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车轮在制动的抱死拖滑过程中前、后车轮的地面制动力是有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因前、后轮抱死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原因应归咎于载荷的转移以及载荷转移时间的延续。下面分两种工况来阐述:
(1)前轮先于后轮抱死拖滑的工况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通过β线、I曲线和f、r线组的组合图3-87a来帮助分析。
设该车φO=0.6,在φ=0.4的路面上行驶。制动后,前、后轮的地面制动力按各自的制动器制动力沿β线上升,当上升至A点时β线与φ=0.4的f线相交,前轮先开始抱死,获得了0.326g的减速度;若继续加大制动踏板力,制动器制动力继续增大,但前轮的地面制动力(因已抱死)不再与前轮制动器制动力同步等量增加,而只因地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增加而沿f线A点的上方略有增加,当增加至B点时,后轮也获得了抱死所需要的地面制动力,于是前、后轮均抱死,汽车获得了0.4g的减速度。这样,前轮从抱死延续到后轮开始抱死止,这段过程的DA线段为前轮地面制动力的增量,即ΔFxb1=8.7-8.2=0.5kN。其原因是在这一过程中因汽车质心前移,前轮所受的地面法向反作用有所增加之缘故。
DB线段为后轮地面制动力的增量,即ΔFxb2=12.4-8.91=3.49kN。此增量属于后轮抱死前地面制动力上升的增量。
(2)后轮先于前轮抱死拖滑的工况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通过β线、I曲线和f、r线组的组合图3-87b来帮助分析。
设该车在φ=0.8的路面上行驶。制动后,前、后轮的地面制动力按各自的制动器制动力沿β线上升,当上升至A点时β线与φ=0.8的r线相交时,后轮先开始抱死,获得了0.736g的减速度;若继续制动,制动器制动力继续增大,但后轮的地面制动力(因已抱死)不再与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同步等量增加,而只因地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减小而是沿r线A点的下方略有减小,当继续减小至B点时,前轮也因制动踏板力的加大而获得了抱死所需要的地面制动力,于是前、后轮均抱死,汽车获得了0.8g的减速度。这样,后轮从抱死延续到前轮开始抱死止,这段过程的AD线段为后轮地面制动力的减量,即ΔFXb2=19.3-20.2=-0.9kN。其原因是在这一过程中因汽车质心前移,后轮所受的地面法向反作用有所减小之缘故。(www.xing528.com)
图3-87 地面制动力增量
a)AD线段为前轮先抱死后的地面制动力增量 b)AD线段为后轮先抱死后的地面制动力减量
BD线段为前轮地面制动力的增量,即ΔFXb1=22.7-18.4=4.3kN。此增量属于前轮抱死前地面制动力上升的增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