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测风塔基础冲坑计算与深度分析

海上测风塔基础冲坑计算与深度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表9-9泥沙冲刷启动流速基于表9-9计算结果,各判定方法均表明风电场场区水流流速大于冲刷启动流速,风场所处区域均会产生局部冲刷。表9-10冲坑深度计算结果表9-11冲坑深度完成历时表9-10中各种计算方法给出的冲坑深度介于0.8~2.4m之间,集中分布于1~2m范围内,因此可以判定在不设置防冲刷措施时,测风塔基础的冲坑深度一般不会超过2m。

根据场区潮流、泥沙数值模拟及海床稳定性分析报告相关分析成果,场区表层沉积物相对简单,主要是黏土质粉砂,沉积物中粉砂组分含量较高,大部分在50%~60%,黏土组分含量在40%~50%。场区西北端和场区东南侧沉积物粉砂组分含量在60%以上,黏土组分含量在40%以下。工程区域内黏土质粉砂的中值粒径在0.0077~0.0044mm,分选系数在1.6以上,分选较差。

海床沉积速率的分析测试和等深线变化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域内海床的冲淤状态并不是整体不变的,受海岛、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位置的工程区域其冲淤状态也略有不同。

泥沙冲淤数模结果表明:受泥沙来源有限,静风条件下东侧风电场区域整体以弱侵蚀为主,侵蚀量一般在0.06m以下,南北两侧的风电场区域则为轻微淤积,淤积量一般在0.03m以下。大风条件下,东部风电场海域为侵蚀状态,南北两侧则也呈现为侵蚀状态,侵蚀量略低于东部海域。上述分析表明风电场区域泥沙整体冲刷较弱。

风电场测风塔所处海域水深8~17m左右,风电场潮流场模拟结果表明,风电场潮流以SW—NE向往复流为主,海流流速约0.5m/s。测站实测夏季大潮期涨潮流平均流速最大为61cm/s,流向为219°。波浪累年平均波高为1.5m,波浪的累年平均周期为5.3s。风场所处区域表层沉积物为黏土质粉砂,根据颗粒分析成果,沉积物中值粒径d50≈0.04~0.08mm。

根据测风塔承台基础中钢管桩的尺寸和海底流速,计算的海床土颗粒冲刷启动流速如表9-9所示。DNV标准方法中临界希尔兹参数取0.05,J&S方法中海床相对粗糙系数取10。

表9-9 泥沙冲刷启动流速

基于表9-9计算结果,各判定方法均表明风电场场区水流流速大于冲刷启动流速,风场所处区域均会产生局部冲刷。由于设置海工结构物后,局部水流流速增大,更容易产生冲刷,故需要进一步计算冲坑深度的大小。(www.xing528.com)

根据冲坑计算与防冲刷的方法来计算冲刷效应,若不设置防冲刷措施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计算的冲坑深度如表9-10所示。采用CSU/HEC-18方法计算时海床条件修正系数取1.1。冲刷完成程度与历时的关系如表9-11所示,冲刷完成历时大于116h。

表9-10 冲坑深度计算结果

表9-11 冲坑深度完成历时

表9-10中各种计算方法给出的冲坑深度介于0.8~2.4m之间,集中分布于1~2m范围内,因此可以判定在不设置防冲刷措施时,测风塔基础的冲坑深度一般不会超过2m。基础的冲坑使得钢管桩水中的悬臂段加长,改变了测风塔基础的整体刚度,折算到泥面处的环境荷载也相应增大,因此无论是对于基础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还是对基础的变形控制而言,冲坑的出现均产生负面效应。

若采取可靠的防冲刷措施后,可不考虑冲刷效应对基础的不利影响。若不采取防冲刷措施,应考虑调整钢管桩的布置位置、斜度、桩径或壁厚以及承台结构尺寸等措施来补偿冲坑产生的影响。综合考虑测风塔基础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测风塔先于风场中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的建设,且其数量很少,若单独进行块石防冲刷施工将费时费力,经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冲坑深度较小,不至于对基础方案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确定不采用防冲刷防护措施,在测风塔基础设计时采用预留冲坑深度2m的方式来设计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