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题组也正是源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而选择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为研究课题的。“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发重点开发“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条件、模式结构、运行与保障机制等。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梁勇

一、课题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水平、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迫切需要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2002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03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 900万,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普通高校的1 108万在校生中,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479万。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 300万,在普通高校的1 562万在校生中,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713万,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对中国历史性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经过7~8年的努力,周济部长曾总结指出:“一个充满活力,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要“全力以赴高质量地推进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课题研究初期,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规模扩张期,从教育实践看,明显存在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培养质量与水平等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难点。正是基于此,本课题选择育人模式作为研究方向。

2.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02年湖南永州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周济部长说:“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针⋯⋯以前,大家总觉得产学研结合是我们做好高职高专的重要措施,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措施,而是一条必由之路,根本之路。”《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 1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从政策层面上充分说明产学研结合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反过来讲,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上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在类型和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它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类的高等教育,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就很难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应该与产业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特性。课题组也正是源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而选择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为研究课题的。

3.课题组成员及所在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由有着103年和48年办学历史的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着密切联系工农,服务工农,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尤其是招生制度改革后,更是敢于创新,大胆走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如农业类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政策,于1986年开始招收不包分配班,毕业生直接面向农村;机电类专业于1997年开始,面向“三资”和民营企业培养人才,迈开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步子。

学院成立后,院领导在总结分析原来两个学校优势的基础上,以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为背景,本着继承优良传统,大胆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及时提出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本位,紧密结合市场岗位群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及“一系一品”“一专一特”的特色办学思路,即一个系一个品牌专业,一个专业群一个办学特色。

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看到了专业的发展,看到了学生的良好就业,看到了企业的青睐与得到人才时的兴奋,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危及到校企合作教育的继续进行。我们认为:我们缺乏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支撑,缺乏校企合作教育的系统运作,缺乏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氛围。于是我们认定首先应突破合作教育理论,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用理论来支撑实践,用理论来统一思想,再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使之成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不断循环的升华过程。也正是因为此,课题组于2002年11月向学院申报,并得到学院批准,将《“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院研究课题立项,并同时开始了课题研究,该课题于2005年3月被确定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的立项课题。该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取自于学院的合作教育经验与得到的教训,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课题组一致认为,产学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

(二)课题设计

1.课题表述

本课题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特指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所从事的教育,不包含本科学院的职业学院教育,也不包含其他学校的高职班教育。

(2)“产业”既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是社会法人,也可以是学校经济实体;也指自然人或自然人组织,即农民或农民组织。

(3)“就业”既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也指学生自主创业

(4)“产学合作”中的“产”指产业(企业),“学”指学校(专业)。

2.课题判断假设

(1)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瓶颈之一。

(2)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瓶颈的根本途径。

(3)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专业设置以产业需求为前提已成为共识。

(4)产业对与之匹配的人才需求旺盛,有与教育合作的积极性。

(5)就业已成为高职学院学生学习的直接追求;毕业能就业、能就好业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

3.课题目标

(1)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重点分析和研究全国已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内涵、运行机制及运行条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各种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运行的条件。

(2)“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发

重点开发“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条件、模式结构、运行与保障机制等。

(3)“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重点选择4个专业开展“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修正模式,并尝试进行模式的变型开发。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前期准备

包括文献综述、课题设计思路、前期校企合作实践总结、课题组成员分工等。本课题在文献综述方面主要通过互联网查阅了2001年以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或办学模式)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通过重庆维普、清华同方期刊数据库查阅了2001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尤其是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的论文。查阅了教育部、各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自2001年以来的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和教育科学成果。经过文献综述和课题组讨论确定,本课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①分析比较目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几种主要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及运行机制;②开发本课题产学合作教育的典型模式,对模式结构、运行机制、模式的几种实现形式进行研究;③开展模式的实践验证,选择4个专业作为实践对象,进行实证研究;④进行课题综合与总结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2.研究的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途径

则: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途径有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本课题重点在人才培养途径中选择产学合作教育,围绕“专业、产业、就业”进行研究。

3.分专业进行专题研究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对本人承担的任务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选择模具设计与制造、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园艺技术4个专业进行实践,完成了实践研究报告,课题组内部、专业与专业之间经常开展讨论交流,研究期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取得科研成果3个,撰写和发表论文6篇。

4.综合研究

2005年12月开始,课题组总结专题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开始进行课题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在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些补充研究,且反复多次进行讨论与征求意见,同时请省内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家进行了指导。整个研究过程相互交替,且反复修正。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全国目前九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见下页表1)

2.对九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1)九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

①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有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机构;③学生的学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④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⑤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教师队伍;⑥实习与就业挂钩;⑦企业对学生的录用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

(2)九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

①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认识应进一步加深。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与企事业单位“互动”从而产生发展教育新的推动力,互动的“互”要求相互明确职责,这种职责是一项神圣的自觉完成的使命;“动”是双方密切配合、优势互补,行动起来各司其职。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个案,大都因学校和企业领导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独到见解与良好愿望,合作中夹杂着友谊的因素,利益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学校和企业全员对产学结合的项目难以达到应有的认识,或急于求成,或急于获得,对合作教育的长期运行,形成特色,真正双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实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面对严格的管理、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会暴露出许许多多在学校出现不了的问题与矛盾,给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十分重要。③经费投入、培养成本与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普遍经费不足,合作教育补足了部分经费,但培养成本的适度也是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的,效益成为合作的追求目标。

(二)“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发

1.“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构

(1)“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业结构”

图1 “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示意

如图1所示,此模式是一个三棱柱结构,由两个平面,三个立面构成。

△abc:学生入学平台——学生通过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录取进入高职学院学习,进校时具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需要经过学校的教育培训,成为一名具有高技能技术的应用性人才。学生入学平台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宽广的、可塑性很强的平台。塑造学生成为社会所急需的高技能技术应用性人才就是我们合作教育的目的。

A面:产业(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支撑面,由产业岗位要求和技能标准,生产型实训,实训指导教师,新技术新工艺四个支柱构成。即按企业(行业)的技能标准编制培养方案,并按企业标准进行考核,这是本培养模式的企业支柱之一;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生产实景,生产型实训,这是本培养模式的企业支柱之二;学生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实训指导教师,按生产要求进行指导,这是本模式的企业支柱之三,企业将新技术、新工艺注入学校,让学校与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与工艺,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降低企业培养成本,这是本模式的企业支柱之四。

B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支撑面,主要由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实训场地与设施四个支柱构成。即学校通过产学合作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双师型教师授课,这是本模式的学校支柱之一;学校教师不断对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教学分析,合理构建培养方案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本模式的学校支柱之二;学校根据合作教育专业需要,编制校本特色教材及教辅资料,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教材编写和选用国家优秀教材,这是本模式的学校支柱之三;学校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突出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这是本模式的学校支柱之四。

C面:学生(就业)——人才培养的第三个支撑面,通过学校的一系列教育与引导,学生不断熟悉与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专业思想不断牢固,专业知识与技术不断提升,这是本模式的学生支柱之一;学生不断接受产业技术熏陶,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的全员交流钻研学习氛围,学生热爱专业,喜欢动手,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本模式学生支柱之二;学生不断接受产业文化熏陶,不断接受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喜欢职业,热爱职业,职业素质不断增强,这是本模式学生支柱之三。

△xyz:学生就业平台,产学合作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学生通过学校三年的产学合作教育培训,通过产业(A面)四大支柱、学校(B面)四大支柱、自身(C面)三大支柱的支撑,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学生的就业平台,也是产学合作教育的成果展示平台,这个平台的学生已经是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基础理论,达到企业技术前沿的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的新型企业员工。

(2)“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业关系”

图2 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示意

从图2看出,“三业关系”由三个据点,两个循环构成,即专业、产业、就业三个据点,顺时针的外环和逆时针的内环。

外环:学校(专业)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吸纳产业(企业)的设施设备、实训实景、双师教师以及新技术,授予学生今后就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学生带着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产业(企业)贡献才能、创造财富;产业(企业)为获得能为其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源而向学校(专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实景、双师教师以及新技术来促进学校(专业)发展。外环是一个知识、技术、师资、设备等的人才培养要素流。

内环:学生向学校交纳学费,学校获得专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获得声誉与政府支持的发展基础;学校(专业)按要求培养人才,将培养好的人力资源输入企业,企业获得实用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劳动报酬和发展平台,学生获得贡献知识的回报。显然,内环是一个资金、资源流。

在“三业关系”中:

专业是核心:专业是联系产业和学生就业的纽带,是三业联动的中枢,学生依托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而就业,就好业;学校依托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而兴旺;产业依托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而获得有用人才。

产业是根本:产业是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产业是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就业是目标:获得产业需求的员工是产业的目标,适合产业发展的专业是专业发展的目标,学生满意的产业岗位是学生就业的目标,就业是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

三业联动是关键:围绕培养产业所需人才,促进产学发展,企业和学校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关键抓住“联动”的利益要素,有效地调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积极性,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成为合作主体,保证合作的利益机制有效运行,因此在“联动”过程中,保证三方利益是关键,任何一方的利益长时间受到影响,必将导致合作失败。

2. “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与条件

(1)“专业+产业+就业”模式的运行机制

“专业+产业+就业”模式的运行机制有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动力机制如图3所示:动力机制是促进和推进校、产、学三方,尤其是校、产两个方面为了教育走到一起并实施合作的机制。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产业的结合,以便掌握产业发展的最新脉搏,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企业则因自身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合格实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产生了双方的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参与其中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源泉。激发动机就将产生产学合作教育的行动。二是利益驱动或利益动力,学校的利益在于学生就业、教师的实践、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设备与实训场所的注入,企业的利益在于获得需要的人才。三是社会、时代需要产学合作教育,尤其是为社会和时代培养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能大大提高双方的知名度与信誉度,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图3 动力机制示意

运行机制如图4所示:运行机制是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正常运行的机制。首先是学校与产业对产学合作教育有着努力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共同认识,在此基础上,双方就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共同研究与确定,按照培养目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岗位群进行工作和教学分析,分析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点,再将这些知识、能力、素质点按教育要求组织成课程和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途径上进行明确说明。其次是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主导作用,但决不能忽视产业的作用,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更能使产业了解学生,了解教育,促进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共同管理、共同实训、共同考核同样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是学生就业与就业后的跟踪,学生就业是产学合作教育的终结点,学生就业一般由合作企业经过考核后在合作企业就业,但也可以由合作企业和学校向其他企业推荐就业,学生就业后的跟踪与信息反馈对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对新一轮的合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4 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示意(www.xing528.com)

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确保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更加有效的机制。

保障机制包含如图5所示的六个方面:

机构与人员:产学合作教育要有专门的机构和精干的人员。

考核与评价:校企双方除对合作教育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外,关键是对合作教育实施的过程、环节,实施的效果、质量,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等进行考核与评价,好的予以表彰和巩固,不足的予以批评与完善。

研究与创新: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因素很多,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影响合作教育的因素,改善合作教育的环境,创新合作教育方式与合作途径。只有不断改善,不断创新,合作教育才能不断充满活力。

图5 保障机制示意

文化与友谊:文化与友谊是合作教育的重要环境,我们要注意建立校企之间的友谊,注重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有着文化底蕴的合作教育会更加浑厚。

成果与效益:成果与效益是合作教育的利益所在,是基础、源泉、动力,失去了成果与效益,合作教育就失去了基础、动力,必将导致合作教育失败,合作教育的成果与效益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了高质量的人才,并在企业发挥作用,企业和学校的效益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合作教育的重要保障。

(2)“专业+产业+就业”模式的运行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不断创造有利于产学合作教育的社会氛围,在制度、机制上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企业的人才观,学校的育人观,及时宣传、表彰、推广成功的产学合作教育案例。

企业条件:对高技能人才有着强烈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深刻认识,企业技术、工艺、装备、管理、环境、文化等在同行业中处于主流地位,有相当规模的高技能岗位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注重人才培养,对产学合作教育有常态心理,态度积极,不断追求改革与创新。

学校(专业)条件:学校尤其是专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坚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有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及专业群,专业教育质量与水平处于同行业中等及以上水平,并持续改进,对产学合作教育有常态心理,努力创造企业与市场的管理效率与运行机制。

学生条件:能以常态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有一定了解,对服务一线有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一流”观,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3. “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类型

“专业+产业+就业”中的产业根据课题界定,既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是社会法人,也可以是学校经济实体;也指自然人或自然人组织,即农民或农民组织。因此在模式中通过产业的演变,模式可以变化成“专业+企业群+就业”“专业+学校经济实体+就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就业”等多种类型。

(1)“专业+企业群+就业”

这种类型是指学校与企业单位实施合作型教育,是“专业+产业+就业”模式中最通常的类型,适合于二、三产业的专业,尤其适合于学生就业岗位群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二产类专业,如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专业+学校经济实体+就业”

这种类型是指专业与学校自己的经济实体进行合作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校的经济实体必须是独立核算的,按企业运作的经济实体,最好是学校控股的独立法人,也可以是学校为专业发展而创办的公司,这里的就业既可以直接在学校实体就业,也可以通过实体在同类企业就业。这种类型适合于单个经济组织投入不大,但产业群体很大或群体不是很大却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前者如维修类专业,后者如设计类专业。

(3)“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就业”

这种类型是指专业借助于某一服务组织、协会以技术服务为主而进行的合作教育,这里的服务组织与协会可以是学校的技术服务机构,如兽医院、食品研究所等,也可以是社会的技术服务组织,如兽医协会、农民协会等,就业主要是通过技术服务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就业目的。这种类型适合于农业类专业,如畜牧兽医、食品工程等。

上述三种类型各具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专业,但三者之间没有界限,也可以相互利用,甚至一个专业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来实现合作教育。

(三)“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任何理论都需要得到实践的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题组采用的是边建立理论,边实践的方法进行。

1.实践的内容、方法、对象

(1)实践内容

①“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实践。主要是按照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与产业进行合作教育,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素质教育,并按三种类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②“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条件开发实践。主要是在模式运行中不断开发运行条件,包括企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促进合作教育的各个因素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利用政府政策,倡导有利于合作教育的社会环境。

③“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实践。主要是创建一个适合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在制度、人员、管理、激励、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

(2)实践方法

课题主要采取对比实践和效果验证的方法,各专业系部设置实践专业或班级,进行一定的横向或纵向比较研究。

(3)实践对象

表2 实践系部、专业

确定实践对象时,选择四个系,每一个系确定了一个专业,但在实践中,学院各系均在各专业积极推广实践的成功经验,实际上,“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全院不断实践,并在“产业”和“专业”上有所创新。在专业分布上,4个系的4个专业,第一、第二产业各有两个。

2.实践成果

学院及各专业系部按照课题要求积极开展教学实践,课题组确定的实践专业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效果,综合各实践专业情况,实践成果如下:

(1)产学合作教育带来了专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各系部专业的课题实践,几年的合作教育成效,学院上下一致认为,合作教育使学院的专业发展了,学生越来越多,新生录取分数越来越高,学生就业越来越好,专业名气越来越大,找上门来与学院进行合作教育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由2002年招收220人,开设5个班,到2005年招收610人开设13个班,专业人数达到1900人的跨越发展,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由2002年招收26人到2005年招收69人,使一个即将停办的专业恢复了生机,这种发展按机械系老师的话说:“产学合作教育带来了学院的兴旺、专业的兴旺、事业的兴旺,产学合作教育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顺畅

“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专业、产业、就业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挖掘产业利益点,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企业参与教育的热情不断提高,学校的产业实体也纷纷加入合作教育的行列,验证了“专业+学校经济实体+就业”的合作教育类型的可行性。如植物科技系的园林技术专业与学院的独立法人“小康园林园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学生的三年分别对应在公司的三个不同岗位群,即一年级学生对应公司园艺基地的栽培养护岗位,让学生在基地护理一片树林、一个花园或一栋大棚,使学生在进行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学习栽培养护技术;二年级学生对应公司的园林施工技术员岗位,跟随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园林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三年级学生对应公司的园林设计技术岗位,参与公司的园林设计工程项目。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教育,培养了人才,节约了企业运行成本,扩大了专业和企业影响,运行顺畅。

(3)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产业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从中专升入高职后的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程度地带有中专痕迹,在处理高职“姓高”与“姓职”的问题上,往往离“职”更近,对高等教育认识不足,通过课题实践,较好地处理了“姓高”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训,更加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模具设计软件进行教学,畜牧兽医专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园林专业不断进行学生综合实训,食品专业引进有机食品认证课程等,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产业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4)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保证了合作教育顺利进行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各系特别重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是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如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重新组合是企业提出的,畜牧兽医专业加强《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是企业提出的,食品专业新增《有机食品认证》课程同样是产学合作的结果。其次,企业参与教学与学生职业引导,据统计,课题实践的近三年,平均每年有20余名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进行讲座,总量达600余课时。再次,企业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与实训基地建设,如台资企业台达集团、民营企业北京资源集团每年接受学院教师4~6人到企业培训,培训期不少于一个月,清华万博与MIT教育集团,更是将暑期教师培训班开到学院,所有专业教师免费参与培训,台资企业英志集团向学院捐赠VISI模具设计软件、机械制图图书、下线模具,加强学院实训基地建设。

(5)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大大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产学合作教育的需要,各系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二是派教师去企业参与生产和管理,三是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培训与技能鉴定,四是政策支持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学院近四年,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学历教育除外),按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双师教师界定标准,学院双师素质教师由2002年的38%增加到现在的75%,四个实践专业的双师素质比例均超过80%(模具专业81%,牧医专业85%,食品专业83%,园林专业81%),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6)实训基地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培养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题的要求,自课题研究以来,学院按照实训基地建设综合化的设计要求,三年共计投入2 000余万元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园艺、电子商务、组织培养、园林设计、兽医院、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综合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见表3),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能力。

表3 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7)开发校本特色教材,形成专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特色教育,形成专业特色,是每一个专业建设者的追求目标。专业特色的形成,关键是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教材在特色课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题实践中,各实践专业紧紧抓住特色专业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些专业特色。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紧紧抓住有机食品认证这一特色,积极进行有机食品的科学研究(省农业厅的重点资助课题),开展有机食品的内审员培训与认证工作,并使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走向欧洲,在国内形成专业特色,开发《有机食品认证》特色教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模具设计软件VISI、UG、pro-E进行教学,同时引进《第三角视图》,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模具设计特色,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开发《第三角视图》《CAD/CAM技能训练》等特色教材,目前这两本教材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开始在其他院校推广应用。

(8)产业技能标准考核,学生双证书毕业

产学合作教育的支柱之一就是学生应达到产业的岗位技能标准,缩短学生就业的培训期,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实践,各实践专业均按照产业的技能要求进行训练,训练后全部参加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证考核,按产业要求进行训练并考证的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与员工的距离,为企业节约了大量培训成本。表4是课题实践的近两年各实践专业学生参加技能考证的统计。

表4 学生“双证”获取比例对比统计

(9)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实践中,课题组与各实践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除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相关素质教育理论课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第二课堂,将日常行为教育、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所有实践专业的实训大纲均有学生的素质考核,并在实训成绩考核中占有10%~15%的分值,又如畜牧兽医专业,按学生兴趣组成若干个学生创业小组,像养猪、养牛、养羊、兽医等创业小组,在学校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行,能够指导教育实践

四个专业的实践成果表明:“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顺畅,极大地推动了专业建设与改革,促进了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虽然在运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但整体上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据此,课题组认为,“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基本上是科学可行的。

三、成果应用与评价

(一)成果应用与推广

成果通过在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四个专业实践后,很快在学院其他专业推广应用,目前学院所有专业均按照课题理论,积极探索“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三角视图》《CAD/CAM技能训练》教材成果正式出版后,目前已在全国5所高职院推广应用,产学合作的企业由课题开始前的十几个推广到学院各专业的一百多个,且产学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形式得到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合作教育的成果得到合作企业的充分肯定。

(二)社会评价

1.政府评价

政府评价主要反映在对学校教育成果的检查、评比结果上,以下是课题开展以来,各级政府对学院所取得成绩的肯定:

2004年,学院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在省劳动厅组织的首届大学生机械制图大赛中获得团体、学生组、教师组三个冠军;2005年,学院被省劳动厅授予职业资格鉴定先进单位;2005年,学院在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评估优秀等级,学院提出的“依托专业办产业,产教结合促就业”的办学特色,得到评估专家的认定;2005年,学院被省教育厅授予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在省劳动厅组织的大学生模具设计大赛中获得团体和学生、教师三个冠军,2006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郭尚清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第二届电子商务大赛,获得金牌;2006年,学院再次被评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园艺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

2.企业评价

企业评价主要反映在与学院专业合作的企业数量与合作深度上。数量上,从1999年与台资企业保利得电脑有限公司与机械类专业合作开始,到2003年的台资企业顺达电脑有限公司的“顺达”模具班建立,再到2006年的长沙三一集团、苏州台达电子与机械类专业,北京资源集团、株州太子奶与食品类专业、动物类专业,湖南亚华种业与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湖南创智科技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订单培养,以及学院各专业上百家的人才供应与学生实习合作企业,无不说明学院产学合作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深度上,由开始的学生实习就业到现在的订单培养,全过程参与合作教育,也同样说明了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高度评价。以下是部分合作企业在第22个教师节发来的由衷贺函。

珠海艾比模具设计有限公司说:“回顾一直以来的合作,我们深切感受到贵校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企业的新生力量,这是我们企业近年来不断增长壮大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

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模具技术总部ME培训处来电:“回想过去,我们有缘相识,并真诚而有效的合作,长久以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是我们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还有更广阔的天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能有更好的合作和发展。”

3.同行评价

学院在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这些经验与成果不同程度上在同行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起了相关高职学会的重视。如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就两次在农业部主管的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学术年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每年来学院参观的全国同类院校达40余所。

4.媒体评价

课题研究成果与实践取得的成绩同样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湖南日报》、《中国消费者报》、湖南卫视、经视、教育频道等媒体多次报道我院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其中《湖南日报》曾先后以《百年学府,为时养器》《为时养器,器为时用》《激情拥抱》和《技能湘军排头兵》为题对学院的改革、建设、发展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作了专题报道。

四、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四年的研究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竟实践的周期不长,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有:

1.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专业的产学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第三产业专业和产业合作的实践还需进一步深化。

2.对模式运行情况的系统评价,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本课题未能涉及,目前的评价只是零碎的和定性的。

3.针对不同类别的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研究,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