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分析只要心中有爱,送快递也能眼中有光、走路带风张义标是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一名快递员,获得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9年6月28日,还是北京顺丰速运的一名基层仓管员的张义标获得“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这一殊荣,这也是他继首都劳动奖章、北京榜样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后,获得的又一重量级大奖。张义标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当前中职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劳动素养偏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案例分析

劳动素养是对劳动意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经过生活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因此,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是处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在掌握一定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实践中所展现的优良品质的集合,包括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以及知识储备和创新精神等状况。

案例分析

只要心中有爱,送快递也能眼中有光、走路带风

张义标是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一名快递员,获得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张义标说:“这是无限光荣,更是沉甸甸的使命。”在张义标眼里,快递员这个岗位普通且平凡,但只要倾注热情,同样可以“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走路带风”。

2019年6月28日,还是北京顺丰速运的一名基层仓管员的张义标获得“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这一殊荣,这也是他继首都劳动奖章、北京榜样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后,获得的又一重量级大奖。时年32岁的张义标,入职顺丰速运工作已有4年。

4年来,他每天清晨7点准时到岗,将第一批货物装上车,然后分拣、统计,按照准确路线送达客户家中。一天下来,大概要在网点与送达地之间往返10次左右,“什么时候干完活,什么时候下班”是常态,有时要工作到凌晨。午饭与晚饭也常常是“看情况”,如果时间紧张,干脆就省掉了。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勤学上进、刻苦钻研,从刚入职时每天只能送几十单,到后来每天可以送二三百单,工作量提速10倍的背后凝结了他的汗水、思考与热情。凭借着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快递员晋升为仓管员,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基层管理人员的岗位蜕变。

张义标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在面对有些客户的无端挑剔和指责时,张义标总能微笑面对,耐心解释,直至客户满意。在一次“双十一”前夕,张义标仍带病坚持工作,因为“双十一”是快递高峰期,货物的爆仓使送件变得困难,如果处理不及时,不仅会出现爆仓挤压严重现象,也会影响客户及时收件。他为了不耽误快件送达,不顾生病发烧,仍然出发送件,时而推着自行车,时而肩扛快件,硬挺到了“双十一”结束。他的举动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次送件时,张义标认识了独居的孤寡老人吴弘。脏乱的房屋、刺鼻的气味、老人佝偻的身体,这一切让张义标受到深深的触动。从那时起,他经常利用派单间隙,帮助老人洗澡、打扫卫生、买药、聊天谈心,让老人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坚持就是4年。直到老人打电话到公司客服表示感谢,他的善举才为同事们知晓。

张义标牵挂的不仅仅是吴弘,他还先后到甘肃、云南的偏远山区,走访了11个经济困难家庭,资助他们的孩子继续学业。2018年5月,热心公益的张义标积极报名参加了“顺丰莲花助学,爱在路上”的壹点公益活动,来到了贫困的偏远山区甘肃。张义标努力克服当地恶劣的天气环境,坚持走访了6个家庭。他坚信自己的选择,并且决定一定要让公益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去帮助更多的人,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分析:劳模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钻研精神;是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艰苦奋斗、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是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是紧密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只有发扬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才能出类拔萃,才能“淬炼”成劳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在送快递这份平凡的工作中,张义标体会到了这份殊荣,更体会到幸福所在。

思考:作为一名劳动者,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你将如何践行劳模精神?怎样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劳动素养?

(一)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

具体而言,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指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良好的热爱劳动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心态,不仅能够扎实开展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脑力与体力实践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条件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劳动的能力。当前中职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劳动素养偏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动认知不足。认知是态度和行为的基础,对劳动的积极认知,能够指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投身劳动,反之,学生就可能对劳动持消极和抗拒态度。然而,由于社会环境、成长经历和应试教育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当前,很多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普遍不足。劳动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不少学生对劳动简单化理解,片面地将体力劳动等同于劳动的全部,对劳动充满抵触情绪;也有部分学生轻视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对体力劳动者缺乏应有的尊重;部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到基层一线去;还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国家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认识不到位,觉得当下开展劳动教育多此一举。

(2)劳动态度消极。认知影响态度,对劳动教育认知的不足,导致了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如有的学生认为经济社会发达了就无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甚至认为辛勤劳动是愚蠢行为,因而依赖父母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本不思进取,逐渐养成了逃避劳动的心理,形成了好逸恶劳的思想和懒散消极的习惯,成为“啃老族”“佛系青年”;少数学生劳动取向功利化,参加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不以认识社会和提升能力为目的,而是关注能否在综合测评中“加分”,是否有助于“评优评先”,一旦认为达不到应有的回报,便选择逃避。日常生活中对劳动的消极态度,影响着学生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情感,并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观,表现为就业时眼高手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随意毁约,频繁跳槽。

(3)劳动能力弱化。娴熟的劳动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及动手实践中培养和练就。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价值模糊、劳动实践不足,当前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更有甚者,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如有的学生不会做饭烧菜,甚至不会整理房间和清洗衣物,以至于新生开学常有父母帮忙挂蚊帐的现象,媒体中时有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清洗的报道。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劳动工具,扫把不会拿,拖把不会用,把劳动工具当玩具,劳动技能几乎为零。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且不愿意向有经验的先辈学习。以前的农村学生对农活还有所了解,并能从事简单农务活动,但现今一些农村学生也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仅劳动技能大幅下滑,甚至“五谷不分”,更谈不上土地情结。

(4)劳动品质欠佳。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知道劳动的价值,欣赏劳动的过程,尊重劳动的果实。然而受劳动认知不足和劳动态度消极的影响,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且劳动情怀比较缺失。如有的学生崇尚安逸享乐,渴望不劳而获,梦想一夜暴富;有的学生劳动意志脆弱,不能吃苦耐劳,在劳动面前容易产生退缩心理;也有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生活不够节俭,铺张浪费,攀比享乐;还有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团队协作。部分学生在学校宁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娱乐消遣上,也不愿意打扫宿舍卫生,导致寝室脏乱不堪。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自觉,不仅不愿意亲自动手劳动,而且还难以理解劳动过程的辛勤,不爱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学生劳动素养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缺乏培育劳动素养的土壤。这种缺乏,涉及社会氛围、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知识本位的文化传统、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分数为王的应试教育、劳育缺失的高等教育、过度娇宠的成长经历、科技宠溺的消费社会。

(二)提升劳动素养的途径

1. 注重劳动价值引导

加强劳动思想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学习,深刻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观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专业学习提高参加劳动实践、接受劳动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学习理论课程,也不是完成多少劳动任务。接受劳动教育,不仅是获取劳动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涉及价值观的培养问题,要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培养劳动意识,以及基本生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劳动教育,加强对劳动的认识,改变对劳动的态度,培养对劳动的情感,最终树立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2. 加强劳动品德修养

劳动品德体现了劳动的伦理要求,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学生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道理,要以科学家、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勤学习、锐意进取、敢为先锋、勇于创造。

3. 加强劳动技能学习

劳动知识技能是个体从事一定劳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技巧,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术、技巧的能力,是个体劳动素养全面提升的必备基础。学生应通过专业课学习、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加强劳动技能学习,用系统的科学知识为提升劳动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分析

择己所爱

2018年2月,小徐正式成为广州市一家高级订制公司的高级订制培训总监。职业生涯的发展,全凭他爱一行干一行。初中的时候,他经常帮家人缝缝补补,改造衣服。后来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缝纫机,他通过看书或上网自学,学会使用缝纫机。中考的时候,他主动和父母提出去中职学校学习服装设计。进入职业学校,热爱服装裁剪的动力促使小徐从普通学生到竞赛队成员再到国赛选手。其他同学每天在吃吃逛逛闹闹,小徐则是工艺室和宿舍两点一线,埋头追求服装工艺的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徐从市赛开始一路过关斩将,层层晋级,以国赛二等奖和优秀毕业生的成绩走出校门。

走上工作岗位,小徐就已是一位高级订制设计师,并且是全班唯一一位进入高定行业的同学。工作后他认为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并不够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提高专业技术。于是,小徐报考了成人大专,同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取经,每天用大量的时间研究人体,学习研发西装面料,创造了最高一个月画了四百多张西装打版图的纪录。正因为他热爱实践,带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工作上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尤其对于身材比例偏差大的客人,经过他的测量,均能制作合体的西服。由他定做的西服,得到客户的盛赞。(www.xing528.com)

工作不到一年,公司破格提升中职毕业的小徐为培训总监,大学本科毕业的设计师和设计助理成为他的授课对象。他频繁的奔赴全国各家分店开展培训,公司的重要客户指定他量身,公司年度计划咨询他的意见,他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以公司为家。

分析:我喜欢什么?我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通常是中职学生遇到的难题,50%在读的中职学生吐槽:这个学校(专业)不是自己选的,是被家人“逼”着来上学的。被问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70%的中职学生回答是“不知道”。不基于爱好、兴趣的选择(专业、岗位)是中职毕业生最大的瓶颈。40%的中职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性工作岗位。

起点相同,结果不同。和同年入校的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因为小徐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这也是劳模精神的核心。他不管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刻意练习,持续发光。时间、精力和才智让小徐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精神信念让他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

现代社会的竞争,劳动技能是核心,劳动素养是有力的支撑。劳动不是简单的机械制造或再造,而是有生命、有理想、有思想的劳动者个体按劳动计划而展开的创造性工作。劳动素养中的劳动心态包括:对待工作的态度,思维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小徐不仅有劳动技能,还有劳动素养。兴趣,让小徐有良好的态度,自动自发地投入学习和劳动,不会因为高强度的劳动而产生负面情绪。

劳动,让小徐对已经体验的事物保持思考的习惯,并在每一次劳动体验后更新观念,提升技巧,为下一次实践做准备。思考,让小徐始终带着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投入工作中,不断地在劳动中体验和思考,形成良性循环。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不是从走进职场开始,而是在学校里开始培养。中职学生是半个职场人,确定自己所爱,选择自己所爱,匹配社会和企业所需,才能享受提升劳动素养带来的幸福感。

思考:

1.你认为劳模精神具体指什么?劳动素养又指什么?

2.作为劳动者,当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如何做选择?

3.劳动会使身体疲惫,用哪些方法可以调节自己工作或劳动中的情绪,使自己有工作或劳动的动力?

4. 加强劳动实践锻炼

劳动习惯是个体在长期劳动实践训练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加强劳动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学生要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素养提升与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积极参加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并积极寻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勤工助学、校外实习、假期打工等劳动机会,在劳动过程中训练劳动技能,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劳动素养。

5. 营造劳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加强劳动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一是重视向榜样学习,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专题讲座,以及在校园官网、官网微信、橱窗、走廊等宣传阵地推送劳模和工匠的先进事迹,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感受榜样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二是重视朋辈效应的作用,向身边的人学习。要积极参加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在班会、团课、社团活动,广泛开展劳模精神相关的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以及辩论赛、情景剧大赛,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反思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要广泛参加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手工劳技展演,如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宿舍内务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加强自身劳动习惯的养成。

6. 在校园生活和日常自我管理中培养劳动素养

一是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设立劳动岗位。劳动是一项身心相结合的活动,对学生的社交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教学场所和宿舍中活动的,在教学场所,可以安排定期的值日生进行教室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卫生清洁;在宿舍内也进行轮流值班,负责宿舍的卫生及美化,打造和谐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培养劳动意识。

二是定期参加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在学校内设立的建设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如无条件,可就近联系工厂或者农场,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劳作)。同时,应利用寒暑假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锻炼,提交相应的劳动实践报告,将劳动活动与专业的校内外时间、实习结合,并附以一定的学分,纳入考核范畴。

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职业院校从上至下,从领导到全体师生都要有培养劳动精神的意识,才能通力协作,将劳动意识的养成融入人才培养中。因此,制度建设及多方位的宣传就成为保障和落实的关键。在管理过程中,将校内外实践、顶岗劳动、宿舍劳动岗位设立、校园服务及社区服务等都形成规矩和要求,最好以课时或者学分的形式纳入教学和育人体系。

拓展训练

活动:劳动最光荣——向劳模致敬

一、活动主题

《劳动最光荣—向劳模致敬》

二、活动时间

一周。

三、活动实施

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表彰全国劳动模范的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

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1.学生分小组。

2.利用互联网搜集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

3.总结交流:从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