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在央视八台、一台热播以来,木府被全国人民认识并认可。如今,《木府风云》不仅在国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就是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与日俱增,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近70多个国家播放,其影响之大不可言喻。在这种大环境下,木府的形势和前景一片光明,2012年仅仅开馆9个月,门票总收入就达上千万元,与2011年收入相比,翻了好几番呢!不仅如此,木府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也随之蒸蒸日上。总之,木府总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即《木府风云》播出前,年收入只有四五百万元,播出以后就进入千万元的新阶段。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木府的矛盾就涉及工作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外宣部。外宣部每天面对大量的游客,从以前接待数百人到现在将近几千人的游客量,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这个挑战,我们之前就预见性地考虑过是增加职工数量还是另谋策略等这些问题。后来,经不断探索与实践,面临着的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工作已步入正轨。
就是在这样艰辛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成功地恢复重建了木府,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木府文化理论体系,让自己的讲解员宣传木府,然后有一本书准备出版,还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确,看到木府这个情况,想拍以木府为题材的电视剧的人很多,但为什么于荣光、蒋晓荣他们就能成功呢?那是因为他们很有耐心,也很有信心。那时,他们也拍其他片子来维持生计,但就是始终放不下《木府风云》这部电视剧,写了第一稿不行就改,第二稿不行再改,几易剧本。我曾经与剧作家三天三夜促膝谈心啊!最后,《木府风云》剧本就是根据我跟剧作家讲的故事而组织创作出来的一个剧本。我觉得那一版本写得相当成功,史诗般啊!但估计拍摄经费至少要二三亿元之巨。而当时我们连100万元都拿不出来,怎么去拍二三个亿元的电视剧呢?剧组也没有这笔资金,但他们就是舍不得《木府风云》,为此继续改,可结果是越改越糟糕。当时连丽江市委、市政府都提出换人,让另外的人来拍了,但我们认为大家已精诚合作十来年了,非常有感情了,觉得不能换另一拨人来拍了。记得最后一次的《木府风云》修改研讨会是在金沙滩酒店里召开的,会上提出,实在不行、实在拍不下去的话就要另起炉灶了。其实上述这个版本是可以了,但苦于没有资金又不敢贷款来拍。最后没有办法,我们自己只好赤膊上阵,根据前面修改的剧本重新写了一个详细的剧本修改建议书,让剧组按此修改剧本,进行拍摄。所以,《木府风云》定稿的主要依据就是我们的剧本修改建议书,即《〈木府风云〉剧本修改建议书》,这部电视剧就是根据这份修改建议书拍摄出来的(所以我们把《〈木府风云〉剧本修改建议书》称为最原始的剧本)。记得当时于荣光还说,你们塑造了很多人物啊!包括剧中的西和,西和原本叫和西,也是我们在修改建议书中放进去的,若没有西和这个人物,则整个剧本就只剩下木青与木隆的兄弟内斗。自古以来纳西族就没有兄弟相斗的规矩,为了避免窝里斗的结局,安排了西和这样一个反面人物,让剧情产生新的矛盾与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阿勒邱,可以说更是我创作出来的一个人物。在纳西族语言里有阿勒邱这个词,但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物(当然民间也还有一些不大相同的说法),而目前99%以上的丽江人都已经忘记了阿勒邱只是一个词这一说法了。现在,阿勒邱成了纳西族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不仅如此,剧中还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塑造了徐霞客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不方便说的话可以叫他来说嘛!再如服装,我们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最好看的服饰都可借用、吸纳到《木府风云》中,然后形成木府的一部分文化因子。记得在《木府风云》拍摄之前的座谈会上,服装师、设计师、导演均提出,根据剧本,要开始准备拍摄《木府风云》了,但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档案,都没有找到有关明代丽江服饰的历史档案,那么《木府风云》中的服装要按此设计来拍,行不行?我说行,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明代的丽江宫廷服装嘛。结果,在《木府风云》开播之前,又发生了一个插曲。有人说要像别的电视剧一样在片头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字眼,对此我很生气。我说,这个剧本融会了我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里面写的东西是建立在信史基础上的,是还原了历史真实的,难道能说都是虚构的吗?《木府风云》情节和细节可以有艺术的虚构,这是艺术法则,但若说成“本故事纯属虚构”,尤其是“纯属”二字,那就说明《木府风云》全为虚构,成了单纯的商业片了。而《木府风云》若仅仅只是商业片的话,那也只落得多卖几张门票而已,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不可能有多少积极的影响。若对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没有多少积极影响的话,那么故事情节也只是逗人一笑而已,就会成为昙花一现的东西。所以,尽管《木府风云》的剧情和细节可以艺术化加工,却不应说成是“纯属虚构”的。后来就没有在片头打上这些字眼了。
图2-3 西和剧照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此外,《木府风云》的原始剧本一直被我们收藏在档案柜中,不曾公开,我看在内部可以拿出来了,但切记:其一,剧本的公开与剧组没有半点关系,只想表明写作过程是以我们为主,而剧组是按照我们的意图来创作的;其二是要鼓励大家,在木府提升一种精神,修炼一种品质,树立一种信仰。同时,我们要感谢于荣光和剧组。我们借于荣光之手拍出了《木府风云》,从而使木府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认可。在《木府风云》拍摄过程中,我们教育员工说,我们是主人家,剧组是我们请来的,要好好对待他们。另外,我还与于荣光讲,你们拍了那么多的电视剧,只有《木府风云》出名了,因为《木府风云》成功了,你也出名了,你们的电视剧《劝和小组》才能登上央视一套。对此说法,剧组也深深地认可。
回忆往昔,恢复重建木府,形成木府文化理论,拍摄电视剧《木府风云》,历经12年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记得2011年上半年单位发工资时,我们困难到写借条来发了!其实,你说谁不想多找点钱,但任何事情都有高潮有低潮,有高峰也有低谷嘛!在此期间,我们不断努力,稍有起色,结果“大玉龙”一来,又落入了低谷,那段时间,我们心急如焚,心里很难受啊!后来我们借助《木府风云》的热播,门票收入终于又提高了。所以,走这条文化之路不容易啊,中间布满了多少荆棘,走过了多少坎坎坷坷,但我们始终相信木府有朝一日会崛起。
按理讲,在丽江的景点中木府应该是不错的,《木府风云》热播前,上网一查便可知木府在丽江景点中排名第七。在木府发不起工资,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是尽心尽力地积极宣传木府,扩大木府的影响力。我们不仅借江阴徐霞客之口宣传木府,有一次我还借与WJZ书记去湖南出差之机会积极宣传木府。那次回来后,丽江市政府发了文,文件中指出木府很有价值,要求旅行社把游客带进木府参观,把木府当作到丽江必游的景点。
木府旅游人数不断攀升,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加。我经常在木府里头走走、看看,原来的木府,再加上自然力的作用之后,我都感叹连我本人都已经记不清楚它本来的面目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走遍全中国,类似木府这样的景区、木府这样的古建筑群很少有了。所有著名的景区我都去看了一下,这是一边看一边与木府作比较得出来的结论。
最初还没有把木府如何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这样想,木府本身的景点质量是可以的,木府本身的基业是这么来的。我们不急,只要埋起头干,相信总有一天,参观的人会多起来。创作一部《木府风云》,我们就整整搞了12年。创作《木府风云》事实上也就是想借用拍摄这部剧的一种形式,把木府宣传出去,现在我们得到了想要的效果。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这样的,我们也是这样宣传的,我就这么说:当年,木氏土司连徐霞客都不让他进木府,你现在花一点小钱就能进木府了。现在我们是困难一点,以后呢,不是那个人,我们还不准他进木府呢。我讲这个话时,是流着眼泪讲的,因为当时丽江旅游业推行“大玉龙”,木府自身的压力、旅行社的关卡,所有对木府不利的一系列措施,让木府很快又卷入困难的旋涡里。但是越在那个时候,最要紧的是越要有信心、有决心,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讲了,以后总有一天,木府会发展到要限制游客量的程度。至于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我也说不清楚,但是为了稳定人心,我就这样讲、这样说。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埋头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下来了,走到今天,我觉得是到了一定的境界了。走到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回首往事时我想得相当多,越是在形势大好的时候,我觉得越不能够忘记历史,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因为这样走下来是不容易的,所以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然后一定要坚信能把木府的事业做好。来木府参观的游客数量到了高峰的时候,我不断地告诫大家要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总而言之要戒骄戒躁,关键时候各个部门要协同作战,越是在关键时候越是要形成合力。木府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决定,就是坚决不能受外界的干扰,坚定地把我们的路非常完美地走下去。(www.xing528.com)
像事业单位认定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参考北京故宫的模式。北京故宫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们木府也就走什么样的路。不是非得要与故宫比什么,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从一个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的角度来看,可以做这样的比喻,这样走下去,我估计上面不会走错,我们就自然也不会走错。这就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恢复重建木府本身包含了许多的政治艺术,有些时候,我说木府是搞政治文化,因为虽然是搞民族文化,但是一开始木府的地位就是与王府联系在一起来定位的,所以说你能离开政治、回避政治吗?不可能。假如当时木府不讲政治的话,木府能否走下去就有点难说了。我们在木府的大门挂“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诚心报国”等匾联,就是在把握这个东西。有一次,中央督导组到木府来,我们就拿出《木府风云》给他们看,马上就把中央督导组的领导们都说服了。他们能讲什么呢?还能批评我们什么呢?那一次我的感触很深。那么多的大首长到过木府,他们都觉得木府是很能把握政治分寸的。所以说,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处理得相当好,不是我自夸,我们讲的是总体把握。
再比如,一开始,我们就满怀希望,看到前途,包括当前执行的木府员工福利政策、工资政策,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步棋我们还是走对了。因为当年我就说,木府的员工待遇要比丽江其他文化单位员工要高出一些,不然就不是木府人了,不然就与木府的地位不匹配。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员工们得到了福利,同时我们也树立了木府的威望。
木府假如谁想卖出去的话,首先来找我得了,但是这个目的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的。卖了木府,木府将会何去何从?将与我们建木府,以丰富、发展纳西族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木府是我们一辈子努力的结果,我相信木府的领导层也有这样一个心态吧!木府只要存在一天,没有被卖掉的话,100年以后都可以照样收门票。有些时候,我也在想,假如我们再努力一把,再调整一下,再壮大一点,估计一年收入5000万元都没有问题,两年就一个亿,这么巨额的收入,去哪点拿?但后来还是决定采取稳妥一些的做法。我相信我们一路经历的事情,的确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再谈谈另一些话题。一个单位,有积极的员工,有不积极的员工,还有消极的员工,都会存在于这个单位里,所有的员工都相当积极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要有人群的地方,一旦出现一些事情,总会有左中右的看法,完全要“一刀切”那是不可能的。这个要承认,不承认的话,你反而会活得很累,也会自相矛盾起来。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这么一个情况。然而消极可以变积极,原来积极的也可能变成消极,原来的“左”可能会变成“中”,原来“左”的也可能会变“右”,原来“右”的也可能变成“左”的,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这就是矛盾变化规律。没有矛盾就没有进步,也就没有前途,也就没有大家团结起来的那一天。我认识到,以斗争求团结就能够实现团结,以迁就求团结就会导致四分五裂,达不到团结的目的。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人事安排上我就很讲究策略。如在安排某个人到某个岗位的时候我心里都有数,这样安排他是否最合适,那个是我必须考虑好的。有些时候,有些人是一定要养起来的,这也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有些时候,他不想干,我都要给他设“圈套”,给他进这个“圈套”里边去。这里不是具体地指某个人、某件事,我是从理论上来讲的。我认为这样做反而会有利于木府的长远发展。另外,我强调中层干部不能脱产,更不能脱离第一线。
我对员工,尤其是外宣部的员工,明确地提出几条高压线,绝对的高压线。一个是拿回扣的问题,谁拿了回扣谁就永远都被钉在木府的耻辱柱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基于这条高压线的考虑,把一些人调到卫生组,有的人还想不通,以为是凭自己的本事拿钱的。我认为,木府的讲解员,你以为离开了木府,你还会是优秀的讲解员吗?你会比其他的导游好到哪点去?你的讲解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操作行为而已,离开了木府你能起多大的作用?
我把木府摆在这里了,历经12年还创作了一部《木府风云》电视连续剧,我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要求员工们把木府不断地完善,大家一起努力。现在的木府是整个木府人一起努力的结果。当然领头羊有几个,你无法抹杀他们的功勋。
外宣部因为职责所在,我要求他们把《〈木府风云〉的修改建议书》背出来,其他部门的职工,特别是部门领导都要求背下来。为什么要求背这个?因为丽江大概的情况都浓缩在《〈木府风云〉的修改建议书》中,脉络和主线条都写得很清楚。通过背下来,丽江的文化就一目了然了。再把纳西古乐啦,东巴文化啦,一把一把抓进去就全面了。以后讲丽江文化,你可以闭着眼睛就讲了。而不背诵这篇文章的人,说不定讲解的时候会忘记内容,很多重要的信息就讲不出来了。
还有一个是,外宣部的学习不能停止,到一定时间就要继续培训一下。举个例来说,当时木增是几品官这个问题也需要在继续培训中讲一讲。有一天,有个讲解员提到木增是五品官,我听了都不好意思了。一位中央领导就这个问题曾与我争论过,木增究竟是二品官还是三品官。领导觉得应该是二品官,我觉得是三品官。还有一个讲解员,有些游客问木府的厨房在哪里,他说“不知道”。木府那么大的一个府衙,里边有那么多人,肯定有一个厨房的,厨房在哪点都不知道。以前我跟讲解员说过,厨房的展厅要早点搞起来,“民以食为天”,连厨房在哪点都不知道,还讲解什么木府文化。这些也需要在继续培训中讲一讲。
讲解员的形象也得要注意,首先得穿整齐、严肃起来。外宣部的女装,她们天天要穿,需要换就换,这是形象问题。男装全部换成全皮的,量体裁衣,合多少钱也不管了。所有的男士每人发一件,不只是外宣部的,全院男士每人一件,把全院男士服装统一起来,质量要好一点的,皮制的,夏天穿一件短袖衣,皮制的衣服披在外面,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与我穿着木府男士服装合影过,我们两个穿起来是多潇洒的呢。冬天把保暖内衣穿在里面,显得既整齐又精神。大家都很爱惜院里发的服装,上班的时候才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