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形属侵蚀—剥蚀沿海低山、丘陵以及滨海海积平原地貌,区内山峦起伏,山体雄厚,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态势。场区可基本分为两大地形结构,大体以岛屿地带和平坦地带。岛屿周边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尤其是岛屿东侧,比降较大,有深槽区、明礁和暗礁,地形较复杂。离岛屿较远区域比降较小,地形单调平缓。
根据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地层结构简单,层序清晰,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本工程共揭示了5个主要岩土层,现分述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如下:
第一层。淤泥(Q4mc),深灰色,流动—流塑,土质均匀,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切面有光泽,手可搓成小细条,污手不易洗净,闻有腥臭味,岩芯干燥后泥裂现象严重。该层在拟建场地广泛分布,厚度3.80~20.30m,平均厚度11.65m。
第二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 mc),深灰色,饱和,流塑—可塑,土质均匀,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较高。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2.90~19.40m,平均厚度9.80m。该层在5号、7号、8号孔局部深度分布有淤泥质粉土,标记为②1层,深灰色,湿—饱和,松散—稍密状,土质略不均匀,偶见贝壳碎屑。揭露厚度4.30~10.40m,平均厚度8.78m。该层在5号、7号孔局部深度分布有粗砾砂,标记为②2层,灰色—浅白色,饱和,稍密,磨圆度中,级配中,以粗砾砂为主,局部相变为中砂,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岩芯多呈散状,偶见贝类碎屑,其中7号孔位含少量淤泥质黏性土。
第三层。粉质黏土(Q4mc),灰色,湿—饱和,可塑,土质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较高。该层在场区内广泛分布,共揭露12次,揭露厚度1.90~17.60m,平均厚度7.78m。该层在1号、8号孔位局部深度相变为粉土,标记为③1层,揭露厚度2.40~9.90m,平均厚度5.00m。第三层在2号、6号、8号孔位局部深度内分布有透镜体状砂土,以粉细砂为主,标记为③2层,灰色,稍密状,共揭露3次,揭露厚度3.00~4.40m,平均厚度3.73m。
第四层。中风化花岗岩,灰白色夹肉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岩芯呈碎块状,锤击声脆,钻进困难,取芯困难。该层受孔深限制,只在3号、4号孔位有揭露。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该拟建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分区为一区。依据GB 50011—2011,该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依据GB 50011—2011中第4.1.1条,并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综合判定:拟建场地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拟建场地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稳定,第四纪以来未发现新构造运动迹象,勘察期间也未发现其他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良好。
地表水类型为海水,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土层及基岩裂隙中,地下水与海水贯通,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位随海水涨潮落潮而升降,受海水影响,水质与海水接近。(www.xing528.com)
拟建场地及其附近,未发现海底滑坡、海底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根据本工程的工程勘察报告结论,受环境类型(Ⅱ类)影响,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评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强腐蚀性。若发生场地土位于水位以上情况时,场地土腐蚀性可参照地下水的腐蚀性考虑;对混凝土结构具中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根据本工程勘察报告,桩基设计参数如表9-5所示。
表9-5 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及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测风塔所在位置位于ZK1号钻孔附近,钻孔的孔口高程为-14.40m,钻孔深度50m。根据ZK1的钻孔柱状图,各土层分布情况如表9-6所示。
表9-6 ZK1钻孔土层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