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是奥古斯特·霍尔希。他是德国汽车工业的先驱者,曾是奔驰汽车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他与菲肯彻尔合伙,于1910年4月25日成立了奥迪汽车公司,同年7月第一辆以“奥迪”名命的汽车诞生了。1958年以后,奥迪公司成长为德国第五大汽车制造企业(前四名是大众、欧宝、奔驰和欧洲福特)。1964年12月“奥迪”正式加盟大众汽车集团,于1968年研发出了奥迪100型并投产,取得了80万辆的年销售纪录。1969年,汽车联盟与NSU汽车制造公司合并,成立了奥迪汽车联合公司,发扬“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厂训精神,为“奥迪”品牌的不断创新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初,在“功能服务于造型”的汽车设计思想氛围下,奥迪人对奥迪100型轿车进行了一系列的车身空气动力学和其他方面的改进。1968年开始投产的奥迪100C1为第一代,1976年换型为第二代——奥迪100C2,1982年更新为第三代——奥迪100C3(如图5-148所示)。
对奥迪100C2的车身改造主要旨在提高汽车的空气动力性能,以降低空气阻力系数为主要目标。车身的改造是在奥迪100C2的基础上进行了17处、22件覆盖件的改进(如图5-149所示)。改造结果,使空气阻力系数CD从0.42降低为0.30,成为当时世界上大批量生产、空气阻力系数最低的轿车,引起了世界轿车业界的轰动和关注。除此以外,其他的空气动力特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如表5-5所示)。
表5-5 奥迪100C3与奥迪100C2空气动力特性对比
经过改造的奥迪100C2称为奥迪100C3,成为奥迪100的第三代。198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德国大众公司引进生产的奥迪车型就是奥迪100C3型,它的底盘后来用于红旗轿车。
图5-148 奥迪100C2改型为100C3
1.改进项目(下面项目序号对应图5-149中1~17)
1)车头(指散热器面罩及其前照灯附近)从垂直状态改为后倾,并使前后部都呈圆形。
2)散热器面罩的进风部分作了改进,提高了进风效率。
4)前风窗加大了后倾,与水平线夹角为29°。
5)顶盖曲面的孤度有所增加。
6)后风窗加大倾斜,与水平夹角为25°45′21″。
7)行李箱盖加高。
8)后叶子板下边上翘度增加。
9)后翼子板上的轮孔凸形边缘取消。
10)车身底部平滑化。
12)轮辋装饰盖扁平化。
13)前脸两侧转角处作俯视收敛并圆滑化。
14)前风窗支柱(A柱)圆滑化。
15)前风窗玻璃曲率加大。(www.xing528.com)
16)后风窗与侧面转角作锥形处理。
17)后翼子板到尾部向内收敛并圆滑化。
图5-149 奥迪C2型车身改进的部位
2.相应的启示
奥迪100成功的改型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我们上面所讲的“气动阻与车身形状”的一次有益见习。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我们从中得到了以下相应的启示:
1)车头头缘从垂直改为后倾,并以圆孤过渡。这可减小轿车前端的正压区,减小头缘附近的负压峰值;有利于气流向两侧分流,从而减小车身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减小升力)。
2)散热器面罩提高了进风效率。这可加大了气流的分流,使车身上表面的气流减速增压,有利于减小升力。
3)发动机室盖加大了后倾角,前风窗后倾角减小为29°。这可缩小盖窗之间的分离区,有利于减小该区的正压力。
4)顶盖曲线弧度有所增加。适度的顶盖上挠度对形状阻力增加不多,但有利于上表面气流向两侧分流,可增加上表面静压,有利于减小升力。
5)后风窗倾角减小为25°45′21″。这可使后风窗斜度趋于平缓,有利于气流分离延后,缩小尾流区,减小基面;同时由于后窗玻璃的相对抬高,还可以减少后柱涡向内卷入,从而减小诱导阻力。
6)行李箱盖加高。行李箱盖变高是与后窗倾角减小相配合的结果。适当的加高,可使前面的分离气流有可能在盖上重新附着,可减小基面;还可以通过产生的逆压梯度来减小尾部升力。
7)后叶子板下边上翘度增加。底部后缘上翘,可使底部排出的气流分离形成上洗流,削弱尾涡强度;同时利于底部气流排出,减小升力。
8)后翼子板上的轮孔凸形边缘取消。这可避免产生干扰阻力。
9)车身底部平滑化。这可使气流在底部受糙面阻碍减少,减小气动阻力;流速加快,减小升力。
10)轮胎挡泥板圆滑化。这可减小轮胎旋转时的气动阻力。
11)轮辋装饰盖扁平化。这可避免产生干扰阻力。
12)前脸两侧转角处的俯视收敛并圆滑化。这有利于来流向两侧分流,减小车头正压力。
13)前风窗支柱(A柱)圆滑化。这可避免产生干扰阻力。
14)前风窗玻璃曲率加大。纵向曲率加大可使气流重新附着提前,减小凹处气流分离区;横向曲率加大可使气流向两侧溢流加快,使车身上表面气流速度变慢,静压增加,有利于减小升力。
15)后风窗与侧面转角做锥形处理。侧窗与后窗之间的后柱以圆弧过渡,这可减小或消除气流在其面上发生分离所形成的后柱涡。而后柱涡可带来直接产生干扰阻力和间接产生气动升力、诱导阻力的不良后果。
16)后翼子板到尾部向内收敛并圆滑化。这改善了尾侧的流线形,使侧流分离延后,有利于减小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