急。所以,德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重点,自觉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国龙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了人们自主、竞争、创新等意识,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给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职业道德行为的倒退,妨碍了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

2.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就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方面,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中国失业率大约在20%左右,[1]这意味着职校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势必激烈。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日益重视。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都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把人品、敬业、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养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因此,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成功就业的基础。

3.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1)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没有落到实处。(2)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比较狭窄,各渠道间没有形成合力。(3)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注重道德认知,轻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造成了道德教育“低效性”的现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低,职业道德行为缺乏自律性,严重的导致学生不能就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已是当务之急。

4.职业教育政策要求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方针是职业学校进行各项教育工作的指针。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所以,德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重点,自觉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理论支撑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主体价值的发展,促进人在职业生活领域,在善与德的追寻中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劳结合”,就是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就应该开展“基于”就业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2.伦理学的理论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哲学,“伦理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对道德课题进行个人或社会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有效工具”[2]

伦理学理论对于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帮助如下:第一,在一般职业道德规则无能为力时,伦理学能帮助道德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理念的明确化;第二,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向其他人阐释自己行为的依据及合理性;第三,对不良道德现象提供批判的武器;第四,为职业道德的教育提供理论框架和依据,改变教育中的随意性、经验性。如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伦理学;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道德发生伦理学;以马斯洛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伦理学,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伦理学等,都是各子课题开展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陶行知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其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陶行知强调创造,强调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人人都能创造[3]

因此,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道德教材进行全新建构,教育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学生,采取学生主体性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强调“做中学”,不仅培养就业能力,也要培养创业能力等教育举措的理论依据。

4.福斯特的职教思想和外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

福斯特(Philip J.foster)提出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重要思想,职业教育的真正出路在于“产学合作”。这些理论为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必须调整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避免“技术浪费”现象出现,职业道德教育如何实现“产学合作”,这些都成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4]

目前,引进我国的职教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它们对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启发颇多,如职业道德教育是否也该有自己的核心课程?职业道德的教育能否模块化、层次化?职业道德教育与学校的其他活动能否融合、渗透?如可以的话,又应如何进行?

5.蔡元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其培养的学生,要学以致用,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为此,他提出“学校社会化”“教育职业化”的命题。黄炎培发展了蔡元培的职教理论,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对于从事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者来说,就应当从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考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就业后面临的企业职业道德能衔接吗?如何衔接?

(三)课题的界定和内涵

1.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在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形势条件下,职业学校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设计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促使学生内化规范为个人价值观,从而能有效地处理与职业道德相违背、相冲突的问题与现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2.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研究

本课题进行的是实践研究。因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道德是行为,不是文字。因此,我们以南京市职业学校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为主体,研究的内容是南京市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举措,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我们的研究都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引领,又通过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来尝试解决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对策,再落实到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因此,实践研究是本课题的基本内涵,也是本课题的特色和亮点。

(四)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能解决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与职校学生推荐不出去的矛盾;由于职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职校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再加上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造成了职校生思想上的困惑、挣扎,甚至是行为上的叛逆,这些都需要师长智慧的指点和帮助,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无疑是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职责来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生命德育、关怀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的氛围,促进学生成长,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成功就业服务。

3.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性,提升职业道德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德育工作者在系统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德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针对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促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与研究中发现工作的魅力和真谛,获得工作的动力和乐趣,从而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学生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内涵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是将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来,是对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实施的类创造,同时也是对职业教育政策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检验,这对于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水平、发展和丰富职业教育理论都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首先,我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掌握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企业对职校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各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成效和不足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以下内容:

一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诚信教育;促进职校生树立敬业精神;培养职校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职校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职校生的职业素养。

二是适应企业用人要求:导游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师范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文秘档案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适应财经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医药专业学生从业素质的培养;工民建和电气设备安装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其教育。

三是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构建职业学校学生敬业精神教育网络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建立学生自主教育的机制;与企业内部规范相结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与实习环节职业道德教育相衔接。

最后,我们研究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2)与就业指导相结合;(3)创设企业氛围;(4)开展职业道德自主教育;(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就是通过实践寻求当前职业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文献研究法

为了把握本课题研究的科学内涵和支撑理论,各个课题组在收集学习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实践研究。

3.调查分析法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寻求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进行过一千多人次的个别访谈,发放各类问卷16 890份,收回15 987份,召开各类座谈会二十多个,撰写各类调查分析报告三十多份。

4.比较研究法

一方面,我们把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和对职校生普遍存在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实际存在的差距,从而发现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实施课题研究前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对比情况,分析课题研究的实践材料,寻找课题研究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便于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以收到有效的研究效果。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个学生、某个班级、某个企业、某种现象或某个典型事件进行比较剖析,进行实验研究,把具有代表性的或者典型的个案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并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正反两方面或个案研究前后发生的变化,来总结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此外,有的课题组还采用了系统研究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标准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等,这都为本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近两年,其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申报阶段

2005年2月到2005年6月为第一阶段,是实施研究的准备阶段。

2.实践研究阶段

2005年7月到2006年7月为第二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本阶段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初步实践研究阶段,时间为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主要工作是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研究会,确定实验班级和个体,进行实验实践研究。在此阶段总课题组还于2005年12月举行了课题研究中期检查、交流、汇报及现场观摩会,为各子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深入实践研究阶段,时间为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这是课题研究的实质性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进行实验实践,进行行动研究,汇总调查数据、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再次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小结、汇报。在此阶段,总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举行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现场观摩、交流、汇报及中期检查会,对下一阶段工作又进行了布置,严格的要求使各子课题的研究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总结结题阶段

时间为2006年7月到2006年10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总结、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和子课题结题报告,修改总课题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成果,接受有关专家的审定。

三、研究成果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大力拓展教育内容的纬度及加强针对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应立足于个人层面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的教育,解决为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问题;应立足于组织社会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层次性、专业性、可操作性)的教育,解决怎样遵守道德规范的中心问题;应立足于实践层面的职业道德活动的教育,解决在职业生涯中,成为怎样的职业人的根本问题。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有竞争力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美德,对于学校来说,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上的三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全方位地说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可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影响用下图分析。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影响图

总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职业性。在继承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面对不断新增的行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大胆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参加研究的教师一致认为,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与做法,围绕职业道德意识、规范、实践三个纬度,注重活动课程、选修课程、隐性课程、校本课程、综合课程的开发,使职业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通过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得到有效地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列举专业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理解,从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这样,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课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对道德的认知和道德的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掌握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严格照章办事,也正是对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验。

职业道德主题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是对职业道德课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我们根据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最新的道德教育信息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主持、对话、互动、合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内化职业道德规范,养成合格的道德行为,为将来成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日常教育活动

在研究中,各子课题围绕日常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的实验与实践。

(1)班级常规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根据就业的形势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技能比赛,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最大的成效。例如在一年级,进行“转轨教育”,在二年级,进行“立志成才教育”,在三年级,进行“就业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正确择业与艰苦创业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就业与自主创业。

(2)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

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他们要能在生产第一线或比较艰苦的环境中从事比较复杂和繁重的工作。党团活动的熏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如通过开展“团员礼仪学校”“业余党校”“青少年公民学校”等培训活动,不但为团组织输送了大批的新生力量,也为大批优秀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提供了诸多了解党章、党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3)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一些子课题组,向家长介绍专业,宣传学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等,积极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

3.社会实践体验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和品质的平台。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点,对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发展的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状况、技术需要情况、技术人员的素质等情况,本着“客观分析”的原则,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实验等方法,在听、看、思、谈、写的基础上,对行业以及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学好专业的紧迫感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责任感。

(2)暑期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是指利用暑期选拔学生骨干到联办单位短期上岗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以一名员工的身份,亲身经历、体验职业生活的内容、要求,培养职业意识,了解职业要求,体验岗位规范,培养职业素养,加快职业化的进程。(www.xing528.com)

(3)勤工助学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打工,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项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吃苦精神、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4)社区实践

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

4.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指导

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着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我们还采用了以下一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1)成立阅读学习小组

将学生按兴趣分组,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指导的书籍,来了解相关的知识与要求,学习他人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充实自己,指导自己,朝着确立的目标勇往直前,为成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组织参观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参观企业,听取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和职校毕业生座谈,参观生产车间,感知岗位规范,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还聘请行(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相任兼职职业道德教师,用自身成人、成材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3)劳动实习

在劳动实习中,采取种种措施与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一方面使学生亲身体验职业工作过程,熟悉岗位流程,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劳动实习中检验自己的各项职业素质,以进一步调整与改进自己不符合职业行为的不良习惯。

5.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能够优化学生对企业、社会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我们采取以下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1)重视学生的校园创业锻炼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学校自身的实际,开辟一些服务性的场所、区域,如茶艺馆、专卖店、广告经营部、再生资源收购站、电子阅览网吧等,在学校帮助和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轮流上岗,独立核算。每期结束后,每位参与者都要写感悟心得,尤其是职业道德在创业中的作用,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

我们在开设宾馆、旅游、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班级试行“公司制”管理方式,设置“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框架,所有经理、主管均实行竞聘上岗,学生穿套服挂胸卡进出班级、实习基地;班级内部管理实行德育学分量化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体验岗位规范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建设校园文化

通过在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悬挂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照片、企业家寄语或名言、优秀毕业生图片等,宣传先进的企业理念和管理制度以及行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开展专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进行体验与实践,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接受,并体现在自己的行为规范中。

总之,以上的方法与途径,是本课题研究中各子课题行之有效的实验与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它必将能为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可学习的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模式。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1.更新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职业道德教育主阵地——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

我们改变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人;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职业信息的能力、获得职业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

其次是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与管理理念的更新。

我们摸清了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需求和职校生职业道德行为的现状,改变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使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包括专业技术学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建立了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强调训练和管理过程,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促使学生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再次是将企业管理理念引入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

我们提出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新理念,通过学校的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规范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企业氛围的校园文化,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走实践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强化了师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意识

参加研究的全体师生,深刻领悟了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意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了对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

一方面,教师们在平时更加注重学习、勤于工作、敬业爱岗、踏实奉献,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观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个人的工作作风和素质不仅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职校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

通过研究,我们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学生树立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职业观,培育了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职业“苦”与“乐”的认识,坚定了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职业苦乐观的信念与行为。

3.增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意识是建立一切优秀品质,培养一切美好行为的首要因素,并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自主意识、纪律意识,强化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通过学习、实习和工作中的竞争、前景激励等外部影响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自我锻炼和修养,提升学生个人和组织的竞争力和责任意识。这种方式不仅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合格毕业生,还能产生很多优秀员工和企业精英。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高度责任感的职校毕业生加盟的企业团队将无往而不胜!

4.丰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20字的职业道德规范来进行,还应该突出职业道德的实践、突出企业文化的渗透以及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应不断整合,应呈现多元化,并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社会、企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对职校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意识的关键。其次是加强职校生自省、自主、自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5.拓宽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我们强调,必须以多渠道、多途径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深化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应发挥职业道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学习中认知,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养成,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在利用榜样示范教育中强化,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延伸,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中升华,在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择业、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

6.提高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质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实习中养成了较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自觉地努力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家长、社区以及企业的一致好评。学校积极与家庭、企业相配合进行教育,并达成共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用工制度、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体验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和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学校的社会效益等越来越得到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认可、肯定和赞誉。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面试的成功率上升了21%,学生就业率达98%,上升了16个百分点,就业稳定率也上升了24.7%,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率上升了12个百分点,企业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满意率从以前的43%迅速提高到76%,同时职校生家长对子女实习、就业的满意率也提高到86%。为数众多的职校生走上各种岗位实习或就业后,因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刻苦钻研、吃苦耐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嘉奖。

(四)显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之四,就是形成了系列的物质成果。按照总课题组“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总结,边总结、边出成果”的要求,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可学习、可推广、可操作的研究成果。现择其主要的列出:

1.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南京出版社);

2.《魅力德育》(《科学大众·职场先锋》);

3.《感动人生的100个小故事》(《科学大众·职场先锋》2006年第6期);

4.《“小事见荣辱”征文》汇编(获第六届全国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评比一等奖);

5.《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读本;

6.《职业道德主题活动课优秀教案》;

7.子课题结题报告17篇,共计三十多万字;

8.调查报告及论文三十余篇;

9.讲义、乡土教材及汇编材料近十本;

10.情景剧本5个,活动方案设计10篇,活动照片、光盘若干;

11.公开课、主题班会或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多次。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1.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研究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们顺应了职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服务的要求,始终围绕如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开展研究,努力达到教育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烈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2.倡导行动导向的教育途径是取得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课题研究最大特色就是倡导行动导向的教育方法,既立足于课堂主阵地,又非常强调多形式、多途径的教育活动与实践,突出主体的参与,强调实践的作用,注重研究的过程与学生的行为养成过程的相结合,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看到自己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及职业适应能力,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基础性工作。

立足学生就业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的研究,这些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丰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了职业道德素养的方方面面,并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践中体验,为他们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学校的重视、教师课改热情的激发是继续深化课题研究的根本保证。

不少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亲自担任子课题研究的组长,在研究人员的组成、活动经费的保障、实践活动的组织、校企之间的沟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极大地鼓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课改的热情。在课题研究期间,教师们大胆尝试,积极实验,编写讲义,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二)思考

1.整合多方力量

(1)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虽然有些学校的领导深知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可是政治上的“短视”和急功近利,使得有些职业学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有些学校还出现了不设专职德育课教师,谁的工作量不足,谁就来教职业道德课的局面。在各级各类的各项评比、考核以及评优中,职业道德也没有作为一条重要的指标。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于学校提供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格外的关注,要细化评价体系及方式,要注意跟踪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后续发展,从政策层面引导学校更加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学校现实生活中“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中首位与实际工作中无位”的矛盾。

(2)寻求企业支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好坏、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常常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水平和程度。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发挥技术、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创新合作形式,企业要给予师生实践、实习及参观访问上的便利,明细“订单”上的职业素养要求,并经常组织企业骨干到校开设有针对性、鲜活的讲座及给予学校模拟企业氛围方法上的指导,解决学校师资知识更新不够、学生认知与岗位实际要求脱节等问题,使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3)进一步构建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络。现在用人单位、社区及家庭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上参与度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没完全形成合力,导致了教育力量和资源的分散。所以必须发挥用人单位、社区、家庭、学校的作用,在各有侧重的前提下相互配合、共同携手,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社区职业道德教育网络。立足校园,拓宽教育与活动渠道(校内外实践实习);依托家庭,丰富实践内容(家长协助学生体验);走进社区,生成实践资源(提供临时工作岗位)。通过创设各种实践机会,为职业道德教育搭建学校、用人单位、社区与家庭一体化教育的平台。

2.加强师资建设

(1)参加企业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职业教育的一场革命,为了更好地推进就业教育,实现校企的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教职成(2006)11号文),建立德育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必须经常或定期到企业调研并参加岗位实践,掌握现代职场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在职业道德课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不仅需要职业学校职业道德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坚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获得企业大力的支持。

(2)专职队伍的稳定

要改变在实际运作中职业道德课及德育课教师被忽视、甚至是弱化的现状,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富有敬业精神、熟悉业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水平的专职职业道德课教师队伍,当然,职业道德课教师也要以自身的“有为”去争取“有位”。同时,学校要从制度上和政策导向上推进德育课教师成长为“双师型”的教师。这样的专职教师队伍可以更好地用人格的力量为学生作榜样,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让学生觉得可信、可学、可比,进一步推动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聘请兼职教师

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引进相关行(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优秀员工和人力资源部的领导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的信息。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劳模、技术能手和本校优秀毕业生做德育辅导员,定期来校作报告,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此为基础,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职业道德教师队伍,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变化的要求,这应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

3.推动均衡发展

(1)创新职业道德教材

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作为德育课程的职业道德课尤其如此。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必须要有进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要“求新、求实、求活”。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可以单独编写,也可以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将爱岗敬业等职业岗位规范和职业素养等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编成一个模块,有机渗透、相融于专业课教材中,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相关的岗位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素养,这样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不少参加课题研究的德育课教师积极尝试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在德育课中强化专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之间、德育课与文化课之间、德育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沟通,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管理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全方位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卫生、活动等)、全程管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的机制,体现教育统一性、同时性、联合性的特点。

(3)建立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区分优劣、程度、水平,做出鉴别和鉴定的作用,发挥着激励导向、改进完善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必须建立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制度,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提高。通过建立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制度,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4)推广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各子课题研究学校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活动方式、传统教育观念更新等许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如何共享研究成果,需要各子课题研究学校加强交流,进一步推动合作研究。同时,将经验成果向未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推广、辐射,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的均衡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结论、成果与创新点汇总表

[1]《实际失业人数到底多少?中国将迎来第3次就业高峰》http://www.cnr.cn/news/

[2][美]里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五版)[M],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0.

[3]胡继渊《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比较研究》http://www.wjxz.com.

[4]项冬松《福斯特职教思想及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启示》http://engine.cqvip.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