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是一个矢量,应采用风向和风速来分别描述海风的方向与大小。
1.风向
风向指的是来风的方向,风向一般采用16个方位表示,即北东北(NNE)、东北(NE)、东东北(ENE)、东(E)、东东南(ESE)、东南(SE)、南东南(SSE)、南(S)、南西南(SSW)、西南(SW)、西西南(WSW)、西(W)、西西北(WNW)、西北(NW)、北西北(NWN)、北(N)。静风记为C。风向也可以用角度来表示,以正北为基准,顺时针方向旋转,东风为90°,南风为180°,西风为270°,北风为360°。同时标记方位和角度的风向方位图如图1-4所示。
风向随着季节和时日发生着变化,各种风向的出现频率通常用风向玫瑰图来表示。在极坐标图点出某年或某月各种风向出现的频率,称为风向玫瑰图,典型形式如图1-5所示。通过风向玫瑰图可以判定常风向和强风向,并对某海域出现的风向进行统计分析。
图1-4 风向方位图[13]
图1-5 风向玫瑰图[13]
2.风速
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或km/h。为了便于使用,可根据风速大小划分为13个风级。由于这种方式是由蒲福(Beaufort)最先提出的,故称为蒲福风级或蒲氏风级。后人在其基础上另外增补了5级,则形成现今国际上通用的包含18级的风级表,如表1-1所示。但此表仍不能涵盖自然界出现的全部风,例如龙卷风等,但其发生的范围很小,也比较少见。
表1-1 风级表[14](www.xing528.com)
风速沿垂向的分布规律称为风切变。由于受到地面摩阻作用的不同,不同高度处的风速也不同。风速与近地面的距离成正比,距离地面越近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对于海风规律相同。风切变可以采用指数分布模式或对数分布模式来描述。
按照对数分布模式时,高度Z1处风速U1与高度Zn处风速Un的关系为
式中 Z0——风速等于零的高度,是一个随地面粗糙度大小而变化的数值。
Z0值一般略大于地面有效障碍物高度的1/10,根据大量实测资料,我国现采用的Z0值一般变化于0.001~0.15m之间:陆上平均值可取Z0=0.03m;海上可取Z0=0.003m;冰上可取Z0=0.001m。不同海况对Z0的取值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按照指数分布模式时,高度Z1处风速U1与高度Zn处风速Un的关系为
式中 α——指数,一般变化于1/15~1/4之间,常取1/7,按挪威船级社DNV—RP—C205标准可取0.12,按国际电工协会IEC 61400-3标准可取0.14。
α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Z0和高度Zn,且随Z0值增加而增大,随Zn值增大而减小。我国标准所采用的α值是根据对数分布模式和指数分布模式在100m高度相等的条件下确定的。即以Z0=0.03m,Z1=10m,Zn=100m分别代入式(1-1)和式(1-2)并令其相等,得出α=1/6.90。同样,对于海上采用Z0=0.003m,Z1=10m,Zn=100m,按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到α=1/9.22。
我国现有风速资料大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即定时2min平均风速和自记10min平均风速。定时观测又可分为每日3次、4次和24次不等,自记观测可昼夜连续进行。由于观测次数和时距不等,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得到的最大风速也将不同。观测次数越多,测得的最大风速值与自记最大风速值愈接近。观测最大风速的时距愈短,平均风速就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