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工业导向型村落是城市边缘村落的常见类型之一。该类村落一般与城市工业核心区互动频繁、联系密切,对城市物流、仓储、交通等工业配套设施具有依赖性,是城市工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部分城市工业生产职能。与城市建成区的工业用地相比,城边工村的工业生产活动往往以村落为组织单元,工厂用地和村民居住用地交错混杂,工厂用地往往以马赛克形式嵌入村民居住用地中间,缺乏从村落整体层面考量对土地的利用,往往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空间布局形态。下面以我国珠三角城市群和苏南地区城边工村为例,阐述城边工村的发展演变规律。
珠三角地区城边工村的发展演变,伴随着该地区特有的工业化进程。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从“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工业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工业高端转型阶段,其区域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边工村的不断转型和升级。在该过程中,很多城边工村抓住区域工业发展的契机,统筹村落内部土地,修建厂房,招商引资。一方面,具有产业远见的村落,通过筹集村落集体资本和利用外来投资,自主或合作研发制造,或者代工某一类工业产品,逐渐形成了村落特有的工业产品和声誉;另一方面,大部分普通型边缘工村则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和区位条件,筑巢引凤,通过出租厂房和物业管理来获取收益,即资产租赁型工村发展方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城边工村已经打破了传统村落宗族聚居的人口构成模式,形成了外地打工者和本土村民杂居的聚居形态,村落的开放性和外向性越来越强。虽然边缘工村的产业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潜能,但是由于村落长期以来的治理体系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发展的诉求,往往出现人居环境恶化、社会治安隐患大、厂村混杂交错、土地权属纠葛不清等问题。刘晖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城边工村展开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珠三角的城市化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的进程,很多城市边缘村经过发展已成为专业工村,它们专业化程度高,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依托,与城市市场联系十分密切,甚至创造了知名的村落生产制造品牌,例如南海大沥的铝合金加工、顺德北滘的家电制造、佛山禅城南庄的陶瓷生产等[1]。(www.xing528.com)
苏南地区城边工村的发展演变内在机制与珠三角地区相似,均伴随着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展开。雷诚等将苏南地区的乡村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蓬勃兴起期(20世纪80—90年代)、调整分化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新集体工业转向期(21世纪初期—2015年)、转型发展期(2015年至今)[2]。在苏南城边工村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区位环境改善是决定性的外部因素。同珠三角地区一样,苏南城边工村的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也出现了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为了满足产业及其附属用地的扩张需求,违章建设现象频发,破坏了村落原本的水乡风貌;第二,工业业态比较低端,环境破坏现象严重;第三,人口结构异化,本土人口持续迁出,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人口流动性强,治理难度大;第四,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