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官员选任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地方官员选拔人才送往朝廷任用(察举),二是朝廷官署征调地方上的人才(征辟),三是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策试人才任官(考试)。而衡量人才的标准主要是两条:道德品行(孝廉)和儒学修养(明经)。所以东汉时期的士人都非常重视这两方面,期望通过累积声名引起朝廷和地方官员的注意,从而走上仕宦之路。明帝、章帝、和帝时代,皇帝重视吏治,那些品行卓著、精通经义的士人被选任为官员的途径较为畅通,但是从安帝开始,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正常的仕宦之途已被堵塞。权贵们不断提拔亲信为官,这些亲信大多是趋炎附势、不学无术的小人,之所以能够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主要是依靠与权贵的私人关系,甚至是通过行贿的方式谋取官位。这些人充斥于朝廷,阻塞了士人的进阶之路。面对外戚、宦官独断官员任免的做法,士人们自发团结起来,共同抵制,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久而久之,士人们结成与权贵阶层相对抗的政治集团。外戚、宦官掌控的宫廷与士人占据的外朝之间的政治对立,形成了东汉末年国家政治的特点。
和帝去世以后,邓太后操纵皇帝的选立,以维持外戚邓氏的特权,其做法引起朝臣的不满。司空周章想效仿西汉时代的周勃,通过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邓氏,迎立皇长子刘胜为帝,但计划暴露,周章被迫自杀。周章反对外戚专权的做法赢得士人们的普遍同情。此后又有很多朝臣不顾安危上书,请求安帝亲政。安帝初年,朝臣们反对邓氏专权的行为大多出于自发,还没有出现结盟的局面,但却是后来士人集团崛起的先声。
永宁二年(121),安帝与宦官联合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邓氏,继之而起的却是宦官专权。宦官们公然索贿,把行贿之人和亲信提拔为官员,这种做法损害了士人的利益,招致士人的强烈反对。朝臣杨震成为士人阶层抵制宦官专权的代表。杨震是关西望族,精通儒学经义,诸儒誉之为“关西孔子”,后被大将军邓骘征召为官。杨震为人清廉公正,从来不收受贿赂。在出任太常时,将不称职的博士罢黜,提拔有才学的人,受到儒士们的称赞。安帝亲政时,杨震位至三公,宦官们常常授意杨震征召自己的亲信为官,均遭到拒绝。杨震还多次上书,力陈宦官专权之弊,请求限制宦官。杨震的做法,维护了士人的利益,士人把以杨震为代表的官吏称为“清流”,而把依附宦官的官员称为“浊流”。这种官场上的清浊之分,表明士人自发地与权贵阶层划清界限,是士人集团出现的征兆。
顺帝在位期间,宦官权势极盛。宦官们直接干预中央、地方官员的任免,令士人非常厌恶。身为处士的李固直接上书顺帝,要求杜绝宦官参与官员任免。李固表达了士人的心声,其大胆直言的做法也深受士人赏识。顺帝见李固声名鹊起,征召他入宫为议郎。宦官们对李固恨之入骨,对其谣言中伤,外戚梁商为了对抗宦官集团而有意拉拢士人,出面营救李固,才使其免于牢狱之灾。顺帝在位末年,李固官至大司农,当时顺帝派出八位使者巡查天下州郡,选取地方人才。使者们为了讨好宦官,举荐宦官亲属为官,当即遭到李固强烈反对。顺帝迫于压力只能把使者推举的人全部废免,同时下令各州刺史清查不称职的官吏。李固又一次捍卫了士人的权益,成为士人阶层的精神领袖。
制车轮画像石(东汉,山东嘉祥县洪山采集)。这是东汉手工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本初元年(146),大将军梁冀毒死质帝,打算立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李固坚决反对,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强行把刘志推上帝位,随后开始对士人进行打击报复。建和元年(147),清河官民拥立刘蒜为帝的密谋败露,梁冀借机大搞冤狱,将李固投入监狱。消息传出,数十位地方士人赴京请愿,梁太后见状只能宣布赦免李固。当赦免的消息传出后,洛阳吏民奔走相告。但梁冀却不顾满朝官员的反对,将李固全家诛灭。梁冀残酷的做法尽失人心。民间有谚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延熹二年(159),桓帝联合宦官发动政变,梁冀被迫自杀,死讯传出,洛阳官民走上街头,相互庆贺。在梁冀与李固的对抗中,出现了地方士人与朝廷士人联合的趋势,另外还有朝臣杜乔、张纲等士人与李固共同抵制梁氏专权。这些现象表明,一个影响遍及全国的士人集团已经形成。
顺帝、桓帝时期,太学是士人集团的重要阵营。当时太学有学生三千余人,都是选拔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士人。外戚、宦官垄断官员任免,阻断了太学生的仕途,因而太学生反抗权贵的情绪最为高涨。他们时刻关注着朝廷政治,拥戴那些维护士人权益的官员。而朝臣也注意到太学生的力量,他们往往利用在太学讲学的机会,向太学生宣传政治主张,发动太学生参与对抗权贵的政治斗争。永兴元年(153),朱穆出任冀州刺史,冀州籍的宦官们私下联系朱穆,请求照顾自己的亲属。朱穆赴任后,立刻清查宦官亲属,迫使四十余人解印逃脱。朱穆还严厉打击宦官家族为恶地方的行为。宦官决心反击,他们网织种种罪名诬告朱穆,最终使朱穆入狱。太学生一直把朱穆看作对抗宦官专权的榜样,获知朱穆入狱的消息,刘陶率数千太学生亲赴宫门请愿,请求释放朱穆。桓帝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学潮”,深感震动,不得不下令释放朱穆。太学生的政治诉求得到满足,这种以太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抗议行动收到了成效。(www.xing528.com)
延熹五年(162),洛阳爆发了第二次太学生请愿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营救官员皇甫规。皇甫规出身名门,为人刚直不阿,早年因指斥梁冀专权而颇有声名。延熹五年,皇甫规平定羌乱有功,理应封侯,但是因为拒绝向宦官行贿,不但没有封侯,反被投入监狱。消息传出后,太学生张凤又联合同学三百余人前往宫门请愿,再度迫使朝廷让步,释放了皇甫规,太学生实现了自身的政治诉求。
太学生两次集体请愿活动的成功,使士人们意识到太学生已经成为一支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加速了士人官员和太学生的合流。太学生们根据道德评判标准,选取士人官员的杰出代表作为精神领袖。敢于对抗宦官的李膺(字元礼)、范滂、郭泰、陈蕃(字仲举)、王畅(字叔茂)等人被推举为精神领袖。凡是被李膺接见的士人立刻身价倍增,被誉为“登龙门”。范滂在返回汝南郡老家时,地方士人前往迎接拜会的车子达数千辆。太学生们相互流传“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权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的评语,而批评宦官主导的官员选拔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宦官们不得不收敛行为。
面对士人集团的崛起,宦官决心效仿梁冀,对士人阶层的精神领袖下手,打击士人集团的士气。延熹九年(166),宦官指使人诬告李膺结党营私、诽谤朝廷。对于此前的两次“学潮”,桓帝也心存不安,得到举报,立刻下令逮捕党人。李膺等名士悉数入狱,此后牵涉入狱的人数不断增加,朝廷和地方遭逮捕者达到数千人。很多人借逮捕党人来打击政敌,一些宦官子弟也牵连入狱。见到事态扩大,宦官请求桓帝停止打击行动。永康元年,桓帝下诏赦免党人,但党人终身不得为官,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出乎宦官意料的是,“党锢之祸”并没有打击士人集团的士气,反而使李膺等人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凡是被朝廷列入禁锢名单的官员立刻转变为士人榜样,士人们择取三十五位名士,标榜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的美名。这种品评名士的风气迅速扩散,山阳郡士人也择取当地二十四位名士,同样冠以“八俊”、“八顾”、“八及”之名,树立为地方士人榜样。党人虽然不能为官,却收获极高声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反而大大提升。
永康元年十二月,桓帝病逝,窦太后与父亲窦武立十二岁的刘宏为帝。窦武为了压制宦官,选择联合士人集团。窦武任命陈蕃为太傅,教导皇帝。陈蕃的重新起用,意味着党禁已被打破,李膺等人纷纷复出为官。宦官集团对窦武的举动十分警惕,时刻关注着局势的走向。建宁元年(168)九月,宦官集团获知窦武正在与陈蕃密谋铲除宦官的计划,随即发动宫廷政变,窦武、陈蕃相继遇害,窦太后也被囚禁,整个宫廷被宦官掌控。宦官随后向士人集团反扑,他们以皇帝的名义,颁布了极为残酷的法令,天下三十五名士和山阳二十四名士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李膺、范滂等人悉数遇害,党人亲属则被流放到边疆,先后有六七百位士人遇难。建宁四年,朝廷因改元而大赦天下,但明令党人不在赦免之列。熹平元年(172)五月,遭到幽禁的窦太后去世,有人在朱雀门书写抨击宦官的文字,随即引发宦官集团新一轮的残酷报复,作为士人集团重要阵营的太学遭到清洗,千余名反抗宦官的太学生惨遭杀害。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伸冤,又引发宦官集团对士人集团的第三轮报复。这次的政治清洗已不仅局限于京城,宦官下诏要求州郡彻查党人的故吏、门生和亲属。这次行动使得党锢之禁的打击范围大大扩大,几乎所有士人都受到波及。经过连续三轮的残酷打击,士人集团遭受重创,无法在朝廷发挥政治影响。而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任免完全由宦官们把持,宦官府宅前每天都聚集着来自全国的求官者。全国各地的官员基本都是贪财好利之徒,没有任何政治才干。中平元年(184),波及全国的黄巾起义爆发,面对起义军的凌厉攻势,那些只知道敛财的官员手足无措,这时灵帝才想到起用士人,但为时已晚。面对天下的动荡局面,士人阶层已经无法挽回东汉王朝灭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