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就确定要恢复重建木府,其实要恢复重建木府事实上是地震前一年就在筹划了,按时间来算已经差不多有20多年。木府经历了这样两个时期,一个是恢复重建时期,一个是成立古城博物院(木府)以后的时期,说起来大致就分为这样两个时期。
我们就不讲20多年了,只讲20年的话。进入了木府,一晃就20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嘛!刚进来时候的小娃娃,过了20年后就差不多进入了壮年时期了,最初种下的那些树也差不多将近有十五六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包括木府也是如此。恢复重建出来的木府一开始有种崭新、人工的感觉。风雨20年后,包括那些建筑物真的是有点古建筑的感觉了,再加上与之配合的园林,真的是有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了,人工建筑,经历风风雨雨的考验,加上自然的沐浴之后,它的味道也在变化,这一切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总有这样一个感觉:春风古物,一气含和。我觉得木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恰到好处,这种东西是用钱也买不到的,真的是!今后我们的任务也无非就是保护好她,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完善她、升华她。在这20年的风雨兼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木府从来也没有被边缘化过,总是被纳入丽江执政领导人的视野里面,他们有些时候发出正确的指令,有些时候也发出一些值得商榷的指令。在这期间,我们木府人始终保持20年来不变的管理模式和心态,我们始终不断地对外说明这个事情,博得了有关领导的同情和支持,甚至是认可。这里面也有争过来吵过去的时候,但是,老实说内部的争吵也好,跟外部的争吵也好,事实上我们都是以不变应万变,都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把木府管理好、建设好。这样做下来的结果是既保护了木府,同时又保护了一大批人,最后受益的是谁呢?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有段时间人事变动比较大,各种想法也比较多,我觉得大家的心理都有负担,都有一种前途渺茫感,我们这样做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为了什么呢?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自然就会感到有些茫然,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觉得特别需要重新梳理和总结木府发展的历程和理念。现在信息时代已经到了,我觉得这也是这个时代我们要经常做的一件事情,不然就没有了生存的危机感。
在木府的旗帜下,现在已经聚集了108位将士,大概有这个数字吧。有这群人好啊,现在木府人的文化程度已经向高文凭转换,虽然开始都不是带着文凭到木府的,但后面拿大学文凭的人相当多,起码占60%以上吧。从全国来讲,木府也算是有名的古代建筑群的恢复重建,你参与了这个历史性的工程,这是一个非常繁复、非常复杂,很难做的恢复重建古建筑群的工程,你当时也许稀里糊涂,但是后面是越来越清楚了,那就是你能参与到这个工程建设中是幸运的。只不过是工程完了以后我们就马上转过来搞文化、搞经营。不过,木府有不少人是二者加起来,有的人既参加了最初的恢复重建,后面又参加管理并且参与发掘整理文化的工作,这样才把这个“死”建筑物恢复重建得活灵活现的。把许多文化的内容加进去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就这点而言,我们的人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了!应该是立下大功勋了!如果能进入职称评定的话,这些人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但是我们与职称评定的关系有点说不清楚,也没有多少人在讲这个事情。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在木府哪怕你只是个小小的办事员你都可以引以为豪,我们自己可以互相励志。主要是励志。木府已培养出了一些人才,有些时候我闭起眼睛想:这些人你让他去完成一件更难更大的事,他也会给你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的。因为他毕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特别的过程。
假如没有木府这样的一个实体,至少百来人是不会聚集在这个地方的,不知道他在哪个角落里发展,也说不定比现在混得还好。但起码的一点是这样的集体还是难找的,如果没有这个集体,更多的人可能会今天在这里做临时工,明天又在哪里做呢?哪怕你是个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所以说,木府好,大家就好,只能这样深刻地认识。事实上我们一直是在争取木府好。看这个发展趋势,木府还要更好一点才行,有些事与大政策有关系,比如两年前我们就确定给木府员工发工龄工资,这个不要变,也不能变,直到退休为止。能够这样干的话,工龄工资是放在工资卡里面去的,对退休有好处嘛。本来如果是正儿八经的可以去评中职、高职,我们也一定会干。我们能搞职称的时候,仍然是有多少就评多少,都为大家好,但是这一条路我们又走不通。所以我们就从各种福利里面来强调一个对木府所有员工的关心。大家要学会珍惜。更何况现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那你可以想一下,木府也可以采取另外的一种方式来运行。比如讲解员不要了,只保留几个保安,园林所少少的进几个人,门口站起几个检票员,现在全国大多数景点都是这样一个模式,这样也是一种模式。但是我们一开始就定下来要以我们的模式运行,反而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使木府的文化内涵有了一个大踏步的跃进。有些时候在木府,你得去扫个厕所,有些时候你得去种一棵树,扒一点粪,扒一点土,大学毕业生考进来他是否会乐意干呢?由于木府的工作特殊,所以我们只能搞适合于木府的一套工作方针。到后期我们也如此坚持,凡进木府工作的都不考,我们在社会上选择了以后就进来了。从另一方面看,进木府工作的人你去考,能考得过别人吗?但是如果不用考试,我们观察了觉得可以用,他进木府以后,又表现得相当好,木府就需要这样的人才。木府的领导对于员工之好法,的确应该算得上是好干部了,首先是一直都是保持这种风格,宁可自己吃点亏都是先考虑员工,这一点,木府的领导做得最好!面对那么多人,我有些时候在想,如果在木府里面对领导还有意见的话,我觉得太不应该了,当然不是说不能有意见。作为木府的领导是相当累的,要不断地受到外面的,特别是行政的、政策性的影响,这一点从木府恢复重建以来就存在,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地升级。这个时候得讲一下顺其自然的一种符合辩证法的规律,毛主席说要实事求是嘛。讲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际按照规律办事。木府不适合搞成企业,更不能搞成个体企业。有一段时间,有人准备把木府搞成个体,我占60%,其他几个占40%。后来我们否定和拒绝了,为避免木府变成私企,为此事我们已经争斗了10多年了。你硬要这样干的话,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恢复重建木府,最初的目的也只不过是丰富纳西族历史文化,发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圆纳西族人民的一个梦。
木府文化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木府恢复重建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是夹缝中求生存的理论,而历史记载讲的只是十有一二或者是百有一二而已。木府的理论基础,强调纳西族是至少没有搞过独立王国的一个民族,唯中央王朝的话是听。这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现在社会上发生一些动乱、争端,事实上是民族矛盾的表现,说到底,是敌对势力煽动的结果。我们讲的是和气、讲各民族是一家人,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反映这个主题思想的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这是以一群木府人为首创作出来的。有一天晚上我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大理三塔寺。唐朝的时候南诏政权已经是相当的发达,那个地方曾经是建过首都、建过国家的地方,文物、文化与丽江相比的话,那边是天上,丽江是不算什么的。木老爷的事也不过是口头上的一些传说而已。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丽江纳西族文化被世人认识并认同了。我看白族、彝族在这方面的努力程度都是不得了的,但是如果允许木府这样继续成长下去的话,我们会挖掘、整理、弘扬更多的民族文化来!文化木府,木府就是只讲文化。我常告诫员工:“你要发财就不要在木府发,你要发财,我也支持,但到外面去找,在木府找,你就成老鼠屎,在木府里不要找。”就是这样,木府走过了20年的路。
木府还有很好的几个规矩,如早上起来全院职工打扫卫生,你看,木府从来没有被黄牌警告过。有一个游客感慨说:“10多年前来过木府,今天重新来到木府,除了更好看以外,太干净,太卫生了,就像10多年前的木府一样,一样都没有变。”
还有一个规矩,木府不允许搞小集团,团团伙伙。多年前木府刚成立,我就天天强调木府的人不准搞团伙。我曾举例讲过我读书时候的事情,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我是班长、大队长。后来来了几个留级生。其中一个召集了一伙人要跟我这个班长和另一个副班长干,开始时搞得我们两个人连读书都不敢去。在我当班长的时候从来都是一个班相当团结的,后来我俩被他们孤立来孤立去,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了,甚至有想转学的念头,我想从新华小学转到兴仁小学,因为三年级的时候我家从四方街搬到五一街。老师说:“大队长都要转学,岂有此理!”我就没有转。我当时就以斗争求团结。我就组织了一帮人,跟他们干了一仗,后来反过来把他们孤立掉了。当时有点像《少帅》里的军阀混战,打过来打过去,结果他书都不敢读,书包被我们踢过来踢过去,后来他就去了下面一个班。这种行为当然不好,相当可怜的,娃娃相当可怜的就是这点了。我在当老师的时候也讲这个问题,包括在大研中学、教委时我都在讲这个。不要你一伙,我一伙,那样做集体就涣散啦!在这之间不怀好意的人会搞什么阴谋诡计都认不得了,搞团伙以后估计就会攻击执政者,团团伙伙不能搞。我曾看不惯外宣部的有几个人,那几个人大家也看不惯,有些人大家去吃顿饭也没有人喊他去,都是一个单位的人,难道他不可怜吗?我说是在行政会议里你要找代理人帮你讲话是根本找不到的,没有人会代你在行政会上讲,很自然的,不要搞小团伙,没有意思,这个是我们的规矩嘛!
图2-14 少年黄乃镇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像大家到木府一起来先扫个地,治家格言里也有嘛,就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木府。处理一些事情我也是本着原则处理的。比如说,我们的保安因为工作失手,社会上议论较多,但如果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等到事情过后可以全面地淋漓尽致地总结,但在处理过程中,我是严格按照我们早就制定好的规矩来办的。当然,我们各个方面也还存在问题,但是在具体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之中,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委屈员工。要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像是写一篇论文,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把观点写出来,分析之后是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跟解决问题过程中,论证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万变不离其宗。
讲了这么多规矩,再说我们的食堂要办好。因为工作特殊的原因,木府的员工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这个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木府食堂一直办得相当好。食堂多花了一点钱我一点都不心疼,一直都是这样。(www.xing528.com)
在这些规矩中,最要命的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实行封闭式管理,员工需要不断接触社会,但一进入社会,木府的一套理论就容易说不清道不明了,各种思想就会产生出来。我们可以为党和国家负责,就这样干了,万变不离其宗地做着我们的事情,但如果你强调要去适应社会,怎么办?我的态度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做好我们的事情。你只要对党负责、对民族负责就行!恢复重建木府的时候我们是搞封闭式管理,这个封闭式管理其实对木府来说,我们也不把它看作多大的事,因采取封闭式管理,现在木府发展了,个个都说是我努力的结果。胡说!当时差不多个个见我都躲着,就是怕出问题,一个小小民族建这么大的宫殿,而且还要“危言耸听”,会不会出问题呢?那天市政协副主席YWY很真实地说,那时“他们就想收拾老黄了”。所以大家怕啊!面对这种情况,我已经讲了好多次:木府的事情不要传到外面去,外面的事情也不要传到木府里,要对外面保持一个独立的姿态,不然谁都想吃它,谁都想管它。管木府的人太多,木府就发展不起来,并不是我们自己拿大。木府有木府管理的特殊规律,有些事情有时连我也说不清楚道不明,也许有点玄学的味道,虽然我不喜欢玄学。我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真正理解的人可能没有几个。“道可道”,第二个“道”是学习,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学、道教、法学,好多东西都可以学,应该学,“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不是只是这些呢?不是。我认为后面的那个“道”,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悟出来的这个“道”,这个“道”有些时候比书本上讲的“道”还要大。我觉得能正确地解释、领会那几个字的人非常少。我联系很多事情才悟出这个“道可道,非常道”,最后的那个“道”可以与我们一起经历过来的一些事情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经历管理木府的实践中悟出的东西,也就是“道”。
下面我再联系木府的“道”跟大家说一说“明可明,非常明”。通过历史的瞬间,描述过去的纳西族;通过历史的隧道,书写现在的纳西族,预知未来的纳西族。目前的状况就是“经济大同,大千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民族的文化几近消失,纳西族离这样的情况也不远了,长此以往,最后只能变成一种什么东西——“听说以前有个纳西族”。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么一个木府,文化符号式地给纳西族留下来一点记忆而已了。木府走了20年的这条路,使它成了一个民族的符号。早上一起来,木府已经是这样一种文化了。晚上看了《木府风云》,第二天早上起来,木府已经是全世界的木府啦!从某种意义来讲,木府的知名度比古城还大,很多人只知道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而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多得很,木府却只有一个,《木府风云》只有一部!而且70多个国家在播放《木府风云》,不是因为我们拍得相当好,里面的演员相当漂亮,主要是因为它反映的夹缝当中求生存的理论,体现出大千世界美美与共的理想。这个我们很清楚嘛!所以木府的事情我们默默地干,少与外界接触,使木府内部思想高度统一起来。
我的所有只言片语全部都要整理成册,这个项目最大。我认为文字基本顺就行了,这本书就留给木府人,我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财富,有水平的人,你在这本书里面探索,你去读研究生、博士,你去著书立传都行了!它啰啰唆唆也不怕,我觉得这个才是更加宝贵的东西,不要把最宝贵的东西丢掉。有点重复的、有点啰唆的地方改多了,反而会把许多信息丢掉了。我们今天把“2·3”地震时候的简报翻出来看,地震时的简报也可以搞成一本书,目前已经在组织人力物力搞了。WJZ说给木府200万元搞这件事情嘛,我最后没有用这笔钱,现在木府不缺钱了,我们还可以拿出钱反哺文化、反哺社会,比如,我们常资助一些研究纳西族文化的学者出书,搞学术研究。
还有,我们打算出版摄影集、画册两三万册,以提升木府的知名度,让大家记得木府。我们研究纳西族的历史,四川省木里县俄亚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都去俄亚考察了。对俄亚,我们木府支持了5万元,那个时候我们的收入还相当低,每年才有700多万元。那个时候的5万相当于现在的10万、20万了。对迪庆州的三坝乡我们支持了10万元;也支持了西藏芒康县的盐井乡10万元。走了这一圈,感受到纳西族简直是从鬼见愁、最褶皱的那些地方走出来的一个民族,所以说木府就是这样在穿越这个民族的历史。人家都说回到了木府就像回到家,这个事情古时候的衙门办过,现在我们就是实实在在穿越历史的一群人!这种钱我们给。后面还给了三坝50万元,那个是给他们建纳西族博物馆的经费。这种大笔支持我们还没有搞过,但是,也花得值得!以前我一直反对拍《木府风云》续集,那天于荣光他们来,我们几个吹了一下,我态度改变了,我认为现在是创新时代,一部《五朵金花》可以管五六十年,我们的这部电视剧比《五朵金花》还要火,但是我估计也只能管四五年吧,热播的话嘛!所以可以考虑拍续集。
图2-15 反哺社会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图2-16 俄亚调研活动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丽江首先是出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然后是宣科老师的纳西古乐热,之后出来木府,真的是热了二十几年。《木府风云》没有播放之前,丽江有些人就开始笑话木府的门票收入了,“人是少下来了,唉,有点少了,现在可能要完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谁知道《木府风云》一热播,连航空公司的经理都跟我打电话:“不要再播《木府风云》了,我的飞机都要挤爆啦!”又热了两三年,自然而然又要冷下来了,我们还是在这里,不说“把控”,就是这样影响着丽江的大环境、大经济。中央首长说得好:“要不断前行!”木府也得不断前行。假如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的,续集是同意拍了。称为《木府风云》的续集,写当代的木府,因为我一直反对,所以他们的提纲连我也不给看。丽江人可能只有陈院长看过那个提纲,我问了一下,说还是可以的,很快还有这么一台事。等续集一播,是不是又要影响丽江旅游的大形势了?《木府风云》播了,续集也播完了,我们干得也就差不多了。有的人老是对我们不服气嘛,到时他们瞧一瞧会有怎样的反应?但是到那个时候,我还在不在就不认得了,包括他们也老啦!至于我,我永远不会离开木府,但是一般不会干预木府的事情。我们必须本着不变的原则,按既定的规矩走下去,木府才能存活下去。不然就一锅粥,你乱我乱。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瞧。但是历史的事情不能试试瞧,不然你就干得疲沓嘴歪了。在这个问题上谁也主张不了我,谁也左右不了我。貌似我来木府比较勤,不是因为有什么退休失落感,也不是为别的。院长不要整天地说你是在我的骂声中长大的,有些人也没有必要夸张地说我骂人是骂到了一种“要得心脏病的状况”。不是这样的,基本上我对他们是相当和平、相当友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