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并且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变化。像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变成文学作品的著作家那样,人可以通过记忆来追忆过去,为追求某些目标而预见将来。人的这种借鉴过去,以及为了将来考虑而从事目前活动的能力,表明人具有精密和复杂的感知时间的体内系统,具有比其他任何生物强得多的感知时间的能力。
人的感知时间的能力是通过体内器官实现的。人的这种时间直觉能力是怎么形成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们在动物身上做过的一些实验。
有人曾用白鼠做过实验。他让白鼠按跳板。结果发现:如果在白鼠按下跳板后25 s内给它一些食物,它就会继续重复按跳板,以求再一次得到食物。但是,如果在按下跳板30 s钟内还不给它食物,白鼠就会茫然不动。这时它便不再能够把将来的报酬(获得食物)同当前的动作(按跳板)联系起来。
猴子比白鼠聪明。它处理时间的能力比白鼠前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拿两只一模一样的不透明的杯子,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有食物,先让猴子看一看,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让它挑选。结果会发现,只要相隔的时间不超过90 s,猴子总能把装有食物的杯子挑出来。如果相隔的时间超过90 s,猴子搜寻食物的能力便大为降低,基本上是瞎摸瞎碰了。
人类最近的亲缘——猩猩处理时间的能力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仅在野外,甚至在实验室(这里的情况与野外大不相同)的条件下,猩猩有时也显示出为达到将来的目标而控制现在的惊人能力。例如,黑猩猩为了能拿到高处的香蕉,会把几个木盒子一个一个地搭起来,作为向上爬的梯子。事实上,猩猩应付将来的本领已经接近于人类能力的边缘:它们能“制造”工具!人们看到,自然界中的猩猩有时会把树枝上的叶子剥去,用树枝做成“探针”,从白蚁洞内引出白蚁。当然,猩猩只有在看到白蚁入穴的时候才会这样做;看不到白蚁进洞,它就不会去“制造”这类工具。这说明,猩猩只能处理最近的和可见的将来的情况,因而它的处理时间的能力一半还停留于“现在”的状态之中。
大约在200万年以前,稍有智力的类人猿开始学会制造工具。为了满足最近和可见将来的需要,它们像猩猩做“探针”那样,以石块作为采伐工具。大约又过了很久很久,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类人猿逐步学会了改进工具。从出土的石器来判断,类人猿至少具有把石头打磨成有用形状的预见能力。
图1 中国猿人学会用火并发明钻木取火
随着智慧的不断增长,原始人类的时间预见能力也随之增强。大约到了50万年以前,生活在中国的原始人第一次开始学会用火。火的使用说明中国原始人已经具有一定的时间意识和远见。他们开始用手进行劳动,采集枯枝败叶,维持火的燃烧。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不仅是原始人类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也为人类感知时间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考古学家发现,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分布在欧洲、北非和西亚一带)拥有同现代人差不多一样大小的头颅,他们也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打猎活动。从这些地区的出土文物表明,尼安德特人不仅能为将来的需要(打猎)制造工具,而且还能为制造工具而制造工具,例如将石块打磨成各种形状,梭镖、石奔、石斧等。
考古学家还发现,尼安德特人已经开始挖坑埋葬死者的尸体,劳动工具成为了陪葬品。这说明尼安德特人对于死后还有某种信条。他们不仅把将来的意识扩展到种种已知事物,而且还把它延伸到已知之外的未知境界。
在尼安德特人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处理时间的能力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显著提高,但是,从劳动工具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情况看,没有把感知时间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的概念,要取得进化上的任何进步是不可能的。
人类在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字。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类认识时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记忆难免出现差错,文字却能把发生过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文字从功能上说也是一种人造记忆。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并得益于前人的思想和经验。
人在感知时间以后,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判断先后顺序。
人对事件先后顺序的了解与人们感知这些事件的感觉有关。一个初生婴儿会像一般动物那样,完全生活在“现在”之中。就是说,他只知道“当前”,不知道“过去”,也不知道“将来”。他的两只手到处乱摸,当触及或抓住某个物品时,只要把这个物品拿走,他便会再去寻找它。如果饿了,他只知道哭闹,而不知等待食物。
经过几个星期之后,婴儿的时间直觉就有了提高:有奶瓶或只要看到奶瓶,他便会停止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这时,他已能够知道现在的事件(看到奶瓶)与将来的结果(吃奶)之间的简单关系,就像白鼠为了获得食物而按跳板一样。
2岁以后,婴儿寻找隐藏物件的能力就赶上了猴子和黑猩猩。一个2岁半的儿童可以在大约1分钟之后从3个盒子中找出藏有玩具的那只盒子。
当儿童达到像黑猩猩那样摆弄东西的时候,他便开始学习使用语言。从这时候起,他就把黑猩猩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儿童大约从1岁半起会讲“现在”以外的事情。3岁起可以说出他想在第2天干什么,并且以“天”为单位去判断时间。大于4岁的儿童能够讲述季节的特征,盼望像生日、节日这样一些“重要”日期的到来。
下面是一个生理学家和一个5岁儿童之间的一段有趣对话:
“你爸爸比你年纪大还是比你年纪小?”
“比我年纪大。”
“他在你之前出生还是在你之后出生?”
“不知道。”
“谁先出生,是你还是你爸爸?”
“是我。”(www.xing528.com)
“你会不会长大?”
“会。”
“你爸爸会不会变老?”
“不会。”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虽然能在几年之内形成自己的时间直觉,判别某些事件的先后顺序,但是他还不知道许多事件之间时序的联系。
大约6岁以后,儿童的时间直觉才差不多完全建立起来,可以像尼安德特人那样把将来的概念扩展到未知的活动:“我长大了以后……”
时间直觉的正常发展,是健康成年人的一个标志。时间直觉失调,常常是精神失常的征兆。事实上,智力不全的人一般表现为很难组织起自己的记忆。他能回忆过去2~3个星期以内发生的事情的顺序,但对此前发生的事情就都通通以一种“不确定的过去”来表达它们。
某些特异功能者的时间直觉或许是一种奇特的反常。一位美国生理学家曾经描写过这样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名字叫乔治和查尔斯。这对异常的青年人,智商数只有70,远远低于正常人的平均水平,但是他们却能回忆起很久以前极其细小的事件,包括详述过去几年中任一指定日期的天气情况。他们差不多还可以立即回答2002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是几号。但是,他们却说不出一张1美元钞票买了3角5分钱的东西以后应该找回多少。
在文明社会,除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关于时间的严密观点之外,多数0人仍然有这样的体验:时间是均匀流逝的,它不受任何事物的制约。用钟表和日历计算时间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方法,改变这一方法的任何举措,都会引起人们情绪上和心理上的不适。例如,在1916年,夏令时第一次被介绍给英国大众时,许多人反对把钟表拨动1小时,反对干涉“上帝的时间”。与此类似的还有,在1752年,当英国政府决定采用格里历,将旧历9月2日改为新历9月13日时,整个伦敦万众哗然,市民认为他们“损失”了11天的薪金,人们吵吵闹闹大声疾呼“还我11天!”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富兰克林却幽默地劝告伦敦人不要懊丧,因为“你可以在9月2日晚平静地躺下,一觉醒来便是9月14日的早晨。”
即使在今天,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乘坐飞机作国际长途旅行时,需要按不同的地方时区拨动手表指针,或按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方向增加或减少日历日期(1天),以便保持和到达地点的时间和日期一致,但是许多人仍然会感到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时差效应”。当你乘飞机(或坐船)从美国旧金山回到上海时,你会有“损失”了1天的感觉;同样,如果你从上海到旧金山,你会有这个星期变成了8天的感觉。
人类有视、听、嗅、尝、触5种感官感觉,感知时间来自哪个部位?有没有属于人类本身的体内时间感觉系统?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却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观点。例如,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哲学家E·马赫认为,人拥有特殊的简单的时间感觉,所包含的感觉器官就是耳朵。
虽然耳朵是感觉变化最敏感的器官之一,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觉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感觉的直接实验资料。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如果我们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件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时间的流逝似乎就会变快。同样,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期待着某件事情的发生并不时注视我们手表指针等待着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人们又会感到时间的流逝太慢。
这说明,人们对于时间的延绵的感觉取决于感觉到的并储存在大脑中的刺激的数量。同时表明,如果一个时间间隔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可以分为许多小的部分,则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相对于等间距间隔(如钟表时间),在人们感觉上,它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原因,当储存在大脑中的外部信息刺激减少时,印在大脑中的持续时间就会变短。例如,在意大利的一次大地震中,有兄弟3人被困在瓦砾中长达18天之久。当他们被营救出来时,他们感觉只经历了4~5天。相似的结果在一些志愿者的实验中(他们被置于无外部时间提示的黑暗洞穴中)也得到印证。1962年,有一位年轻的洞穴专家在一个洞穴里待了60天。在他离开洞穴回到正常环境时,他感觉只在洞穴里待了35天。20世纪70年代初,有一位受试者在一个70米深的洞穴里待了174天。在他离开洞穴后,同那位洞穴专家一样,都低估了在洞穴里所经历的时间。
另外,有人还用兴奋剂做过实验,发现咖啡因、致幻剂等兴奋剂会使人们直觉时间变长。人们对时间感觉出现差错在睡眠时也会表现出来。人们有时会在午睡醒来时觉得是第二天的早晨。
人的年龄或许也是影响时间直觉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当我是一个婴儿咿呀啼哭时,时间在爬行;
当我是一个男孩嬉笑玩耍时,时间在慢步;
当我是一个成人埋头工作时,时间在疾走;
当我是一个老人回首往事时,时间在迅跑。
人们对时间流逝的这种加速感觉,可能来源于器官功能趋缓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器官活动的节律趋向于变慢。这样,与钟表的时间相比,就会觉得时间的流逝变快。
但是,时间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人们只能通过事件来感知时间。深居洞穴者、熟睡初醒者,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他们所感觉的时间的变长或变短,只是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感觉者的主观感觉而已,其成因只能从感觉者的心理上和生理上去寻找。时间本身并不会伸长一寸,也不会缩短一分。
尽管生物学家对于人通过哪些器官来感知时间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目前一般的看法是,人的时间直觉取决于大脑中的信息储存和注意力活动机制,而与任何所谓时间经验无关。它不仅受到精神状态和包括年龄在内的身体状态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人们所生活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我们的时间直觉既不是经验条件,也不是马赫所认为的特殊感觉,而是一种智力结构。它依赖于思想和行为的统一组织过程,是与语言发展密切相连的人类进化而来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理由认为,其他生物拥有人类这种时间直觉能力。
上面所说的人的时间直觉,没有涉及它与包括抽象概念在内的注意力的联系因素。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连续活动状态,因此,在它适应某个表象之前往往会被另一种表象所扰乱。人的时间直觉与大脑对注意力连续活动的控制程度有关,并受注意力活动速率影响。它不仅与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包括记忆和愿望)有关,而且还与所注意的对象的特性有关。因为人似乎不可能同时注意两件事情,并清楚地觉察它们,除非它们是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注意力可以在极短时间内(0.2 s)由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对于人如何感知时间还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但某些研究表明,人感觉时间的器官并非全部都在大脑中。在人体的其他部位也有“定时组织”存在。这些定时组织的功能会因生理变化(例如兴奋剂的作用)而受到影响。因此,人们的时间直觉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在这一点上,人似乎还不及某些动物。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会看到,有些动物和植物依靠同步于太阳或恒星的体内时钟,能可靠地感知时间变化,帮助它们寻找到食物或避开天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