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鼓书的渊源与发展
《都昌鼓书》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的曲艺,用一面小鼓和一副夹板伴奏,亦有用大鼓和锣钹伴奏的。击鼓复杂,随书内容做轻重缓急之变化。鼓书多以茶馆、娱乐场所为场地,农村则于农闲、节日、红白喜事日常唱。
都昌鼓书俗称“唱传”。其演变过程是:讲学——讲传——唱传。
史载:“都昌之学建于唐咸通中,宋因之,建炎之后更。”大批本土名士名儒辈出,他们著书立说,在都昌广建书院,教化乡里。是时,已有汇东书院、经归书院、宝林书院、黄坤书院、云住书院、张元贞书院等,仅“汇东书院广至二十间”(同治版《都昌县志》卷六)。“诸生以时读书,习礼其间”“终日讲习指南而不知归”。及至明、清,又添讲堂、书舍、学馆多处,“讲学”浩荡全县。这为后来的鼓书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讲学先生又常与民众讲今古奇观、古人传记,于是派生“讲传”。讲传时,讲者因情节变化而生激情、敲桌拍板、吟咏歌唱、绘声绘色,糅进一些表演,使书的内容形象化,更为听众欢迎。于是,“讲传”风行全县。
明万历年间,青阳腔传入都昌,与本土民间音乐糅合成高腔,普及全县。高腔是坐堂演唱一唱众和伴以锣鼓的戏曲,深受百姓欢迎,故赞“高腔曲弹腔戏”。此被讲传者吸收,他们把单纯的“讲传”变为击鼓打板锣钹伴奏有说有唱的“唱传”。
唱传在流行过程中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仍以坐堂演唱,三人以上,大鼓锣钹伴奏,一唱众和,仍保留了高腔的影子;一种由单人演唱,以小鼓夹板自奏,多站唱,场地随意,便于流动。
至清,都昌已有专设书场和职业说书艺人,书目达数十本。遇丰年,一个书场能连演十天半月,座无虚席。
晚清,大批鼓书名艺人竞相传艺,如:阳峰乡的曹汉轩传艺本乡汪际响,汪又传大沙乡沈克根,沈又传本乡张华敏,张又传艺人罗江神、江先昭、詹昌炳等。安徽艺人陈厚贤逃荒落户都昌,传多宝乡夏巧亭,夏又传本乡朱毛仔。朱的鼓书水平炉火纯青,唱红了景德镇、乐平等地书场,并多次获奖,于1969年回故乡都昌行艺。
1981年,朱毛仔参加江西省曲艺会演,以《智取敌碉堡》和《新旧婚姻对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鼓书响遍全县。题材有“婚姻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山河”“新人新事”等,为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建设祖国起了巨大的精神振奋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鼓书渐衰。近十年,都昌县经常举办全县鼓书大赛,文化部门开展改编、创新活动,参加各地演出。
由千年“讲学——讲传——唱传”演变而来的鼓书,潜移默化深入都昌寻常生活,人们吃饭敲桌当鼓,睡觉拍壁当鼓,劳作击锹当鼓。“讲传”派生了“讲故事”,使都昌成为故事之乡。坐堂鼓书还继承了都昌高腔一唱众和的艺术形式,使这个古老剧种的元素得以流传。鼓书又催生了渔鼓,使之成为表演艺术的新门类。
都昌鼓书中的小鼓和夹板两件道具,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都昌县志》载:“文庙,唐咸通中县令陈杲建。”在文庙大成殿的祭祀和《佾舞乐县图》中,乐器有:“建鼓、大鼓、楹鼓、应鼓、巩鼓、搏拊、编钟、特罄、琴、瑟、笙、笛、箫、埙、笏”等。可见,鼓在一千二百年前已为都昌乐器之最,搏拊已同期使用。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昌各处仍有制鼓者,且品种繁多,堪称鼓之乡。搏拊,空心木乐器,需置架上,由双手或单手击打演奏。原置鼓和搏拊只适合坐堂演奏,需伴以锣钹,而鼓书单人说唱要便于行走、坐立和表演,于是,艺人将大鼓改为小鼓,搏拊改为夹板(有二片、三片的),以便携带,演唱时右手击鼓,左手打板。需要时,夹板可当扇、书、枪、朝笏等象征性道具使用。(www.xing528.com)
鼓书内容极为丰富,有远古神话,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开天辟地是哪个,哪个把苍天补起来”;有各朝传记,如“日出东方一点红,秦琼催马进山东”“赵太祖雪夜访赵普,刘备关张访卧龙,张良背剑访韩信,文王访过姜太公”“老人家喜欢唐朝传,年轻人喜欢这宋朝文,道士喜欢封神榜,和尚喜欢唐僧去取经,小孩子喜欢哪吒去闹海,王金龙喜欢玉堂春”;有革命历史、民间故事,如“说的是一九四二年,赣北来了小东洋”“三月桃花景,听我来唱一个怕老婆的笑话”等。多数艺人能即兴创作,世间百味,朗朗上口。
都昌鼓书演唱技艺复杂多变,有的以曲调和音色之柔婉叙事传情,勾人心魂,悲时催人泪下,欢时哄堂大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譬如《大脚婆娘》中:
有的以抑扬顿挫,“七分说,三分唱”的表演塑造人物性格,模仿鸡鸣犬吠,渲染东滚马啸、枪炮鸣镝、雷电风雨、厮杀惨烈的气氛,亦可描述情意绵绵、春江花月的美景,惟妙惟肖,引人入情入景,把“死书说活了”!如《智取敌碉堡》中:
都昌鼓书的音乐特点,主要分为节奏板式、击鼓种类、音乐调式。
节奏板式有穿板、数板、急板、慢谈等。
击鼓种类有导鼓、逗鼓。导鼓用在曲目演唱开始前,以调动听众情绪。逗鼓用在说唱分句间,以营造气氛或强化语气。说白时以单击、双击伴奏,丰富鼓书的艺术性。
音乐调式为徵调式,不论演唱者调高调低,基本调式相同。强调主音上方5度,直接跃进,如高峰突兀,渲染演唱“词眼”。随后渐落在主音上,达到情音交融。
都昌鼓书艺人,很多是盲人,说书成为他们的生活来源。因此,都昌鼓书的发展还浸染着这类弱势群体的苦难辛酸。有词写照:“要问我家财有多少,万贯家财都在这副鼓板中啊。白天没有人来抢,夜上抱着当枕头喔。”
盲艺人学书授徒,全凭口传心授。许多人能唱数十本,却拿不出一本纸质文。
都昌鼓书内容广泛,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多变的击鼓技艺和声情并茂的演唱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表演形式简单,场地大小皆可,无置景、服饰要求,艺人来自民间,演唱内容均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市场很大。都昌鼓书对传承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0年6月,《都昌鼓书》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由刘章高根据自己编写的申报书文本改写的《鄱湖之滨听鼓书》,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二等奖。
(刘章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